让他来告诉你,什么样的书才值得收藏!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
或许很多人对“韡”这个字感到陌生,甚至会以为它是一个繁体字,其实它是简体字,读第三声「wěi」。
廖韡,1983年生,平面设计师,工作范畴包括字体、编排、印刷等平面设计事务。作品曾获选Tokyo TDC、Red dot、Brno、Golden bee、Lahti、Output、ADAA、GDC等国际竞赛,于2011年成立独立设计工作室L/g/s,专注各项视觉设计物制作。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2009台湾海报新星奖金奖
—
2011台湾国际平面竞赛新人奖
—
2016金蝶奖银奖
—
2016年获Shopping Design杂志选为
TOP 100年度最佳设计师
—
入选上海设计师俱乐部 50/100 新锐──全球80后
100 位华人设计师。
有一次编辑问廖韡说,你认为在一个信息可以快速获取的时代里,什么样的书会令人想要收藏呢?
《寄生虫图鉴》
现在做装帧设计,也要以「销售」的观点去想:当书在网络上售卖时,要如何为一本实体书附带额外的价值呢?比如《寄生虫图鉴》这本书,在设计时专门为它配有一个书盒与海报,通过这些方式让书带有特殊文化感,不再和过去一样,只是文字的载体。除了书盒与海报外,还能在书的结构上做改变,例如分册等,这都是提升书籍额外价值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像现在,我们去很多咖啡厅或是别的休闲场所,都能看到纸本书籍被摆出来当成一种美学的陈设;这就是装帧设计能赋予书的新可能性。
对喜欢纸本书的人来说,会有一个乐观的想法,只要社会一直推广设计美学,书就不会消失。而且,近年许多设计展览、媒体的出现,都让大众有更多美学能力,去解读设计师提供的视觉语言,出版社见到大众审美的成长,也会愿意把话语权交给设计师,去尝试各种各样的设计。
书盒与复刻出来的信件
比如《私密信件博物馆》这本书,廖韡说:在书之外,我特别设计了一个书盒,像寄来的包裹一样,里面装着从书里复刻出来的历史信件,和一封真的可以寄出去的空白信。
《冰能》这本书主要描述的是作者求学的经历,廖韡说:经过与编辑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发现,很多人有着类似的求学背景,也都经历过论文写作的惨烈时光,而学术圈的论文文化,与本书中的许多描述有异曲同工的微妙之处,所以我们很快的就将主视觉定调为「类论文」,书封也是以论文的形象出现的。
而「冰能」二字以台语发音会有「槟榔」的意思,在净白的冰能与通俗的槟榔之间,廖韡决定利用封面与封底的互相依存关系传递时间因果,在书籍的内封处摆上一颗几何构成的抽象槟榔。
封底则是咀嚼文字后剩下的残渣,以冰能(槟榔)的汁液喷洒而成,无需添加文字。
书名以素面打凸在啤酒纸上,隐晦的露出一角,传达冰能另一个处于想像中的洁净层次。层次在冰能与槟榔之间,在写实与荒诞两侧,在论文与诗里面。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都常想着:「早知道就……」,每个路口的决定会影响接下来的方向,只是人生是单线道,无法得知不同选择后的结果,而《不同版本的我们》这部小说就是完成这份妄想,将不同的人生版本浓缩在单一的纸本里。讨论之初,编辑提出了完成这份想像,也就是双版本的概念,同样的文本内容被不同的视觉包裹,很切合书中的主题。而这两个版本,分别命名为「初始」与「转捩」。
“双面翻折的书封”
但在双版本中廖韡希望维持系列性,有共同的元素才得以构筑并形成不同版本这件事情,因此决定以一张大海报,两面翻折的概念作为装帧上的主要结构,读者可以在同样的阅读过程中获得不同版本的感官变化,视觉一体两面,让读者实际感受到不同版本的体验。
