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仕强:学会打孩子,幸福一辈子!



父母在打孩子的问题上:


第一个不要跟子女斗气。


全世界最有情绪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容易冒火的人。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去打孩子,这是绝对不应该的事情。


第二个不要跟子女斗力。


小的时候还可以拎过来打一顿,孩子慢慢大了就越来越不方便打了,再说一直打下去,等到十八岁父母还打得过他吗?


第三个对子女要多斗智。


我们举个例子大家听听看。


一位妈妈下班回家,看到3岁的儿子拿着彩笔,在墙壁上画画。妈妈当然很生气,可是妈妈没有骂儿子,反而笑着跟他说:“你居然这么会画画,我还从来没有注意到。”孩子一听很得意、很开心。再说一遍,当一个人开心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抵抗力的。妈妈就接着开始进攻了:“你接着画,画完以后,我们礼拜天拿回去给你祖父看,让他也高兴一下。”孩子说:“画在墙壁上的,怎么拿得回去呢?”妈妈说:“对呀,怎么我没想到呢?你要怎么才能拿回去呢?”“我要画在纸上啊。”于是孩子乖乖地去找来画纸,画完后礼拜天带回去,拿给祖父看。因为一切都在妈妈的掌握之中,祖父一定夸奖他画得真好。妈妈回来后,趁热打铁对儿子说:“以后还要不要再在墙壁上画?”他说:“才不要,爷爷下个礼拜还要看我新画的画,画在墙上我就没法拿给他看。”妈妈说:“那我帮你把以前的擦掉吧。”儿子说:“不要不要,我自己擦掉。”


妈妈没有放纵儿子,妈妈还是很严格,但是没有打骂孩子,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父母要记住,讲话要站在孩子的立场,随时改善子女的行为,从第一句话就要让孩子听得进去,这样才能有效果。如果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再急也没有用,父母要自己去调整。


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动用“武力”的方式?


我们的建议是警告孩子五次,父母才可以考虑打的问题。父母要让子女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平白无故打你,更不会因为自己的不高兴就打你,一定是你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而且是屡教不改才会这样做。


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汤匙。父母说:“汤匙破了就破了,你的错不是打破汤匙,而是做事不小心,以后要注意。”第二次又打破了。父母就要警告他:“这是第二次了,怎么还是这么不小心,非要打你才能记住吗?”孩子说:“不需要,我能记住的。”第三次又来了。父母告诉他:“再有下次就真的要打了,因为不打你记不得。”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不是要打他,打他是帮他记得不可以做错事。到了第四次,父母就要问问他:“这是第几次了?”孩子说:“是第四次了。”父母再问他:“按照我们说好的要怎么样?”孩子说:“要打了。”孩子准备好要挨打了,父母最后才说:“我打你干什么?你记住就好了,我也不是喜欢打你,这次我不打你。”真到了第五次,父母没什么好说的了,五次都改不了:“你要我打你哪儿你说,你说打手就打手,你说打屁股就打屁股。”孩子想想还是打手心好了。父母再问他:“用什么打你选一个?”最后问问他:“你真的知道了?”真的要打孩子,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很多时候,父母打了孩子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打他,孩子挨了打也搞不清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完全没有意义。


上天把子女托付给父母,同样赋予父母教养所需的权威。可见在合理的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加以责备、处罚、教育、指导,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父母对待子女,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因此应该责备的时候,一定要加以责备;应该处罚的时候,也不应该马虎放过。父母要让小孩知道爸爸妈妈是有原则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家庭要有规矩:我们家就是这个样子,别人家怎么样那是别人家的事,与我们没有关系。一旦家规立起来,小孩就会知道要怎么样去约束自己,也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了。


现代父母接受不可体罚子女的新主张,竟然一下子就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材”的古训全部抛诸脑后,是不是过分喜新厌旧呢?应该不打时,当然不能打;非打不可时,怎么可以逃避应该打的责任呢?如果你不打,出去别人可能会打,到学校老师会打,长大了再不改,在社会上犯了法警察打,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所以,与其警察打,不如老师打,老师打不如自己打。这一点,再没有现代知识的父母,也深知“既然把子女生下来,就应该负起责任,把子女教养成人”的道理。反正,做与不做,有效与否,基本上都一定要自作自受。


关于启蒙教育,易经中有一个卦做了详细解读。这个卦就是山水蒙。蒙卦前有山,后有水。我们只看到山前不断流出的泉水,可是山后面的水源我们看不到,这就是说,人本来是有潜力的,是有智慧的,但是被蒙蔽住了。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自身的潜力、本来的智慧启发出来,所以叫做启蒙。启蒙就是当我们看到前有山,后有源源不断的泉水出来,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


感谢转发,随喜分享

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



您若喜欢,请点个好看  

“阅读原文”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