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文字体怎么看?怎么用(上篇)

望舒 研习设 2022-10-16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杜绝注水



戳一下看视频版







在设计学习中,多了解相关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在了解旧事旧物的同时,还能得到新的感悟,从而为大家的综合能力添砖加瓦。为此我们专门开辟了一系列给设计师看的历史课程专栏。在之前,我已经给大家讲过了汉字的历史,和中国现代美术字的历程。今天我们不妨进一步拓宽视野,来共同探究西文字体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西文字体的数量非常丰富,如今早就已经超过了成千上万的体量。不过虽然选项丰富,但是许多人都不会去在意字体背后的故事了,可就是看似简单的一款字体,也有许多有趣的细节。




对于汉字,我们尚且还能够知道书体大致的演变轨迹,那西文又如何呢?其实西文字体可以说的地方同样一点也不少。




作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如果只知道「无衬线体」和「衬线体」一定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常会听到哥特体、草书体等等,它们在西文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就算是同一类型的衬线体,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不同的特征点,他们与历史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比如说,我们看这三款衬线体的字母「O」,实际上它们的中轴线的角度就有明显的变化,而这三款字体其实正是代表了衬线字体的几种不同风格和历史时期。




无独有偶,对于无衬线字体来说,这三款不同外形特征的字体也同样代表着一个时代或一种风格。如果我们可以完整的了解这些细节变化,那么驾驭各种风格的设计也会轻松许多。




除此之外,现在当我们选择一款字体时,可以随意地切换大小写,然而在历史上,实际是先有大写后有小写的。假如我们在设计一个时代背景是只有大写字母的画面时,错用了小写,那就显得不太专业了。尽管这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因为不了解而犯错一定是业余的表现。




除了大小写的切换,很多字体在提供常规体的同时,还提供意大利斜体来丰富大家的排版选择,这种稍稍倾斜的字体实际上最初也是作为单独的字体而出现的。同样的,如果我们在做一个意大利斜体还没诞生的时期为背景的项目时,却使用了意大利斜体,也是容易闹出笑话的。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做排版工作还是品牌设计,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些西文字体的历史,来让我们表现得更加专业一些,往小了说,可以规避许多低级的错误,往大了讲,这会让我们设计的内涵脱颖而出。所以于情于理,我们都有必要学习更多关于西文字体的知识,了解这些也是相当于扩充了我们作为设计师的武器库。



前面有讲到,在历史上西文的大小写字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它有一个先后的出场顺序。




首先出现的字体类型叫作「帝国大写体」,它是来自罗马帝国的碑文字体。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小写字母出现的。




这类字体的代表当属「图拉真」字体了。我们可以看到,它本身并不配备小写字母,也是符合了时代特征的。




而「图拉真」这个字体名,是来自和它同名的一位古罗马皇帝,因为名字比较长,我们简称他为「图拉真」。图拉真在位时曾立下显赫的战功,罗马帝国的版图也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巅峰。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胜利,罗马人兴建了一座纪念碑。而正是这座 44 米高的大圆柱基座上的碑文,成了「帝国大写体」的标志性文字。




后来这上面的字就被复刻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Trajan」字体。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字体并不是直接在石碑上雕刻成型的。




举个例子,我们看这里的字母「P」,它是由三笔完成的。工匠心里有着每个文字的造型,然后使用平头笔,按照顺序一笔一笔画出来,最后再根据绘制好的文字雕刻成型。




从这个步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帝国大写体看起来简洁大方,但并不是个纯雕刻字,其实观察笔画细节,就能看到许多只有因为书写才会形成的特点。


比如我们倒推这里衬线形成的过程,它就是因为书写才形成了一个小凹槽,而这种带有小凹槽的衬线也正是这种类型字体的特征之一。




说到书写,我们就可以回到文章序言里所说的字母中轴线的问题了。实际上不同角度的中轴线,也是因为书写的原因而造成的。




比如说字母O,它就是用平头笔以两笔写成的。不同的笔头角度会导致笔画最细的地方,也就是起笔和落笔的位置有所差异,比如说,当笔头角度变为90度时,可能最细的地方就在中间了,只不过基本见不到在这个位置起笔的字体罢了。




书写者只要根据帝国大写体的样式,选择合适的工具依次画出两个弧线,这样,一个完整的字母O就完成了,其他字母也是以此类推的。所以说,轴线的角度和入笔时笔头的角度息息相关。