结构确认后,编辑提出了一些故事情节与场景提案,相同的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场域发生不同事件,带点时光平移的概念,因此在「初始」版本中廖韡将故事的三个不同起端合并在一个空间内,并以带有手感描绘的插图带来些异国风格,刻意保留些许草图笔触与擦痕,是设计师对于版本追求留下的痕迹。
相同的插画风格也延续进了「转捩」的版本中。
整体装帧上舍弃一般书衣的配置,改为采用高书腰的类书衣作法,另外考虑到本书功能性上的特点,选择灰卡作为内封,在多次翻阅后依然可以耐看且兼顾实用性。
廖韡说:在开始设计时就与编辑达成共识,打算将它营造成开本轻薄短小但内容精彩的创意小书,在内页的版面配置即构思了许多细节,包括留白较多的版型规画(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双语对照的编排方式(更接近原语意)以及全新的创意插画项目(从视觉思考方向帮助读者吸收)。
“用英文书名做的标准字”
因为是讲创意的经典书籍,所以我们希望将设计回归到个比较纯粹的层次,来凸显创意的本质。因此在封面直接使用英文书名的字母做标准字的设计,降低颜色与线条的干扰来做所谓本质性的设计,让设计与书的内涵更为贴近。
“用立方体游戏来隐喻人生”
《F》全书故事分成六小篇,每篇各有一位主角,主角之一的大哥马丁最爱玩的魔方也有六个面。于是廖韡决定用立方体游戏来隐喻人生,在寻找正确组合方式的过程中,若是一个不小心转错了一次,极可能找不回方向,仿若人生中因一个念头,走错了一步路,进而导向令人意外的失控局面。
魔方主色选择了萤光绿,一种张扬又神秘的色彩,并且跳跃式的仅做部分区域的填色,避免太过细腻的描写而将故事给说白。
“刻意增大字距”
编排时刻意将推荐人与文案的字体间距放得很松,让每个文字在保持阅读连贯性的状态下,有如颗粒状地散落在书腰上。
“倾斜的F与魔方的透视方向一致”
方块的视觉构成方式也呈现在书名F的字体造型设计上,倾斜倒放的F与魔方互相落在封面上,具有类似的透视方向,相互制衡却也融为一体,让相仿的视觉元素构成相异的功能性物件,在现实与几何间摆荡游移。
相仿的概念也同时延伸进内封,以单色营造出不同深浅的层次,与立体的F内外交叠,在虚与实的空间中变换交错,如人生一般。
廖韡说:记得初收到《大岛小岛》稿件时,对作者廖鸿基特殊的描写方式留有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将这样的写作风格带入进封面当中。书名有「岛」但图像不见「岛」,仅取书名与抽象元素搭配构成,呼应文体的准确与迂迴。
书衣上的标准字常在复古广告中出现,以夸张口吻宣传的粗圆体字型进行复刻,重新描绘一个属于这座岛的文字记忆。在描绘上刻意加粗笔划,并在收尾处添加略为不规则的转折,让整体字型呈现出「人为」的状态,并透过各种不同粗细的对比,找出适合在书衣上呈现的灰度与组合。
“萤光圆点象征海洋幻灭的泡沫”
图像视觉选择以象征海洋幻灭泡沫的萤光圆点,使其散落在书名四周,彷若一个个寓言故事,切合书中的篇篇章节,也增加了书封张力与故事性。
内封的设计则是将作者廖鸿基所拍摄的一张海岛照片旋转90度,营造一种在海洋、岛屿与白云的日常下,仍有迥异的一面。
内封以黑白色调处理,相较于书衣的轻盈,更能在内封处呈现出《大岛小岛》文字中所传达的孤寂。
为了展现出作者缜密又厚重的作品质感,廖韡一开始就决定在标准字上营造出浓厚粗重的氛围,因此刻意放大了标题的字号。
“以线段构成人形”
《点与线》的故事是从一对在日本九州殉情的恋人开始的,所以廖韡在主视觉里融入「线」的元素,且以线段的接续,逐步构成了人形,以描绘出事件的起始点「殉情尸体」的视觉意象。
里封更精确的截出人形,分别放于里面的封面与封底处,彷彿呼应着作者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层层将人性剥离开来。
“刺眼的黄色表示在看到寄生虫时产生的不适感”
