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发展专委会

其他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第一期研修班成功举办

2024年7月25至26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第一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来自全国的46所院校的97位教师参加研修。本次研修班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浙江大学人才办主任、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许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郭上江,西北工业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唐玉生,上海大学上海公共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晋兴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东六位专家授课。本次研修班首先由王云海副主任带领全体学员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王云海副主任指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为新时期高校人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王云海副主任表示,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本次研修班,是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分享代表性高校的创新举措,凝聚各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共识,促进院校间的互学互鉴,共同推进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研修课上,许翾主任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主题展开授课。她表示,浙江大学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完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人才工作体系,并成立校院联动两级人才工作机构,同时推出《求是特聘学者岗位管理办法(试行)》、《青年人才跃升行动》、《全球杰出教席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人才队伍结构实现重大突破。未来,浙江大学将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体系,汇聚高水平战略人才力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输出更多优秀人才。郭上江部长围绕“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主题展开授课。他提到,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服务国家战略是高等教育承担的时代使命。然而,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事业编制不足、顶尖人才稀缺、科教融合不足、教育评价维度较单一等问题。对此,他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实践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在人事人才体制方面,高校应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加快人事人才改革与服务,采用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和保障。唐玉生部长围绕“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优化”主题展开授课。他谈及,我国以非升即走为核心的“准聘-长聘”制度是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已被国内很多学校认可和实践。为了让“准聘-长聘”制度更适应国内环境,西北工业大学以“分系列、准长聘、责权利、AB轨”为总体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已基本建立科学完备、分类施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准长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他指出,“预聘-长聘”体系是一把双刃剑,高校需因地制宜进行优化,才能真正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晋兴雨副处长围绕“整体绩效导向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主题展开授课。他表示,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有很长一段路需要前行。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培育教研团队;优化任务分解,促进校院协同;引进优秀人才,调整师资结构;赋能教师成长,推进分类评价;改革绩效管理,完善分配机制;落实全用聘用,畅通退出渠道。具体而言,上海大学在改革中依托优势学科,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推行年度KPI考核制度,优化人才引进渠道,深化职称评价改革,并建立了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打造一流领军队伍。研修期间,应高校要求,王云海副主任与部分高校代表一起召开了交流座谈会,就“当前高校人事人才实践工作中的主要困惑和问题”、“未来高校人事人才改革创新的主要思路和需求”、“对举办假期人事人才工作研修班的意见和建议”、“对人才发展专委会工作的建议”等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各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人才发展专委会能继续开展研修活动,推动人事工作再上新台阶。杨东处长围绕“‘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人事管理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主题展开授课。他指出,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其人事劳动关系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合同、薪酬与福利、岗位与晋升等方面极易出现纠纷。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理念,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民主监督机制,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及教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同时加强学校法治队伍建设。此外,在人事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系统推进人事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全面重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体系,持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试点探索“长聘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王云海副主任围绕“高校职称评审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案”主题展开授课。他表示,职称晋升是高校教师的最重要发展需求之一,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与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当前,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仍然存在“评审价值导向不够清晰明确”“职务评聘制度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评价标准需要完善”“职称评审管理机制需要加强”“职称评审程序规范化需要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他结合部分高校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高校在改革中应把促进人才能力发展作为评价的价值取向,通过精准分类、综合施策,实现教师评价人岗相适、突出实效,体现高质量发展导向。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秘书秦冠英主持了最后的结业仪式,王云海副主任对本次研修班进行简要总结;南宁师范大学人事处赵慧琴处长与长安大学人才办高炜副主任分别分享了参与本次研修班的收获;王云海副主任为各学校与会代表颁发结业证书。在愉快的氛围中,人才发展专委会第一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落下帷幕。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只有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继本期研修班之后,人才发展专委会即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第二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就当前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议题进行研讨和学习,敬请关注!排版:晓瑾审核:叶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29日 上午 8:30
其他

呼和浩特场 |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日程公布!

责编:Hannah审核:Cod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报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呼和浩特场)关于开展2024年度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
7月19日 下午 6:32
其他