再说回图拉真,这款字体真的是一个深受电影和游戏界欢迎的字体,只要题材背景上点年纪、有史诗内味、或者主题比较宏大一点的,用这个字体基本就很难出错。比如说这里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权力的游戏》,《刺客信条》等等。




另外还有一款MOBA类电子竞技游戏「DOTA2」也是使用了「图拉真」为Logo标准字的原型。把Logo提取出来比较原字体,我们可以发现,这里「DOTA2」的Logo几乎与图拉真一模一样,只在字母「A」的地方做了一些个性化的修改。




所以说,对于这个时期风格的字体是否选用小写字母一定要慎重,比如说这款「Stempel Schneidler」字体尽管设计有小写字母,但是它本身其实就是属于这一时代感觉的字体,这是我们在设计应用时需要注意的。





说完了大写体,我们接着来讲小写体的诞生。卡洛林小写体是一种完全由小写字母而组成的字体。这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8世纪。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部分字母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小写字母不太一样以外,其他的几乎都相差无几。可以说卡洛林小写体本身就很有一种独特的复古韵味。




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他大幅扩张版图,统一了日耳曼各部,由教皇加冕为西罗马皇帝,从国王变为了大帝。 查理大帝在统一中央集权整备法制的同时召集了欧洲各地学者振兴学术文艺。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卡洛林文艺复兴」。


查理大帝从约克叫来了高僧阿尔昆,并提拔他为图尔的圣马丁大修道院院长。阿尔昆在修道院里开设了抄写室,开始研发新的字体。




实际上,在卡洛林小写体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写字母,比如由罗马时代后期的安色尔体发展而来的半安色尔体。而阿尔昆就是在半安色尔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进的。




最终阿尔昆研发出了一种崭新的字体,这就是卡洛林小写体。到这里,小写字母就已经非常接近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了。




到今天,卡洛林小写体的应用其实并不多见,相关的字库产品也同样很少。这款「Carolina」就是为数不多的复刻字体之一。




也许手写版本的卡洛林小写体,放到现在功能性已经比较落后了,而字库产品也终究既没有以前的味道,又现代化得不够坚决,显得模棱两可。这可能就是如今不多见的原因了。不过,卡洛林小写体其实本身有着诸多的后续变化。





让我们把时间推移到14世纪,这时候大家熟知的意大利斜体诞生了。当然了,这里我们所说的意大利斜体还属于一种单独的字体,或者说某种书写的具体风格。并不是现在各个字库产品中的家族成员了。




现在我们知道,帝国大写体确定了大写字母的书写规范,一直沿用到了现在。不过卡洛林小写体,虽然在已经非常接近,但仍然没有完全相同。



所以它又进一步发展到了人文主义小写体,这款书体行笔清晰,奠定了小写字母的基本结构,明确了手写和印刷字体的字形,与当时的文艺复兴运动相得益彰。然而,终究还是因为书写速度太慢而被进一步改造。




最终,意大利斜体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由尼古拉·尼古力发明的这款书体省时省力,还被教皇法庭设为官方专用。人类的偷懒历史总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们的楷书和行书看了也是直呼内行。




如果单看「italic」这个词,总觉得就叫意大利体是完全没毛病,但是我们会更习惯的称呼为「意大利斜体」,原因就是在于,字母全部微微倾斜是这款书体的第一大特征。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在书写时,为了追求速度势必会产生这种倾斜,不仅西文字体如此,其实汉字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汉字是笔画向上倾斜,而结构上并不会。




除了向右倾斜以外,意大利斜体还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他们的关键词分别是:椭圆、一笔、相接。




先来讲「椭圆」,通过图中常规体与意大利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字母中本来的圆形笔画在意大利斜体下,会变得趋向于椭圆形。




至于「一笔」和「相接」,我们可以放在一起来讲,我们看这张意大利体的手稿,不难发现,为了方便速写,许多字母都可以用一笔写成,并且,许多字母与字母之前也会用连笔相接。


了解了意大利体的由来和特点,分清现在字体家族里常见的Italic和Oblique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为了方便竖向比较我们可以再拿出他们各自的常规体。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种倾斜体都有向右微微倾斜的特点,但是意大利斜体因为出生原因天然就带有手写感,而普通的倾斜体只是机械地将文字倾斜处理而已。可以说一种倾斜是自然而然的,另一种是强行附加的。




再通过纵向来看的话,我们发现,同一款字里的意大利斜体比起常规体会显得笔画更细,整体排印下来文字组的长度也会更短。不难想象,如果在一片常规体的正文中忽然用到意大利体,将会是非常醒目的。




