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这个方法,让你的设计秒变国潮风!

望舒、千树、佟野 研习设 2022-10-16


研习设订阅号

设计干货   *   杜绝注水



点击观看视频版









大家好,我是望舒。今天我们来简单聊聊书法字。我国古代巨匠们的书法技艺毫无疑问是全世界中独一档的艺术瑰宝。不仅如此,书法字同样也能给现代的设计提供许多灵感与帮助。那么怎样才能好好利用这些书法字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前人是怎么做的。



我们都知道,汉字可以分为繁体写法与简体写法。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我国组织了针对原本繁体汉字的简化运动。

汉字的从繁到简并不是毫无章法地乱改,而是遵循了一定的技巧。而这些方法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说是与书法字息息相关,那就是「行草书楷化法」。

书法中的行书和草书是根据楷书发展而来的。我们看上方的「东」字,从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书写逐渐潦草,很多笔画都被省略,到了最后,我们可以发现用草书写的「东」字居然神奇的和现在用的简体「东」字是一模一样的。要知道,这款草书可是宋代的书法家米芾写的,难道米芾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得讲究科学。其实,这正是当初汉字简化运动的时候,项目人员将许多文字草书的样子,比如这里的「东」字,用楷书的写法写了下来,就成了简体「东」的样子。是不是非常的神奇呢?除了「东」,简体的「言字旁」其实也是应用了这样的方法。



可以看到,本是一笔一画的「言」字,如果用草书来写,仿佛就只有两笔就能写成了。那么,如果把这个草书「言」字的样式,通过比较板正的写法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就是简体字里「讠」(言字旁)的样式了。可以说,「行草书楷化法」是对我们现在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将书法应用到设计中的方法了。




而将书法字本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则是一种最通俗、最常见的方法。书法字独有的艺术性、古典性、文化性,甚至是毛笔笔触的肌理感都会对为相应气质的版面加分。

汉字简化和平面作品中的书法字,一种是间接在使用书法字,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出现书法字的样式,但是融入了书法的哲学。而平面作品中的书法字,毫无疑问是一种直接应用,十分明了。

通常来说,各类平面作品中的书法字无外乎通过「软件」或「手写」这两种方法、或者综合这两者制作而成。它们之间各有优缺点。

用软件制作的书法字,无外乎用一些基础的笔画来拼成各种字形,这样的文字难免显得僵硬。因为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仍然是在还原书法本来的样子,而并非是在做文字设计。既然还是在书法的范畴,那么终究是不如手写的。


当然,写一手好的书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不会写书法字,那么完全可以选用优秀的字库产品来弥补。这些字库产品大多也是通过制作者的书写而来。当然,选用字库字体一方面要求设计师有良好的审美,另一方面也有着矢量化后,文字经不起放大的局限性。(放大后笔画的飞白很粗糙)



显然,在直接法和间接法之间,更加方便我们做文字设计的还是间接法。汉字简化使用的「草书楷化法」,本质上就是在利用草书的结构,再结合楷书的笔画,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样式。这种方法说白了,就是通过两种不同的事物相结合,来形成一种更新的东西。而在国风、国潮火热的今天,能学几招制作书法风格字体的方法,显然会让我们设计师更有含金量。


我们知道,汉字的书法可不单单只有草书和楷书,还有篆书、隶书、行书。如果对汉字的历史不熟悉,大家可以去我的《汉字发展史》一课中做相应的了解。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印刷体中的黑体或宋体来与这些不同的书体相结合,可以形成多少新的字体形式呢?理论上是无尽的,要知道,不同的书法家即便对相同的书体也有着不同的演绎。更何况,我们不止可以用A加B,足够熟练后,还可以A加B再加C,也就是说用两种书体来结合。

碍于篇幅,本篇文章将只介绍将篆书、隶书、楷书与黑体或宋体相结合的方法。在今天下午的第4期研讨群中,我将面对面与大家分享本设计方法上的细节,还会解锁行草书的应用。





做字体设计并不需要我们对书法有很深的了解,只需要大概知道不同的书法有什么大致的特征即可。

比如上方的篆书,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篆书不同于我们对书法的普遍印象——笔画有明显粗细变化、有明显的起笔收笔等等。而就像是用钢笔工具勾出来的线体一般。当然,这实际上是由于当时书写工具的限制形成的。


篆书的文字形体修长,并且笔画、字形部件有圆润感。同时,篆书作为早期的字体,大多数字形都是我们一时很难看懂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提取出以上几点外观特征。