关于开展2024年度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4年度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创新案例征集的通知各会员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教育部、人社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强化学会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凝聚会员单位创新智慧,推动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度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创新案例征集活动。一、案例主题“破五唯
7月16日 上午 9:02
其他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和重要项目中的‘热点词’和‘高频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说。王云海正在进行“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的调查研究。他和课题组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与青年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调研了全国多所高校的人事人才制度改革方案,并与多名青年科技人才座谈后,感受最强烈的一点是:“加快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人才发展领域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实施的一系列深刻而全面的改革措施,不仅打破了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束缚,还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鲁伯埙决定,给自己的研究工作“上点难度”。12年前他离开工作了3年的药企,进入复旦大学,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进行遗传性神经退行疾病方向的研究。“我以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致病蛋白干预策略的创新。但我现在想尝试挑战破解神经元如何逃逸甚至逆转死亡的机制,去寻找新的路径,挑战那些并没有十足把握短期出成果的项目。”鲁伯埙说。如果说,他曾经的方向是一条一定能爬上山顶的路,那现在他要进行的就是一场冒险。而给了鲁伯埙这种底气的,是复旦大学一项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去年11月,复旦大学在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相辉研究院,设置“相辉学者”学术岗位,提供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免考核机制,让甘坐“冷板凳”、具有优秀研究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有稳定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突破。目前,已有8位优秀人才受聘为复旦“相辉学者”,40岁出头的鲁伯埙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科技部负责同志在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出台背景时介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源源不断充实科技人才队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39岁以下人群约占四分之三,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技决策,《若干措施》提出针对性举措,包括扩大科技评审专家库中青年科技人才的规模、增加评审专家组成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比例、推动各类学术组织吸纳更多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王齐华介绍,该所2023年立项的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中,45岁及以下项目负责人占75%,40岁及以下课题负责人占78%。自2020年起,该所每年投入500余万元,面向35岁以下青年人才自主部署青年联盟合作基金项目,至今已部署43项科研项目支持百余名青年人才开展研究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部地区的科研单位,兰州化物所自2022年起,设立“全额资助特别研究助理”计划,加大从全球范围遴选优秀博士的力度,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后备队伍建设。在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之下,不仅科研项目的运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科研人员的个人体验与成长路径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麻拴红的成长轨迹格外鲜明。他刚进入研究所的时候性格比较内向,埋头做科研,不善言辞。“科研工作毕竟是要进行交流的。”当时麻拴红所在实验室的领导就鼓励他走出去,多与同行交流,并在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上,让这名比较年轻的科研人员作报告。麻拴红切身体会到,近几年来,研究所越来越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培养和支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年36岁的他已是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项目负责人。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他在202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东元曾提到,相辉研究院成立的初衷是把有潜力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给他们创造自由探索、为科学而科学的宽松环境,抛开功利去做纯粹的科学”。据了解,在促进学术交流和融合方面,相辉研究院着力建立开放活跃的学术开放交流机制,通过经常性、专业性、高质量的学术沙龙、小型研讨、讲座报告,充分促进学术交流。这也是鲁伯埙最看重的:个性化支持、跨学科合作,以及与杰出学者的交流,“这些对科研成长都很重要”。科技部负责同志在介绍《若干措施》时提供了一组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至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由416.7万人增至858.1万人,年均增长7.6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制度到行动”这10年,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一直在推进,尤其是与青年科技人才相关的评价与培养制度改革,更是逐渐清晰: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里提到,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设立青年专项,探索建立优秀青年人才举荐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等。2022年,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提出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从0到1”基础研究任务的机制。这一年,科技部等5部门还专门组织开展减轻青年研究员负担专项行动,通过务实举措把减负要求落到实处。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更是涉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方方面面,涵盖青年科技人才关心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制度到行动,都在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秦冠英说。作为课题组成员,他与课题组负责人王云海在调研多所高校后,对此深有感触。不少地方同样在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培养并激励具有潜力的青年,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重庆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一级主任科员白乙涵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23年,重庆市制定实施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发展,当前,市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参研人员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已达67%,其中27.73%是40岁(含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担任主要负责人。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少青年科技人才所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对他们的扶持化作一项项具体的行动。从支持独立研究转向支持团队合作,10年来,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唐睿康经历了学校在青年科技人才扶持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如今,浙江大学不仅有“启真计划”专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还启动了科技创新团队2.0建设计划,突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学科创新融合,形成覆盖重点领域、支撑创新发展的团队布局。团队遴选的基本要求中提到,团队成员中40周岁以下青年人才比例不低于50%。唐睿康也从曾经的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受益人,成为如今浙大最新科技创新团队2.0的负责人。对当年的这笔项目经费支持,他特别感慨:“用少量经费但长期稳定的资助机制,构建科研生态的新土壤,可以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种子都有机会发芽。”唐睿康和当年同批获得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的另外两位同事,甘坐多年的“冷板凳”,2019年至2020年间,各自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在国际期刊《Nature》《Science》上陆续发表论文。“青年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一体推进的关键所在,是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王云海说。逐渐与“帽子”“量化”脱钩,更重未来潜力清华大学能源动力与工程系助理教授隋然的研究方向是催化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2022年8月入职,他正好赶上清华大学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这次改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全面梳理学校各项人才规定和政策,在启动经费、住房分配等工作中不唯“帽子”,与人才称号脱钩。在教师学术评价标准中,完全取消了量化指标导向。“对我们这些不到40岁的青年教师来讲,一方面赋予了更多的权限,给了更多的职责和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更有动力,鞭策我们不断进步。”隋然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科技部负责同志在解读《若干措施》时提到,要注重构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升自主评价能力。《若干措施》还专门出台了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硬举措”,在青年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方面,明确要求不把论文数量和人才称号作为机构评价指标,避免层层分解为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由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尝试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逐步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青年科技人才属于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职业人才,深化学术人才评价改革机制,探索创新学术人才评价模式,是加快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王云海说。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王萌就是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受益者。学校构建了五大体系,明确不同队伍的目标定位、岗位特点,实施分类管理。得益于分类评价、多元评价的方式,在本科人才培养,特别是教学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为王萌的加分项,2019年,他破格晋升教授。改革人才机制是为了打破束缚,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创新生态。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姜文而言,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6年长周期考核等一系列新的评价方式。西安电子科大于2019年正式设立“华山学者计划”,专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学校将破“五唯”和立“新规”并重,探索评价新范式,制定了灵活的岗位职责和任务,执行年薪制;施行6年长周期考核,将人才引育和团队建设作为岗位核心,弱化科研经费、论文、专利等绩效考核。在他看来,这相当于把基于短期成绩的考核,改为基于未来潜力的评价,给青年科技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锚定“四个面向”,能够在冷板凳上坐得更加“平心静气”。姜文去年被遴选为学校的华山学者领军教授。从十几年前“加入团队”,到如今“自己带团队”,姜文的身份悄然改变,从被支持的青年科技人才到团队带头人,正肩负起更多“传帮带”的责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时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投入正在逐渐显现成效,不论是高校、科研院所还是青年人才自身,都从这些发展举措中受益。”王云海说。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渺、张茜责编:Hannah审核:Cod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15日 下午 2:07
其他

