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师的思路,带你玩转几何图形!
别着急!可能是思路出了问题。你所看到的几何构成不过是一种图形呈现的手法,背后隐藏的是:
“眼睛看到的就是全部吗?方就是方?圆就是圆?鸟就是鸟?建筑就是建筑?”今天我想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轻轻揭开这层面纱:
氛围,顾名思义,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自18世纪末工业技术蓬勃发展以来,几何形的机器形态开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类的审美,引导着设计师和画家在20世纪进行了一系列漫长的探索与实验。即便形象越来越简洁,氛围一直有迹可循。
提到“氛围”,印象派注定是一座无法绕过的大山。他们打破了西方古典绘画延续了几百年的对“形”的忠实,把阳光和空气感带入了画面,为此牺牲了形体的“准确性”,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世骇俗的。
现在再看《英国国会大厦》,丝毫也不会怀疑莫奈的客观程度,它们其实并没有抽象和变形,是莫奈面对雾气笼罩的伦敦所描绘出来的,眼睛看到的真实情景。
莫奈之前的画家肯定也见过雾,但为什么只有莫奈能画出这样的画?看起来大家都是在画建筑,但是之前的画家主要想表现的是“建筑”本身,而莫奈想表现的是“雾”,这个本质的不同造就了结果的不同。
他笔下混合在一起的梦幻色彩、若隐若现的形体,都是围绕“雾”这个主要特征展开的,而场景只是一个载体。
既然主要想画的是“雾”,那除此以外其他的东西,统统可以让步:前人非常介意的“形准”,不重要;清晰的物体结构,不重要——这些全部可以被简化掉,只保留了最基础的识别度——模模糊糊的剪影。剪影组合在一起,能让你识别出基本的场景就OK。
这样做会很敷衍吗?不!正是因为这种有主有次的对比,雾的特征反而更加突出了,有一种前人所没有的意境美。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宏观的“氛围感”:
这种强弱对比,
会大大突出主要特征。
整体被简化了,
但主要表现特征却比之前更强烈。
现在再看下面这个图形,是不是能发现它的思路本质上和莫奈是一致的呢?它并非“单纯用几何来堆砌”,而是为了用简洁的几何形状,凸显出“水的质感”,让这个特征变得纯粹而突出。
印象派的理念影响了很多人,比如梵高。但天才如梵高注定不会满足于客观的描绘自然风光。
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把“生命力”带入了画面。他的画作继承了印象派的鲜明色彩和“不精确”的画法,还有着他们所没有的“动”。
为了体现“活着的”,“动态”的感觉,他弱化了画面的精致细腻与印象派的“温柔唯美”,着重突出了一条条张牙舞爪、有方向感的笔触;造型故意画的歪歪扭扭,双眼却炯炯有神——可以说他用造型的适度抽象,保留了想象的空间,反衬出了表情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梵高的作品乍一看像儿童画一样拙朴,画里的生命却能比过去更加鲜活的体现出来。
现在再来看下面这个图形,除了形式美的考量外,作者是不是有可能想呈现的是花朵的“动态”呢?并在保留花朵基础识别度(色彩、大致的形状)的前提下,简化了形状的精确度,让它在视觉上以简洁的几何形式来呈现。
梵高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抓住对方的“神”。他的这个理念本质上和中国传统的“写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到中国的写意,把它推向巅峰的是一个失意的“前朝贵族”——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只好借诗词绘画来纾解心意的朱耷(八大山人)。
朱耷用墨精简,他很擅长用几笔来生动的概括一个事物,然后在纸上留下大片的空白。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我笔墨不多,但我表达的情绪是充沛的。”他注重的是一种“气韵”,是精神层面的传达。他笔下的动物,大多孤傲的翻着白眼:
你看,当“精神的传达”作为主要表现特征,那鸟的姿态、眼神无不要围绕这种“精神”来塑造。除此以外,既然以鸟为载体,就需要有鸟的辨识度。朱耷格外强调了羽毛,用轻松写意的晕染画出了鸟的身体。这种蓬松柔软的质感看起来更像是“有体温的、活着的鸟”,而活物更方便传达“精神”。所以你看,在辨识度的选择上,也可以围绕“主要表现特征”来挑选。
除了基础辨识度之外,还有其他精细的描摹吗?比如鸟的爪子、指甲?并没有。连同空旷的背景一起,留给我们对朱耷的“精神世界”的无限遐想。
中国艺术自古就很注重“神似”,这是很值得我们后人去发扬和钻研的。“不求精细但求传神”,这不就是我们对极简图形的期待吗?但怎样叫传神?比如下图,这个图形里最鲜明的就是“花株的造型”了,用色彩强化了识别性,用渐变表现花苞形态,无比的简洁,像不像一种“现代的写意”呢?