别看这些特点即便是书法外行人也能总结出来,对于字体设计来说已经足够了。而其中的前三种特点是我们可以无脑借鉴的,并不会有什么负担。最后的「陌生写法」则是需要选择性看待了,毕竟字体设计得讲究识别性,过度的陌生变化并不可取。

篆书与黑体的特征比较吻合,所以我们可以选择一款黑体字打出想要制作的文字来作为基底。首先,我们可以让垫底文字的字面再瘦一些,这样我们的起点就比较贴近瘦高的印象了。

接着,我们用圆润的线条把字大概勾画出来,总体与垫底字库的结构差异并不大。这样处理后,篆书的细笔画与圆润感也基本达成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再调节一下文字的重心,让它们看起来更高挑一些,每个字尽量都能有一双「大长腿」。不过我们得知道,有些文字的重心并不是特别好调整,不能强求所有文字的重心是完全一致的。

现在,关于篆书的前三个特点就已经完全吸收了,如果是一款普通的字已经可以算是完成了。不过,在这里它还是少了篆书的灵魂——那些一看就有篆书味道的笔形。

所以,我们可以开始找一些书法字作为参考了。让我们依次来看这些书法字:「研」字的写法并不陌生,左边石字旁比较有篆书感觉;「森」字中木的写法与现在的差异较大的,不过,如果保持横平竖直的设定,那么只有撇捺笔画可以参考这里的写法了。

「大」字的写法与现在的差异并不大,只是看起来它有些内急,大腿都并拢了;「学」字虽然写法差异大,不过因为结构比较熟悉,也算是我们能勉强识别的字,从笔形的识别性和改动的难易度来看,我们可以选择借鉴下半部分。

接下来开始针对性地修改。首先是「研」字,将石字旁改成篆书的写法,不仅有了味道,部件的重心更加靠上,整体得到了改善。接下来是「森」字,我们将撇捺稍微往下移动一些,让它们与竖画相交,更有篆书的感觉,整体变化并不大。

「大」字我们还是保持原样为妙,把腿并拢这件事我觉得Dark不必!最后是「学」字,我们可以将竖钩的笔形变成弯曲状。这样,「学」字也有了长条的曲线,与其他几个字多了一些形式上的呼应,同时自己也有了点金之笔,一举两得。



我们还可以给笔画与笔画交错的部分添加一些圆角的细节,让文字更有一些人文的味道,进一步削弱机械的感觉。这样,我们这组字型就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隶书。这是隶书中比较有名的《曹全碑》。我们可以依次找到隶书中的一些造型规律。

我们大致可以从隶书的造型中,得出以上这四个便于字体设计出效果的特征。这些特征都比较容易移植,不存在会对字体造成识别困扰的方面。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做字啦,隶书这一块,我将给大家介绍三种方向。



首先,我们选择根据隶书碑帖的原字来制作一组字型。这种方法并不需要我们去创作,只要在碑帖中找出想要制作的对应的文字即可。这里,我们在碑帖中找来「道行」二字,接着把碑帖的透明度调低,在原字上使用软件中的钢笔工具勾勒出笔画的走势即可。

其实,光做到这一步字型的感觉已经出来了。本质上来看,这里的字型是在用隶书的结构搭配上等粗的笔画而成的。横平竖直的等粗线条并不会给人书法的感觉,但是搭配上这两个字中一些特殊的笔形,尤其是「道」字走之底中延展而出的平捺和「行」字中蚕头燕尾的长横画。

为了更有隶书「扁」的感觉,可以继续调整一下文字字面的高度。


最后,再添加一些笔画上的小细节,增加字型的完整度,这样简单的两个字就制作完成了。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除了描摹时需要注意结构平稳均匀、以及最后的细节添加以外,几乎不需要任何字体设计上的基础。




我们可以更换碑帖,看看有没有其他值得借鉴的。找来「版式」二字,可以看到,「版」中出现的一些断笔,比较少见。而「式」字的横与右上角的点连在了一起,也颇有韵味。所以,这一次我们可以尝试在字型中融入这些特点。而之前几个通用特征,我们只保留「扁」这一个最容易实现的特征。

这次我们继续选择使用黑体的结构,并且笔画外观上也采用黑体的样式来实现字型的设计。率先将垫底的字库字样拉宽,形成一种扁扁的感觉。



同样还是调低垫底字的透明度,再用等粗的笔画先勾勒出字型的结构。勾的时候注意做到断笔与连笔。描边的边角选择「斜角连接」即可。

这样勾出来的字,结构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毕竟是根据字库字体来的,而笔画上就显得还不够规整。