而普通的倾斜体和常规体相比较,笔画上并没有粗细的变化,长度也是基本一致。毕竟,这只是单纯的对字进行了倾斜处理而已。


意大利斜体在设计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关于这一块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简单说一下,首先来看应用案例。




意大利斜体现在作为字库家族的一员,在设计中出现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我们很难说是出于某种气质来用意大利斜体了,因为包含意大利斜体的字体也是多的数不过来,就不可能找出风格上的规律了。倒不如说,意大利斜体在设计上的应用,首先就是丰富了各个字库产品的家族系统。



👈 向左滑动查看案例细节


当然,在设计中意大利体确实有一些妙用,比如说在编排文字时,使用意大利体可以在字号、字重、颜色不变的情况下与常规体产生节奏变化从而起到对比的效果,善加利用可以让版面更加具备层次感,而又不会破坏统一性。



👈 向左滑动查看案例细节


除此之外,我们也还能看到很多优秀作品,在面对一些在短句中出现的「of」、「the」、「a」等词时,常常会将这些词替换成意大利斜体来与其他更具备实际意义的单词形成区别,这里实际上也是利用了对比的效果。


除了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意大利斜体,我们还需要知道它在英文编排时何时需要被使用到,这对于设计师的我们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说前面讲的一种主动上的美化,那么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种基本的要求了。




我们需要知道,意大利体在英文中,通常会在表示强调、标记外来语、以及表示作品名时会用到,如果大家在工作中遇到这几种情况,一定得多加注意了。当然了,咱们毕竟不是英语大课堂,这部分内容还是点到即止吧。




让我们再回到历史的河流中,前面说过,人们因为意大利体便于快速书写而一度青睐于它。后来,人们还将意大利体的书写规范经过铜板雕刻的方式来制作印刷品。雕刻铜板的尖头雕刻刀,刀头比笔头更窄,倾斜角度更大,由此催生出了一种新的书写体。





它就是铜板花饰体,从诞生因素来看,它倒是一种因为印刷而催生出的书写体。




铜板花饰体的根本创新在于把单词中所有的字母都连接起来,是一种非常易于快速书写的实用书写体,因而一下子普及开来,尤其在商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口碑。




同时,这种颇具艺术感的字体,也一下子获得了当时上流人士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私人信函和商业往来中。最终铜板花饰体取代了包括意大利体在内的人文主义书写体系。




即便是现在,铜板花饰体也是应用率非常高的字体,我们常能够在邀请函或者菜单中看到这种字体的身影。想要体现典雅的气质,可以说一用一个准。



👈 向左滑动查看案例细节


并且不止于手写,铜板花饰体的字库产品也非常丰富,比如说这一款Snell roundhand就是经典之一,在大师的设计作品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 向左滑动查看手写体案例


当然,说到手写体或是草书体,其实在整个西文发展历史中还有很多很多,出于篇幅原因,我们这里没法一一细讲,如果大家感兴趣,倒是也可以单独写一篇关于手写体的文章。


细心的同学一定还记得,在前面我们说到,卡洛林小写体在历史上有着诸多的发展,所以往后的人文主义小写体、意大利斜体只是它的一条支线,那么下一个章节,就让我们一起解锁卡洛林小写体的另一种加点方式,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哥特体。




哥特体的名称比较繁杂,国内也是有称为歌德体的,这些都属于Gothic的音译,除此之外,还会将这类字体统称为Black letter。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当看到或听到哥特体时,大多数情况都应该是指的都是左边这种源自13世纪的书写字体,但是在日本和韩国,哥特体的意思是其实代表了的是无衬线体或者黑体。




除去早期哥特体还未发展完成,和后期的速写形式,哥特体通常来说可以分成Textur、Rotunda、以及Fraktur三种类型,他们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Textur的字面意思是平纹编制、线码均匀的布匹。的确,这款字体给人的印象就像织布机里的经线一样整齐。单看这里的展示字体可能并不会有很深刻的感受。




但当我们看到这本应用了Textur字体《四十二行圣经》,感受就会更加深刻。这是约翰内斯·古登堡以当时抄书员书写的Textur体为范本制作的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而使用这种活字制作的《四十二行圣经》已经成为古登堡经手制作的印刷品的代名词。




Textur还有另外一种平足的风格,顾名思义,之前的字母字身和下伸部是菱形的,但是这类风格则是切平的。除此之外,整体的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里的展示字体所呈现的感觉则更倾向于几何化。