王云海副主任应邀参加江西省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年会作专家报告

近日,由江西省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研究会主办、华东交通大学承办的江西省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24年年会在南昌召开。此次会议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优化升级江西高校人才‘引培留用’政策机制研究”为主题。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亚青,江西省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姚弋霞,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部长、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付丹,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程朋,华东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柳和生等校领导出席会议。来自江西全省高校和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同志共1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作《新时代高校人才评价与发展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的专家报告。王云海教授从高校人才评价政策的制度变迁、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研究界定、基于教师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建构、人才发展与评价改革的创新探索四个层面,对高校人才政策和案例以及人才发展与评价的相关研究做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同时也向南昌高校人事人才负责同志介绍了近几年人才发展专委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具体举措和成效,介绍了重大课题《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项目)》的研究进展和专委会“学术体检”的创新实践。参会高校纷纷表示王云海教授的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对国家人才评价政策的深入分析解读,又有针对高校人才管理实践工作的典型案例,报告数据翔实,案例丰富,对高校人事人才工作启发很大,收获很多。责编:Hannah审核:叶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14日 下午 2:46
其他

西宁场 |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日程公布!

报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西宁场)责编:晓瑾审核:叶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报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呼和浩特场)关于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的通知
7月12日 下午 9:00
其他

《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据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官网消息,《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实施。由科技部提出,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起草,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0)归口管理的《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GB/T44143-2024)经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于2024年6月29日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明确了科技人才的评价原则和分类,提出了科技人才评价的创新价值、能力、创新贡献三方面重要指标,规范了评价流程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的要求。适用于发现、培养、引进、使用、选拔、表彰、激励各类科技人才时开展的评价活动。该标准的研制得到了科技部有关司局的大力支持,其发布和实施将有助于指导和规范各类科技人才评价的开展,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安心、专心、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环境,助力“三评”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来源: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责编:Yolanda审核:嘟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10日 下午 3:00
其他

四川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交流座谈会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了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特点和亮点,挖掘高校青年人才发展与评价改革的典型案例,推动高校人才治理工作现代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于7月5日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了四川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交流座谈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云海,常务副秘书长、学术桥总编辑吴报华,学术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秦冠英,西南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晏启祥以及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17所高校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王云海教授主持。晏启祥部长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构建引领发展的人才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为题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人事人才工作的典型举措和特色亮点。西南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交通大学”源头之一,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晏部长的分享报告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建强一流人才师资队伍。打造交大特色的人才培育支持体系,完善全周期人才发展支持,打通人才成长通道;二是优化人才引聘工作机制,提升师资引育质效。多措并举、多元评价、多渠道引进人才方式,不断完善师资遴选工作机制,深化博士后管理机制改革;三是完善教师评价改革体系,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学校坚决破除“五唯”,强化分类评价,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王云海教授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开展人才研究的概况和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项目,China
7月9日 下午 6:36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举办西南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

青年人才是党的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7月4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在西南大学举办了西南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西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于海燕,学术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秦冠英副研究员以及40多位西南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出席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进行深入交流,为重庆高校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方法。会上,王云海副主任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概况、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项目)的整体情况、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服务人才发展的实践以及助力青年教师发展的学术体检项目等。王云海说,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高校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发展专委会成立CUSS项目组,前往全国各地高校进行调研,陆续发布有关小同行评价研究、求职高校人群的分析报告,推动高校人才学术评价的发展创新,努力为青年教师发展赋能未来。最后,王云海副主任表示,推动新时代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改革事关每所高校、每位教师,希望大家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及发展与评价存在的问题,对人才发展专委会的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会上,秦冠英副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学术体检项目。他提到,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学术职业生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从博士毕业到走进高校岗位,青年教师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反馈。学术体检这项服务基于专业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持,能够有效连通青年教师和学术专家,帮助青年学者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水平,对整个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交流讨论阶段,青年教师代表们就考核评价、科研支持、教育教学等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考核评价机制仍然有待优化”“教学、科研工作量平衡困难”“科研支持有限”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些困境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不少老师表示受益匪浅,希望能举办更多类似的交流活动,吸取更多经验。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接下来,人才发展专委会将持续聚焦人才研究,走访更多高校,与青年教师们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当下青年人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为高校人才工作改革赋能。责编:长白、Yolanda审核:嘟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8日 下午 6:43
其他

欢迎报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呼和浩特场)

培训对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及各地市区县教育局负责组织人事、发展规划等相关处室领导和工作人员;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负责人事、人才、教师发展及相关院(部)系等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
7月2日 下午 6:05
其他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成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深刻把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围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作出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不断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向未来,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定能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定能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注入不竭动能。来源:《人民日报》2024年6月30日责编:长白审核:云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7月1日 下午 5:59
其他

报名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西宁场)

培训对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及各地市区县教育局负责组织人事、发展规划等相关处室领导和工作人员;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负责人事、人才、教师发展及相关院(部)系等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
6月28日 下午 6:03
其他