自梵高之后,西方艺术就在“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发展出了“宣泄的艺术”——表现派。最有代表的当属蒙克的《呐喊》。在这幅画里,山河都因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不客观的扭曲。
因为想表现“惊恐”的感观,所以人脸和山河的结构是否准确在这幅画里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人和山河的扭曲,来折射作者内心的“颤抖”,达到对“惊恐”的强化。
简单图形里的情感表达一般会通过色彩和造型来含蓄的传达。色彩的作用非常多,在图形里,色彩常肩负着识别性的重任。比如下图,作者重点刻画了橘子的色彩,简化了形状。橙+绿的渐变,套在基础的果子形状里,就能让你识别出这是一枚橙子。
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眼睛看不到的部分,抽象也是有迹可循。再来回顾下“宏观的氛围”:
当你确定了画面里主要想表现的特征,对它进行集中且重点的刻画!其他次要特征都可进行弱化,甚至完全省略(在保留基础识别性的前提下)。这种强弱对比,会大大突出主要特征。整体被简化了,但主要表现特征却比之前更强烈。
总结来说就是——在设计画面前,我们需要对下面三个部分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如果你做的是艺术,可以连基础的识别性都省略,变为纯粹的抽象。不过考虑到日常工作,我们还是要注意下识别度的。下面我想用简单的花朵做主体,教你如何把“氛围”带入极简图形里。
首先把花朵替换为渐变色:
然后尝试只保留最基本的识别性:
现在形状已经很简洁了,还能如何简化?众所周知,平面设计里的图形往往要搭配相关文字一起出现:
如果可以直接把文字融入图形,那是不是既能简化整体的组合,又能增强图形的形式感呢?
这样,一个极简的花朵图形就完成了:
思考:“简化形状的精确性”这一步,并非只有固定一种模式。辨识度可以怎样变化,取决于你更想表现哪一点:比如花朵是什么状态?是盛放?还是花苞?花朵是什么角度?正面?侧面?花瓣是单层?还是多层?根据这些思路,你可以围绕同一个“主要表现特征”,简化出一系列的图形。
花朵是立体的,可以选择概括它不同角度的面。根据完形心理,留白会被自动脑补出来,所以可以把花盘下面虚线的结构省略掉,但是要留出空白来代替这个部分,这样视觉上才会觉得花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
也可以用基础形的叠加,来强调花盘盛放的形状。像花瓣一样层层叠加的椭圆,让色彩变得更丰富:
除了圆形,矩形也可以用来概括花朵:
那矩形是不是也可以呈现花朵不同角度的面?
多个矩形的叠加,更有层次感,就像花瓣:
把矩形收窄,就变为了花苞的形态:
运用这样的思路,我们就得到了一系列的,有着渐变花色的极简几何图形:
利用多个“主要表现特征”做系列图形,会更加有节奏和韵律感。这次的案例,我分别用“花瓣”“花盘形状”来作为主要表现特征。
花瓣本身是很复杂的,我们如果想在极简图形里体现花瓣,就一定要先找到它的规律!既然是规律,就一定要用相似形去概括。从玫瑰花的花芯到外侧,我们都可以找到很多规律。
根据上一个案例的思路,先尝试给花盘加一些花瓣的结构特征并简化形状。色彩在这里也可以简化掉,白色让线条更明显:
但是上图很难让人联想到玫瑰。换个“角度”是不错的思路:
现在未免有点单调。还可以再强化下花瓣吗?观察照片可以发现,多层花瓣的花朵,靠近花芯的部分往往有着向内的凹陷:
强化这些细节,可以让主要表现特征更突出:
因为主要表现的是花瓣,我不希望叶子的部分抢了花瓣的风头,所以最后我把叶子做了进一步的简化:
第一个图形就完成了:
月牙形的规律也很有特点,怎样可以用基础形来呈现这种特点呢?
依然可以用两个圆来概括!
我们把上一个图形的两个圆换一下位置:
就变成了另一个图形:
除了碗状外,还有哪些是独特的,花朵才会有的形状?很多!花朵形形色色,如果要用几何形的极简图形来表现的话,我们必须要学会筛选:
简洁又有辨识度的花苞再合适不过了!我们依然要去寻找它的规律,用几何形概括花苞“上小下大”的形状:
合并几何形,并延用上一个图形的立体角度:
很轻松就完成了:
长条状的花苞也非常独特和简洁。概括它的规律如下:
根据美感调整几何形的比例:
合并几何形:
第4个也完成了:
在现有形状的基础上,可以再根据美感的需要,选择性的加强辨识度——先减法,再加法。比如这里我挑了一些图形增加了花蕊点缀。现在我们又得到了一系列的极简图形:
今天的文章略长,主要从宏观的氛围感这个角度来为大家介绍了图形的绘制思路。最后再来回顾一下:
这种强弱对比,会大大突出主要特征。整体被简化了,但主要表现特征却比之前更强烈。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我们的教程和文章,看完文章后记得给我们点个“在看”哦。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