廖韡说:该书虽名为图鉴,但在看到书中那些富有趣味性的插图、用词及文句描述后,觉得书设计出来后不应该是方正严肃又权威的,所以在开本的选择上放弃了图鉴常用的规格,改用了略为修长瘦高的比例,略为刺眼的黄色则是在观看寄生虫图像时,所产生的那一丝不适感的心里表现。
“以躯干重组使寄生虫彻底成为未知的未知”
考虑到寄生虫是一种特殊次元的存在,可能以原始形态存在也可能变异,因此以躯干重组作为主要操作手法,透过方框切割寄生虫的不同部位,微观放大后再进行状态组合,彻底成为未知世界中的未知,这样的形象也成为了本书的主视觉。
标准字因版型的问题,所以设计成了稍窄的比例,宽度略缩、重心拉高,整体字型呈现瘦高的视觉感受。
口译是一门专业的工作,不仅只是单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因此,廖韡觉得视觉元素并不需要刻意强调口语转译或艰涩的技巧,而是以「人」当成主要的视觉元素,借此表达口译不仅是沟通的行为,也延伸人类行为的表达。
“以「人」当成主要的视觉元素”
在图像绘制方面尝试各种不同笔触风格,决定以简约如同彩带般的笔触线条与人的五官交错在画面中,不同几何形的聚散离合,为视觉的张力来源。
版面在布局上以图像为主轴,文字放在线框里,尽可能减少画面的复杂程度与降低视觉干扰,仅保留书名与作者名等最低限度的信息。整体而言,书封呈现「简约纯粹」的风格,借此反映本书作者长井鞠子强调的理想中口译员应有的「真切平实」。
“减少多余的装饰,仅透过「功能性」的需求去设计。”
所谓的「曾经」,已逐渐被遗忘在便利快速的生活中,而《老杂时代》的作者走遍台湾,记录这些杂货店的样貌,无论是摄影或文字,均详细地写下这仅存的风景,因此希望减少多余的装饰,仅透过「功能性」的需求去设计。
“坐在店前的老板,仿佛带着读者静静的站在店家门口。”
封面以影像为主,主图刻意放大成为主体,图上配置仿旧扁长、斑驳,粗细对比分明的美术字,搭配复古装饰线,与封面图片映衬出时代的质地。图片是杂货店的门口以及坐在店前的老板,仿若日常风景一般带着读者静静的站在店家门口。
内文版型透过单色人物头像、绕图排文、花式分隔线等具有时代色彩的元素,呼应营造整体风格,将全书的重心交给得来不易的文字与影像。
“复古的美术字与细腻的插画形成视觉区隔。”
《令人怀念的小学图鉴》,浏览书中朴实而带着趣味性的插图时,仿佛掉落进了时光机器中,因此,设计师很快便决定将封面大部分的画面留给插图,并绘制了一组复古的美术字体搭配。文字笔画粗厚蜿蜒,错落在视觉中央,与细腻的插画形成视觉区隔。
“书衣展开,画面的安排仿佛时光轴一般”
书衣展开,设计以仿旧校刊般的版面切割来整合文字与插图,作译者名与日文名称都成为了旧刊物的一部分。画面安排穿越书脊,从封面延伸到封底,从桌面小物到学校场景,一种微观至放大的过程,也是顺应时光轴线的另一种延伸安排。
书腰包裹在单色书衣上,以对比强烈的红色为底,刻意放大数字压在白色方块上,仿若运动会上的号码布,让书腰除了发挥功能性外,也是抢眼的焦点之一。
“内封使用牛皮纸,温厚而质朴”
内封挑选了牛皮纸,温厚而质朴,以单色黑墨复刻出你我都曾经书写过的通信簿,拿在手上也能营造出趣味性,不知情的家人朋友路过可能会疑惑:你怎么津津有味地看着谁家的家庭联络簿呢?
廖韡说:《美术馆,原来如此》一书的书封概念源自于我在师大美术研究所期间修习过的,美术馆相关选修课程。当时教授提到美术馆其实就是一个容器,必须因应不同的美术类型,宽广地包容与展现。因此「白色墙面」与「视觉反射的包罗万象」很快就成为这本书的设计出发点。
“以雷射锡箔烫压制作,让这块区域仿若一面镜子”
以「作品之镜」为主轴,本书以简约的方式呈现,透过浅色版面形塑美术馆低调的展示墙面,书封中央方块作为美术馆的作品,以雷射锡箔烫压制作,让这块区域仿若一面镜子,反射出周遭环境的千变万化,进而投射为各类美术作品的形形色色与策展概念。当读者拿起这本书时,就如同站在作品前,由此进入美术馆的世界!