教育时评: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勇担高校使命

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勇担高校使命中国教育报评论员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对未来科技事业发展方向作出重要指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高校要善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突破点,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作为产学研用的结合点,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优势,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原始创新,以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化布局,推动高校从松散的、自发的“小科学”研究模式,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系统的“大科学”研究模式转变。高校要深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是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高校要与企业形成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加强与企业的对话、合作。高校要畅通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高校要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有效地在国家重大任务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大师和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重大科研任务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设计和联合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更好地将科技势能转变为发展动能。高校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科研评价考核机制方面还有待改进,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主动适应科研范式变革,增强支撑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要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在校内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打破教学与科研边界,把科教融汇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优质教育资源、高水平科研平台等多方资源,推动优质创新资源的跨学科聚拢,从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构建自立自强的科技供给体系。高校要持续改革高校科研评价制度,构建学术共同体,探索团队评价新模式,突出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科技人才在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贡献。高校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筑人才竞争优势。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要发挥好龙头作用,以系统观念整体推进教育教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挥深度协同功效,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要把科技创新支撑作为发力点,开创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要建设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广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加大重大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全面筑牢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基础。要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优化升级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体系,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高校要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高校应在增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中发挥“先锋队”“排头兵”的作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手段、创新合作形式,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层次。要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与科学工程,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形成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联合体。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促使高校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快自主创新,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高等教育开放创新生态。科技兴则国兴。建设科技强国奋勇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科技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高校责无旁贷,要以时不我待的劲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向着科技强国目标奋勇前进。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8日责编:Yolanda审核:嘟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6月28日 下午 6:0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与会的外籍院士和国际科学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第一颗6G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些都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整体跃升,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要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要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战线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希望两院院士作为科技界杰出代表,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管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科技新知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工作的本领。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来源:新华社、中国政府网责编:晓瑾
6月25日 上午 10:18
其他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高校获奖统计出炉!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2人——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10人。出生于1963年12月,不到61岁的薛其坤是史上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此前,这一标签属于北京大学教授王选,他2001年获奖时为64岁。(文末附名单)据学术桥统计,在以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通用项目中,清华大学以9项的获奖总数位列第一;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并列第二,均为7项;东南大学位列第三,收获5项。注:高校附属机构(如:XX大学附属医院、XX大学研究中心等)未计入高校获奖数据统计。所有数据均为小编手动整理,如有疏漏敬请指正。此外,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各有4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各获得3项,成绩喜人。从获奖等级上看,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中,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均斩获1项一等奖。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各斩获1项一等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度上述三大奖初评名单共有301个项目,终评结果仅剩250项,淘汰率近17%。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最终获奖总数4项及以上的学校中,华中科技大学(7项)、东南大学(5项)、湖南大学(4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项)所有通过初评的项目无一淘汰,均在终评中获奖,项目实力、质量可见一斑。据了解,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奖工作突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特点: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完善提名机制、加强评审把关。祝贺!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德仁
6月24日 下午 10:33
其他

百万、千万级资助!江西人才项目汇总!

江西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成就了历史上名贤荟萃的现象。现在的江西正处在冲刺“双一流”的重要阶段,全省大力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提供人才支撑。为了让更多青年才俊扎根赣鄱大地,2023年以来,江西省陆续推出系列人才政策,包括赣鄱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遴选支持办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九条举措、激励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九条措施、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南昌新“人才10条”等,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资金、生活保障。下面,一起来看看江西省人才政策的具体内容吧:↓
6月21日 下午 6:44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举办中国海洋大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制度改革,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6月18日上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交流座谈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李睿青、中国青年报(中青网)教育科学部记者记者樊未晨以及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出席会议,围绕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的对策和建议展开深入交流,为青年人才职业发展打开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会议开始,李睿青副处长为大家介绍了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评价情况。他表示,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不断优化实施引育并举、分类评价、激励保障等各类政策和措施,为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科研营造了良好环境。王云海副主任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以及《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项目)》的整体情况。他表示,人才发展专委会始终致力于推进人才评价相关理论、政策的研究和人才引进与评价创新与实践,希望为人才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战略决策参与和交流平台。人才发展专委会成立CUSS项目组,前往全国各地的高校进行调研工作,陆续发布了有关小同行评价研究、求职高校人群的分析报告,首次提出了“学术体检”的人才评价改革的新理念和新举措,努力为青年教师发展赋能。未来,CUSS项目组将持续追踪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帮助更多青年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高校人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案例参考。樊未晨记者在会上向大家简要介绍了中国青年报社在高校青年教师调研方面的工作进展。他表示,关注青年人才,是中国青年报社一以贯之的传统,此次前往中国海洋大学,也是希望能深入一线,了解更多当代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和学术科研上的困惑和挑战,帮助青年人才在新时代的潮流中找准定位,提高自身竞争力,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媒体力量。在交流讨论阶段,青年教师代表们围绕教育教学、科研创新、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少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并就这些挑战和困难提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和意见。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安排部署。接下来,人才发展专委会将继续开展人才研究,深入高校一线,吸收各大高校具有借鉴意义的人才工作举措,为高校人才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6月20日 下午 6:29
其他

