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双一流建设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10月17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研讨会暨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会议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时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就高校双一流建设、国际合作、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国际化、国际教育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来自国内外100多名专家、学者及高校、机构嘉宾参加会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做了主题为《国际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作用》的报告,李志民追溯大学国际化的发展,介绍了大学的主要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而中国大学即是国际化的产物。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李志民
李志民表示,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77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1/5,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我国普通高校达到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7年增长至45.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这样一个高等教育规模下,需要我们的大学由大变强。
大家最近关注的热点是教育强国,我们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拥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若干世界一流学科。2017年的9月份,我们公布了137所大学参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建设。双一流的建设,更加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211、985工程是筑高原的话,“双一流”就是在高原上建高峰,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提高我们高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瞄准国际一流,来提高我们高等教育的层次。
什么是一流大学?李志民认为,一流大学一定是有举世公认的水平、地位和卓越成就,对世界范围的才子有巨大的吸引力。除了国际一流的学科、科研成果、教育质量,国际一流的师资水平是核心。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教授?李志民认为有四大标准:国际会议上有声音、国际期刊中有文章、国际学术组织中有地位、国际科技奖项上有名次。
他强调,在国际会议上不光要有声音,还要能做特邀报告、主旨发言;在国际期刊上不光要有论文,还要能做编委、做主编、做编委会主任;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不只是参加会议、成为会员,还要做轮值主席,当理事长、副理事长,当会长、副会长;在国际科技奖项中,不仅要有名次,还要做主要完成人。
李志民表示,双一流建设一定要把握好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世界”,包括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对标的一个范围,也包括我们跟周边国家,比如东南亚、中欧地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个“世界”是指的具体,并不是抽象。
第二个关键词是“一流”,“一流”指的是水平,而不是大学的层次。不要以为一流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国家需要支持中国的发展,支持民族复兴,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在各个层次上都要有一流。
第三个关键词是高教强国,我们不仅需要在世界上有排行的,以研究力量著称的学校,同时也需要在行业、经济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同时对国家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等,都需要相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李志民表示,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国际合作是双一流的抓手,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加大对外开放和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高校近些年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