这里我们选择将笔画的端头全部切平,增强统一感。这样,「扁」、「连笔」、「断笔」我们都已经达成了,不过仍旧少了一丝碑帖的古朴感觉。



这时候,可以选择给笔画增加一些粗细变化上的细节,一个简单的变化,能同时给字型带来了一些书写感与碑帖的雕刻感。这里的变化只需要用「Ai」软件中的宽度工具去调节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用钢笔去勾画变化细节。这样,第二个隶书案例也完成了。



隶书的笔画特征,我们一直都没有好好借鉴过,这些横、撇、捺、勾,它们在外观上会有一些相似性,有点像是一把把大刀。所以这次,我打算着重表现出隶书中这些具有统一感的撇、捺等笔画造型。当然,我们需要用简洁的线条提取出这种外观特征,并把这种笔画特征,继续延续到其他笔画上。


这一步相比于其他方法会稍有难度一些。不过好在其他的笔画造型变化并不大。我们可以观察这些笔画,实际起笔与收笔基本都是一样的。接着,我们只需要在字库字体的结构之上把制作好的笔画一步一步拼上去就可以了。




实际上,这次我们制作的这三款从隶书出发而制作的字型,没有我们任何原创的部分。要么是结构用了黑体字,笔画借鉴了碑帖;要么是笔画沿用了黑体字,结构参考了碑帖。

其实,很多时候字体设计并不是「一拍脑袋式」的原创,而是旧材料的组合与改良。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楷书该如何应用。还是老规矩,先观察碑帖中的文字有什么特征,并依次总结出来。

而在这几个特征中,字面方正是可以自由实现的。而倾斜的横画虽然也容易做到,但是如果我们用的结构是黑体或宋体,那么这一点就是比较冲突的。理论上,黑体和宋体的横画是水平的才是比较常规的。而如果我们用的是楷书的结构,宋体或黑体的笔画,那么就没什么问题了。最后,陌生的写法也是与篆书的部分一样,需要酌情使用。


这次我们选择使用宋体字来作为基础字体,本质上则是用宋体字的结构和楷书的笔画来进行搭配。这一次在应用上会稍有调整,并不会全盘使用楷书的笔画。

并且,为了凸显出一些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感受,我们还可以重新塑造一下宋体,改变它的笔画特征成更加简洁现代的样式,而结构还是用原来的字库字体就可以了。


接着,我们将着手改变部分笔画的样式为楷书的造型,增加字体的个性。所以,还是像之前一样,给每个字找来楷书上的碑帖字作为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披」字。这里选择将右边「皮」字中的一些笔画变为具有楷书书写感的连笔。要注意替换后的笔画细节特征与原本的一致。

「星」字我打算改变上方「日」字部件中的横画,让它变成类似第一个字中的横撇感觉,这其实是想凸显出一种书写感。不过改完后我们发现显得有些做作,并且笔画粗细的调整也是比较费劲的。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更换一下参考字。

新找来的参考中,原本的横画变成了一个点,我们依葫芦画瓢,也将宋体中这一笔的横画改为点画,这样看起来比刚才好多了。


接下来是「戴」字,这里我们找来的参考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或者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要做的字压根找不到太多碑帖字来参考。

这时候,我们可以改变思路,只找文字中的偏旁部首或部件来参考。

比如这里我们找来「共」作为参考字。在这个「共」字中,同样有类似于横撇这样的书写变化来作为我们变化的依据。这里,一方面我们让「戴」字产生了变化,一方面也与前面的「披」字产生了形式上的呼应。 

最后是「月」字。碑帖中的「月」字并不是常见的两笔横画,而是一点、一提两笔,所以我们可以在宋体中也做这样的尝试。可以看到,替换后也不会有违和感,且与之前「星」字的变化也会有一个呼应。并且还改善了一些原本两横太细,让「星」字在整个字组中偏轻的问题。


到这里每个字的楷书化改动就都完成了。接下来对细节部位稍作修改, 这样我们这个参考楷书的字型就大功告成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大家面对「字体设计」时,不必要总想着所谓的原创,很多时候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但能让我们有着较高的起点,多加组合与尝试甚至还会有新的发现。这可比我们自己瞎捣鼓要有效率和实用的多。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新的做字上的思路,如果觉得内容很受用,不妨给我们来个一键三连。

当然,现在还不是彻底说再见的时候。如果你对本篇文章还有疑惑,还想探索更多隐藏内容,那么就扫描文章末尾的二维码来加入研讨群吧,我们下午不见不散!










往期教程导读: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我们的教程和文章,看完文章后记得给我们点个“在看”哦。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