重磅!《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外审专家调查报告(2024)》发布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和《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课题组联合发布了《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外审专家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受访外审专家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外审专家对于第三方机构评审服务的保密性、公平性、满意度都显示出极高评价,其中“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占比合计达99%以上。课题组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介绍,自《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全国高校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近年来,委托第三方机构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学术评审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发布《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3)》的基础上,再度聚焦外审专家群体,对参与学术桥职称评审的2678名专家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外审专家对高校职称评审改革、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工作、人才评价体系的“破五唯、立新标”等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桥公众号后台回复“外审专家报告”,下载PDF版报告内容)《报告》显示,外审专家普遍拥有非常好的学术背景。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2678名外审专家均为正高职称,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家占比68.32%,其中原“211”高校专家占比64.34%,原“985”高校专家占比32.93%。在人才称号方面,2678名评审专家中有不少专家获得/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综合来看,这些受访专家在学术界和科研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是各自领域的优秀代表,对本次调研有重要参考意义。《报告》指出,外审专家覆盖不同的学科背景、年龄段,群体构成具有多样性。《报告》统计,在年龄上,50~59岁的专家占比最高,达41.94%;40~49岁的专家占比其次,达33.15%;表明这两个年龄段是外审专家集中的主力人群,同时也反映出大部分外审专家的资历和评审经验相对丰富。此外,2678名外审专家来自97个一级学科、543个二级学科,在学科覆盖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看出,外审专家们覆盖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术能力及评价经验,系统可以更精准地根据各委托单位的评审要求,智能匹配评审专家,确保人才评价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报告》发现,外审专家认为其与评审对象学术背景的匹配度非常高。外审专家中认为“非常匹配”的占比为65.03%,“比较匹配”的占比为34.43%,两者合计为99.46%,这一数据说明评审对象与评审专家整体学术背景匹配程度非常高。同时,有
6月19日 下午 7:18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申报2025年课题的通知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关于申报2025年课题的通知各位会员: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指示,推动新时代人才战略,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围绕当前人才发展和评价等重点领域,编制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5年课题指南》。现启动2025年课题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就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中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时效,努力为新时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研究支持。二、课题研究要求与说明(一)申报条件1.课题面向会员公开发布,申报者须为我会会员且无会费欠缴情况。2.申请者可依托所在单位研究团队申报,也可以是会员个人独立申报。3.已承担我会研究课题尚未结题者,本年度不能申报。(二)申报程序1.申请者可在人才发展专委会网站下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5年课题指南》(附件1)择题申请,也可根据人才发展研究实际需要自拟题目申请。2.申请者须填写《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2025年课题申请书》(附件2)。3.申报的材料包括:(1)《课题申请书》签字盖章纸质版原件2份,需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盖章,所在单位给予受资助课题提供必要保障和支持,承担相应管理职责,加强监督管理,承诺信誉保证。(2)上述材料的电子扫描件以“课题名称+单位名称+申请人”命名打包发送至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邮箱:office@hr.edu.cn,抄送:xueshu@hr.edu.cn。(三)申报时间通知发布即日起开始受理申报,2024年9月30日截止申报,逾期不予受理。(四)申报类型、资助经费及完成时限1.本年度课题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案例课题、自筹经费课题、委托课题等六类课题。其中自筹经费课题参照一般课题管理,案例课题以实践案例研究为主。2.重大课题资助经费8-15万元/项,完成时限为1-3年;重点课题资助经费3-8万元/项,完成时限为1-2年;一般课题资助经费1-3万元/项,完成时限为1年;案例课题资助经费0.5-1万元/项,完成时限为1年;自筹经费课题不提供经费资助,完成时限为1年。委托课题根据人才发展专委会工作实际,由学术委员会和秘书处讨论确定。(五)课题立项、开题及相关要求1.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学术委员会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提出建议资助名单,经相应程序确定资助课题并发布立项公告。2.立项课题负责人应于立项公告发布后1个月内开题并书面提交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3.经人才发展专委会立项的课题,由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负责跟踪课题研究进展并在重要节点进行检查。(六)课题结题1.立项课题研究应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实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原创性。2.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公开发表的文章、论文、调研或研究报告、论著、案例等其他形式。人才发展专委会对研究成果有优先使用权。3.课题完成后应及时向人才发展专委会报送最终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将对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课题颁发《结题证书》。三、联系方式联系人:秦冠英、吴报华,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9号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系电话:15201133507
5月31日 下午 4:47
其他

视频!论坛精彩回放!

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顺利举行人才发展专委会举办广东地区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
5月27日 下午 4:58
其他

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顺利举行

5月2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办。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300名人才工作者齐聚一堂,探讨人才评价改革与发展。
5月24日 下午 8:33
其他

上海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座谈会在上交大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调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与评价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挖掘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推动高校人才治理工作现代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于5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上海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交流座谈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学术委员、中国青年报社教育科学部原春琳主任,学术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秦冠英副研究员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近20所上海高校代表齐聚一堂,就高校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发展与评价、青年人才队伍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座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宋续明主持。宋续明副处长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评价、引进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果,并强调了学校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他说,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核心教师队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
5月15日 下午 6:26
其他

通知!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

关于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更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构筑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人才的高质量培育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对于推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为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效与创新,进一步领会并实践人才评价改革的精神,同时分享和交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成功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4年5月24日在深圳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我们热忱邀请各相关单位踊跃报名参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5月23-24日会议地点: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二、会议内容会议围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服务于高校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创新举措进行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三、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
5月10日 下午 2:26
其他