而这本写于1325——1335年间的《鲁特埃勒诗篇》,其中的字体则是典型的平织平足体。我们不难看出,做为一款书写体,平织平足体显得十分工整、美观。但是相对的书写的难度和耗费的时间也会加剧,所以到了哥特晚期,它的使用率开始降低,只会被用于较大的、重要的书籍。直到印刷术发明。




我们可以简单的来看一下,两种风格的字体是如何书写的。在书写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笔画顺序,和笔头角度的基本一致。




不过在书写平织平足体时,为了自然的写出平足,笔头在笔画末端会逐渐改变角度直到放平,所以笔画末端会微微变粗。当然写成平足的方法并不止于这一种,这里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




接着来看第二种——Rotunda,这类字体相当于是把Textur简化后将笔画变圆,所以它又被称为圆哥特体,它在当时的意大利非常的流行。我们不难看出,它的升部和降部都很短,字宽稍微宽一些。




通过一个简单的对比,可以更加方便的看到他们其中的差异,从Textur到Rotunda,无论是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许多笔画上的细节的得到了省略,如果说前者给人的感觉更加庄严、正式,那么后者就相对轻松一些了。




第三种哥特体类型为Fraktur。这类字体与所有笔画都垂直的Textur不同的是,它的笔画特征是一侧圆而另一侧垂直。 




比如我们这里用两款对应风格的字库字体,比较d、h、n这三个字母,一下子就能找到其中曲直变化的差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介绍的三种类型的哥特体以外,其实还有一种为速写而诞生的哥特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斯塔德体。




从之前的意大利体到铜板花饰体,从楷书到行楷,再到这里的巴斯塔德体,我们不难发现在手写的背景下,一种书写体越是趋于正式,它就越容易催生出一种对应的速写的字体来达到高效手写的目的。




再说回哥特体,15世纪后哥特体渐渐被罗马体和意大利体取代,并没有成为主流字体。好在哥特体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在德国,一直到20世纪中叶都使用它作为正文的标准字体。并且作为西文书法的一种,我们现在依然能看到哥特体保持着活跃的生命力。



👈 向左滑动查看案例细节


而在现代设计中,同样不乏哥特体的身影。最常见的当然是在各种酒类的包装里面。我们知道许多品种的酒都是在欧洲诞生的,运用哥特体本身的特性很容易烘托出包装的氛围。


在设计中运用合适的文字容易给人一种产品很正统的感觉,除了这里的酒产品用西文以外,还可以往美妆产品包装里加一些日文,或者美容整形广告里用一些韩文,都是异曲同工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西文字体给汉字的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西文中用」。



👈 向左滑动查看西文中用案例


比如说根据哥特体的一些笔画特征,和汉字的基本结构,我们就可以得到类似于图中这种风格独特的字型。下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感觉来做一下尝试。




让我们先行绘制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哥特体草稿,这里大家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风格。




当然了,想要书写西文字体,还需要自备一只专用的平头笔。相信我,拥有这支笔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言归正传,在草稿中选择一款比较符合心意的字来进行矢量化,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笔画设置统一,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书写稿而来,毕竟书写是不会完全一致的。




再调整一下字距,英文部分就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根据这里所绘制的哥特体的特征来设计汉字。同样可以先用纸笔来打一个草稿。




绘制的时候要注意和英文特征保持一定的匹配度,汉字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统一性。当然,也没必要完全相同,有时候限制的越多,就越难有意料之外的精彩发挥。




最后把中英文组合到一起,一个简单的西文中用案例就完成了,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富有装饰效果。对于这种类型的字,我们完全可以应用到品牌logo或者活动海报等场景中去,如果你也对常见的字体感到乏味,不妨亲自动手来试试。





好了,本次西文字体历史的上篇就到这里了,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在西文字体中,大写体和小写体的诞生,以及意大利体、铜板花饰体、哥特体等发迹于手写时代的一些字体。那么下一回,我将进一步给大家介绍进入印刷时代,衬线体和无衬线的演变以及详细的种类介绍。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保持关注,那么我们下回再见,拜拜!



本篇文章参考资料如下:

《西文字体》小林章 著

《罗马体、意大利体、无衬线体——西文字体的形成》今田欣一 著

《西文书法的艺术》大卫·哈里斯 著








往期教程导读: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我们的教程和文章,看完文章后记得给我们点个“在看”哦。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