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北京|杨伯都「暮色」
北京新展|暮色 Nightfall
杨伯都
展览日期 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0日 地点 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D7楼5层 lu@massimodecarlo.com |
在美国留学期间,杨伯都就经常徜徉于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和画廊。对她而言,这些美术馆的空间对置身其中的观者有着微妙的感知体验。“一开始我以为是艺术品的魔力,而后发现,即使展览内容更换频繁,亦或是改朝换代,这个地方都一样,我描绘的就是这个没有变化的场所。我觉得这里很像是人类意识的大自然,有着和山川湖泊树木鸟鸣一样的‘外部感’。内部意识竟然也是‘外界’,这真的很有趣。”
她的《在美术馆》绘画系列创作一直持续了多年。随着不断的深入,她对画面空间的塑造也逐步从视觉层面转入到个人内在感受的探索。在两幅目前最大尺幅的《在美术馆》系列作品中,空间如脚步一般在面前展开,只由墙面和地面组成。丧失掉了一切标志性的暗示。光线在其中产生的变化就如同展览一般,在一个空间中,只加入观看的意识和视角的凝固。最完美的画作即是墙面。
在另外三幅《在美术馆》系列中,描绘了三幅“窗外的黄昏”,有着看似平淡无奇的植物和日常的天空。他们都是偶尔望向大自然时会看到的景象。我们就是常常在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时陷入沉思,度过一个漫长的黄昏。其中有两幕,杨伯都截取自美剧《真探》(True Detective Season 1,2014),一些匪夷所思的暴力经常发生在这样安宁的黄昏之前,就像安静的树林之下埋藏着不为人知的骸骨或宝藏。她的创作手法愈加娴熟,将空间中的现实和超现实并入到一个平行世界。
《山中传奇》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件室外风景绘画。一个人停留在自然里等待,就如同库布里克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中,客人摁下门铃之后,在大门之外的等待。画面右侧阴影下赫然立着一块题字的石头,这是各种自然荒野景区地带经常出现的标志,它被看作是人类与自然的交界。人在自然物上留下的印记,就像一条虚无又实际的界线,有时它也是一种神秘的启示,人要不要离开大路,去到一个未知的路之外,那里又会有什么?
“生活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每天遇到的一切都尚未下定义。”这些新作凝聚了艺术家近两年来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又正如同艺评人鲁明军所描述的:“尽管她描绘的大多是博物馆的内景,但实际上,她恰恰是想逃离……希望通往一个更加宽阔的广场。”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S
艺术家介绍 ARTIST PORTFOLIO
杨伯都(1986年⽣于中国天津)⽬前在中国北京⼯作和⽣活。她于2008年获得年获得天津美术学院纯艺学⼠学位,2012年获得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纯艺硕⼠学位。
杨伯都的作品被形容为在精神层⾯上游离的“艺术景观”。她笔下的当代艺术在充满刺激的同时却问题重重:观赏画作是个隐私的过程,艺术家却将此经验挪移到全然公共的空间,将观众传送到孤寂的环境中。在她的创作中,许多作品都聚焦在博物馆或画廊的空间,将这个抽象的、空旷的、有些理想化的空间既作为⼈类活动的舞台,⼜是对其缺失的庆祝。在过去的⼏年⾥,杨伯都⼀直在观察这些有着均匀光线,被戏剧化构造⽽成的“建筑瞬间”,并以此作为其个⼈的观察⽅式和最终的绘画元素基础。她的创作就发⽣在这神秘空间之中,在私⼈与公共,创造与凝视,以及观看与被观看之间游⾛。
2011年,杨伯都获得Justine Cretella纪念奖学金。2012年,凭借在PAFA周年展览上出众的表现,赢得 Fellowship Trust Prize。2021年,她入选“Artsy 2021全球艺术先锋榜单”之一。她先后在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MINE PROJECT画廊、费城PAFA Alumni Gallery、北京Wan Wan Lei Projects等画廊举办过个展与个人项目。她的作品也先后展出于费城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木木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马刺画廊、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群展中。其作品陆续被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美术馆、木木美术馆、X美术馆、龙美术馆、坪山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相关阅读 RELATED ARTICLES
MDC香港|闫平《静默中的奔放》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