关于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节点,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时期。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人才发展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为推动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工作,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举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评价研修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通
5月6日 下午 6:24
其他

重磅!《2023求职高校教师人群大数据洞察报告》发布

日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和《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研究(CUSS)》课题组联合发布了《2023求职高校教师人群大数据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求职高校教师人群中“第一学历”为非双一流的求职者占62%,但博士毕业院校绝大多数是国内外头部高校;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占39.54%,在SCI一区发表过科研成果的占比61.17%。课题组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介绍,《报告》的样本数据来自2023年度,报名参加学术桥组织或承办(协办)的67场国内外各类招聘会和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30500名求职委托人数据。学术桥人才顾问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对一的求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对接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等单位,最终26818人获得有效反馈(如面试、试讲等),其中5314人受邀参加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通过对这部分求职人群进行分析,揭示这一群体的求学经历、学术成果、求职预期、科研能力等构成特征。希望通过研究,帮助高校更好地了解求职人群,提升引才成功率。引导准备求职高校教职的人,明确个人预期和定位,实现高校的引才需求和求职者预期双向匹配和契合。《报告》显示,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已经成为高校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是很多博士毕业生的首选就业方向。整体来看,学术桥2021至2023年一对一服务报名人才活动的求职者人数分别为10089、21830和30500人,从此项数据看出,求职高校教师人群增速超过博士毕业生增速。调研发现,为了更好地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高校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作为一种人才选聘方式,有着1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广受高校欢迎,已经成为高校招聘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报告》指出,求职高校教师人群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且多数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第一学历”为非双一流的求职者占62%,但博士毕业院校绝大多数是国内外头部高校。求职者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占39.54%,在SCI一区发表过科研成果的占比61.17%。总体来看,求职人员具备较好的科研积累。《报告》指出,在求职者中,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29至33岁最为集中,超过50%。求职人群呈现出国际化的特点,国内占比超过九成,除了大量海外回国的华人学者,也有不少来华的外籍学者,他们来自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就中国大陆的求职者而言,来自山东省的人数最高,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等位居其后。2023年,报名参加各类人才活动,并经由学术桥人才顾问提供“一对一”猎头服务的方式,成功受聘(入职)高校的案例397个(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不含洽谈中、公示中、或公示后待入职状态人才)。《报告》发现,对比求职者,报告显示入职案例人群全部具有博士学位,过半数的入职案例第一学历为“非双一流”高校,绝大多数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包括博士后)。70.28%具有留学经历,留学目的地以美国、中国香港、英国、德国、韩国和日本为主。其科研成果多发表在SCI一区,很多人有多篇SCI一区成果。受聘于“双一流”高校的占33%,受聘于“非双一流”高校的占65.99%,且东部高校占比较高。这从侧面说明,除了各类招聘会和青年学者论坛,猎头服务是高校,尤其是东部非“双一流”高校引才的有效方式。课题组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秦冠英副研究员指出,相较以往高校“各自为战”的人才招聘,由专业服务机构助力的人才招聘论坛,可以有效集约各校的资源,拓展招聘活动的影响力,降低招聘组织管理和应聘者的成本,尤其在全球人才邀约、对接方面,成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高校采取人才招聘论坛的方式,课题组也将持续关注学术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招聘论坛的发展情况。在学术桥公众号后台回复“求职大数据”,下载PDF版报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4月29日 下午 8:59
其他

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预通知

各有关单位: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更是推动教育强国战略、构筑全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青年人才的高质量培育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化改革,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环节。为了推动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工作的高效与创新,进一步领会并实践人才评价改革的精神,同时分享和交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宝贵经验与成功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24年5月24日在深圳隆重举办‘教育强国建设与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论坛’。我们热忱邀请各相关单位踊跃报名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4年5月23日(报到)5月24日(主论坛+分论坛)会议地点: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二、会议主题和议题会议主题将围绕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贯彻教育强国战略,就服务于高校青年人才高质量发展和评价改革的创新举措进行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主要议题包括:1.青年人才引进与高质量发展;2.青年人才评价改革与创新;3.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三、会议组织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
4月15日 下午 12:56
其他

教育部副部长,去这所大学了!

4月12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陈杰一行莅临昆山杜克大学调研指导。陈杰副部长一行在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刘耀林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术楼、创新楼实验室、图书馆和综合体育馆等办学设施,听取了学校有关情况的汇报。陈杰副部长对昆山杜克大学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勉励昆山杜克大学继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多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把昆山杜克大学建设成为扎根昆山、连接中美、面向世界的新时代合作办学新标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昆山杜克大学树立了坚持高质量办学与高品质建设并重的一面旗帜,希望昆山杜克在未来更好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示范辐射作用,中美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刘耀林校长表示,昆山杜克大学将持续以建设成为小规模、精英化、国际化、研究型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以知识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和中外交流与合作。昆山杜克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由杜克大学、武汉大学和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2013年9月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昆山杜克大学致力于打造以通识博雅教育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提供一系列高质量的创新学术项目。昆山杜克大学于2014年8月迎来了首批学生,包括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杜克大学和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本科生,接受一学期的交流学习。2018年8月,昆山杜克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生,开启了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本科课程体系遵循通识博雅教育传统,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和探索。来源:昆山杜克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4月15日 下午 12:56
其他

重磅!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3)发布

重磅!《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小同行评价研究报告(2022)》发布破“五唯”!中国农大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4月13日 下午 6:30
其他

省委书记,去这所211了!