“以「科学感+文学性」作为设计的主轴。”
《森林祕境:生物学家的自然观察年志》,此书趣味之处在于,作者在一平方尺的土地上持续性的观察,是一种对于视角的微观放大,也是逻辑的重新组成。廖韡与编辑沟通后,打算以「科学感+文学性」作为设计主轴。这也是我们想为读者赋予的想像,不要冰冷的科技感但要保持理性,再透过文学演绎包裹视觉。
“以复古的西式写实绘图为主体”
为了避免《森林祕境》成为「动物百科全集」或是「100种可爱植物插画教学」,图像舍弃使用真实照片或过于简化的插图,而以复古的西式写实绘图为主体,是优雅又具有识别度的视觉记号,并以直线细细划分出大小不一的观察区域,是书中描述的方寸之地,也形成一种独特的设计规律。
“内封以日期顺序编列,以方便读者记录阅读日程”
内封为呼应书中的章节,以日期顺序编列的特质,将一年份的日历作为符号,反印在粗面的灰铜纸上,方便读者书写纪录阅读日程。
廖韡说:初读余光中老师的书稿时,对于文字的载体思考了很久,尤其书中丰富的描绘,有景有物,文体多样。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广泛的符号,不刻意对于某些特征元素直接指涉,进而局限了读者想像,而是以一个概念性的说法,单纯却包罗万象。于是想到了太阳。
“以放射状线条和圆圈构成太阳符号。”
呼应书名的意念,选择了放射状线条与圆圈所构成的太阳符号作为视觉主体,抽象却也具像,返朴归真几乎是每个人年少时都曾描绘过的太阳模样,不会太过写实,却也在经验中约定俗成。
几何线条一黑一金的设定是天地之间的规律,透过两道不同的烫箔工序,让亮黑与金交错相叠,仿若日出与日落,在不同时间场域阅读时,这两道加工会形成相异的光线与反射,演绎太阳色泽的万千光谱,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将书名文字的简约大气延伸至装帧本体”
在视觉元素的安排上,希望将书名文字的简约大气延伸至装帧本体,以减法作为主要设计执行方向。太阳元素的放射状线条就是视觉集中的落点,挑选了雅致的游明体作为主要字体,只留下书名与作者名自然落入,干净而显眼。
一阶踩你、一阶踩要、一阶踩去……这一段文稿的断句方式特殊又充满吸引力,极有画面感,就在一阶一阶、一步一步的节奏中,那个尖锐的断头台刀锋与地下室阶梯,一体两面的画面缓缓浮现。
“白森森的刀锋在上,阴暗深沉的阶梯在下。”
刀锋与阶梯透过图像的反转手法互相结合,若以垂直的视角观察,白森森的刀锋在上,而阴暗深沉的阶梯则在下。
“标题字体刻意收细”
“封底的文字以阶梯的形式编排”
文字编排部分尽量收敛而简约,标题字体刻意收细,借由网版反印的特性让黑字更显精瘦异常,反面文案也刻意循着线索,一阶一阶顺势而下,使其成为封底的独特风景。
廖韡说:从古至今,书写信件一直是人类传递讯息的重要途径,写信,留下的不仅只是讯息,还有纸张的触觉、笔墨的气味与收折胶贴的痕迹,透过书名讯息将设计拆解成两个主轴:私密信件是隐密的、非量产的、手工感的,而博物馆则带有保存与收藏的经典意涵,希望将两者的特征揉合至《私密信件博物馆》整体装帧之中。
“以盒装的方式包裹投寄”
历史信件走入现代读者的书柜中,编辑一开始便提出要以盒装的方式包裹投寄,选择以带有怀旧记忆的牛皮纸表贴成型。
“档案栏印上白墨后,再以金属烫箔”
“书盒上共有八个不规则的邮戳”
档案栏先印上层层白墨后,再以金属烫箔,书盒手工贴上特殊刀膜贴纸,相当拟真。书盒上共有八个不规则的邮戳,让此书(包裹)彷彿真的能被寄往某处一般。
为了将各个写信的作者置入装帧当中,内封选择以全书中的签名笔迹罗列编排出来。
“配的信件以供读者阅读完后,提笔写下自己的私密信件”
最后廖韡与编辑共同选出了几封历史信件作为配件,内含搜罗自这个世界的复刻历史信件与神秘空白信纸套组(附信封),期待读者阅读完毕后也提笔写下属于自己的私密信件,与这一百二十五封私密信件一同描述属于我们的美好年代。
「透过 “内容” 延伸出有趣的设计」,廖韡的每个作品都可见他的用心,从内容出发慢慢摸索设计的方向,「不在于有多复杂的加工,多好的纸张,多复杂的印刷技术,而是有没有选择适合这本书的开本大小,与摸起来适合的纸张与恰当的加工方式。」,平面上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对于书籍来说,印刷这一环节也要把控好,因为设计师的想法不光体现在画面上,还会体现在印刷上。选对了纸张与印刷的方式,是可以给作品加分的,所谓技多不压身,对印刷这块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