4月8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去河海大学调研。他指出,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河海大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果斐然、贡献突出。希望河海大学一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和治水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展现更大作为,在新征程上传承兴学育才、治水兴邦使命。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百年河海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信长星首先来到校史馆,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历程、校区布局,听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校园文化等情况介绍。随后,参观了张闻天陈列馆,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河海大学杰出校友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他指出,爱国报国的红色基因、治水兴邦的历史担当和严谨务实的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海学子奋进求索,书写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就有河海大学贡献”的壮阔图景。要始终站在水利发展的最前沿,朝着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河海大学新的贡献。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综合演示平台集成了海上钻井平台、机场人工岛、跨海跨江大桥、船闸枢纽、大型港口、核电站等,是河海大学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信长星观看演示,了解学校服务三峡工程、南水北调、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情况。他指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不仅是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更是奋斗精神、民族志气的写照。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讲解,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勤学笃行,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信长星详细了解实验室组织架构和研究方向,参观水下机器人应用展示和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大厅,并通过视频察看新安江水文实验站、牛首山科技园实验大厅。他希望科研人员深刻领会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潜心研究、探索创新,为守护江河安澜提供科技支撑。调研中,信长星与学校负责同志、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信长星指出,水利既关乎发展、又关乎安全,既关乎生产生活、又关乎生态。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修水利、兴水运、扬水韵,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大文章。河海大学诞生于此、成长于此、贡献于此,具有“得水独厚”的优势,是江苏引以为傲的知名高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地位重要、使命光荣。希望河海大学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办学育人,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立足江苏丰富的水利技术应用场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成果,打造水利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发挥学校在港口航道、近海工程、海洋技术等方面优势,助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江苏是河海学子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沃土,省委、省政府将为大家搭建更好平台、创造更好条件。调研座谈会上,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院士作了题为《守初心,扬优势,为江苏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提供坚强水安全保障》的汇报。他说,河海大学坚决扛起使命担当,自觉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一直以来,河海大学致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全力打造水利领域科技策源地,奋力打造善治良治赋能地,积极打造中华文明传承地,精心打造对外交流交往新高地,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展现了“教育强国,河海有为”的使命担当。河海大学校长杨桂山作了题为《倾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安全前沿交叉中心,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的汇报。他说,学校面对新形势下的水安全风险挑战以及重大水工程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需求,在打造国际一流水安全前沿交叉中心,促进水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催生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具体汇报了学校在促进学科交叉和优势平台整合、加快建设四个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培养和聚集科学技术研究最前沿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省领导储永宏、赵岩参加调研。全体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交流会。来源:河海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4月12日 下午 7:46
其他

省委书记,去这3所大学了!

3月26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去西北师范大学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发挥特色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在教育强省实践中继续走在前、作示范,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校教育学部,胡昌升调研了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师范教育和教育数字化建设等情况。他强调,要加强简牍学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要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下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月27日,胡昌升去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功能定位、把准特色优势,持续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在甘肃农业大学,胡昌升调研了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抗旱农作物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等情况。他强调,要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使命,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助农富农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强化学科专业支撑,加大草学“一流学科”建设力度,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做强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培养更多优秀专门人才。要坚持把教学、科研与“三农”工作相结合,建立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的学术创新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转化,为全省“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支撑。在甘肃政法大学,胡昌升调研了省证据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司法实践等情况。他强调,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法治甘肃建设需要,全力建设高水平政法大学。要加强丝路法学、红色法学、民族法学研究,着力打造内外联动的研究平台,运用好重点实验室、司法鉴定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法律宣传,助力平安甘肃建设。要加力推进学科发展,加强“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持续优化以法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的贡献度。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教育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29日 下午 12:04
其他

李强总理,到这所高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18日至20日在福建、江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明确的相关任务,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下大气力抓好各项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福建,李强首先来到福州西湖公园,详细了解西湖水系治理情况。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湖治理成果来之不易,要接续努力,让水更清、景更美。李强来到大凰山社区长者食堂·学堂,与老人和托管儿童交流。他说,老年人安享晚年和孩子健康成长牵动亿万家庭,要创新管理运营,提供更优质的养老和托管托育服务。在杉林华府小区,李强听取福建省和福州市住房保障情况汇报,要求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加强设施配备,提升居住品质。在闽都创新实验室,李强了解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情况,希望他们在以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继续探索、走出新路子。在福州高意集团,李强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为企业扎根中国、业绩快速增长感到高兴,叮嘱有关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外资企业更好发展。在江西,李强来到南昌市新建区就业之家,了解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李强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用更加精准贴心服务,全力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找到工作。在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李强听取江西省职业教育情况汇报。他说,要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强详细了解药品配备、家庭医生签约等情况,要求持续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在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强听取育秧技术汇报,察看秧苗长势。他指出,当前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要加强技术指导,抓好农资保供,多措并举确保有好收成。李强充分肯定福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希望两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吴政隆陪同调研。来源:央视新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22日 下午 5:44
其他

教育厅厅长,去了这所大学!

3月5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赴常州大学开展调研。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等陪同调研。江涌一行实地考察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以机器人产业学院,重点问询了学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机制运行,详细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果,并召开调研座谈会。他表示,常州大学作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在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希望学校再接再厉,踔厉奋发,在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实现更大突破。江涌强调,在当前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调整、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要以更高站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关于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给江苏师生回信精神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要以更实举措深化内涵建设,加强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能源化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积极构建“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能源化工学科群,加快建设国家级示范性专业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要以更大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用好石油系统的宝贵资源,着力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加快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以更强责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对校园消防安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建筑施工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开展全方面、全覆盖、常态化大排查、大整治,全面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持续实施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行动,全力维护师生安全和教育稳定大局。来源:江苏教育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8日 下午 12:37
其他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关于发布2024年课题指南的通知

各位会员: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有关要求,加强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贡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结合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发展需要,围绕教育战略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编制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现启动课题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强化纵深拓展,注重成果实效。二、课题研究要求与说明(一)课题发布和申请本会课题指南面向学会会员公开发布。申请者可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网站下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附件1)择题申请,也可根据教育战略研究实际需要自拟题目申请立项。申请者须为本会会员,可以个人申请,也可以依托科研单位或学校的研究团队申请。申请者须填写《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申请书》(附件2)并将电子版以及签字盖章版申请书的扫描件发送至学会邮箱cseds@126.com。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30日。(二)课题立项和管理本会将定期组织专家对课题申请材料进行立项评审,并分批发布课题立项公告。经本会立项的课题,将择优选择纳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年报》与《教育战略研究简报》,由本会学术部负责跟踪课题研究进展,并在年度重要节点进行检查。课题负责人一般于立项后一个月内将开题情况书面报告学会学术部。(三)课题结题评审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政策建议应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实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必须具有原创性。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调研或研究报告、论著、论文及其他形式。学会对研究成果有优先使用权,所有在学会立项完成的课题出版或发表需要注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课题。课题完成后应及时向本会报送结题研究报告,学会将定期组织评审。对经评审合格的课题成果,本会将颁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研究课题结题证书》,同时将推荐优秀课题成果在学会学术年会上作报告,并在尊重研究者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全文或摘要推送学会在线平台发布。学会将定期遴选未发表的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向学会合作刊物推荐发表。三、联系方式联系人:龚佩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中关村创新智库中心三号楼510室(邮编:100191)联系电话:010-88155107,13716163386附件:(点击“阅读原文”下载)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课题指南2.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课题申请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年3月5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6日 下午 5:00
其他

拟整体搬迁!这所大学,力争更名

3月1日上午,南充市人民政府与川北医学院共建高水平医科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暨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签约仪式在市委会议厅举行。市委书记张冬云、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练、川北医学院党委书记古熙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尹念红,川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杜勇出席。张冬云在讲话中指出,川北医学院在南办学已73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体,医、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有力助推了南充教育和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市校双方已开展两轮战略合作,在基础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今天,双方再度签署协议,开启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务实合作,要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全力推动协议事项落地落实、见行见效。蔡光洁在讲话中指出,此次战略合作协议和整体迁建协议的签署,必将开启南充市与川北医学院谱写校地深度合作、打造发展共同体的新篇章。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南充市教育事业和川北医学院高质量发展,与高校、地方协同,开创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希望南充市和川北医学院精诚合作、协商协同,共同推动协议落地落实,切实把承诺转化为成果,把愿景变为实景,加快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希望川北医学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狠抓学校内涵建设,奋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古熙在讲话中表示,学校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把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与教育强省建设、南充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深度融合,把新校区建设作为助力南充建设区域教育体育中心、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夯实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医疗、智力和人才优势,聚焦实际、实用和实效,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合作成果,打造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随后,举行签约仪式。尹念红、杜勇签署了市校战略合作协议;杜勇,市政府副市长欧阳梅,顺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唐粼波签署了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张冬云、蔡光洁、李练、古熙上台见证“两个协议”签约;欧阳梅上台见证市校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尹念红、顺庆区委书记蒲鹏程上台见证川北医学院整体迁建协议签约。2023年7月,川北医学院发文透露,新校区校园规划设计方案基本形成。据规划,川北医学院将整体迁入南充市顺庆区新规划的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1820亩,项目总投资为40亿元,按近期可容纳2万人全日制学生进行规划建设。2023年9月25日川北医学院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此外,2021年,川北医学院向四川省教育厅上报《川北医学院关于将更名医科大学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请示,其中暂定校名为“川北医科大学”。来源:川北医学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4日 下午 5:08
其他

官方支持!新“科技大学”,要来了

近日,蚌埠市教育局官网公布2024年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清单及监督方式。其中包括:全力支持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全力支持安徽财经大学博士点、蚌埠学院硕士点申报。2023年2月,安徽省教育厅印发文件,其中明确经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这是学校继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后,学校事业发展迈入了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学校更名大学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据蚌埠日报报道,安徽科技学院正紧抓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更名大学,对标大学设置标准,全面落实《安徽科技学院更名大学五年行动计划》,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动力,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力争早日实现更名大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来源:软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4日 下午 5:08
其他

本科高校落户!官方回复了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建议山东省加快推进本科高校落户上合示范区。网友称,上合示范区建设之初就曾提出引入青岛大学,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进缓慢,迟迟没有进展。同时,作为支持国之重任,省委省政府是否能考虑引入省内其他正规本科院校?网友表示,一所正规本科高校落户上合示范区,将会给上合示范区注入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有素质的人才血液,必将激活上合示范区,高素质人才来了既能拉动上合示范区的消费活力,还能为上合示范区的发展带来持续的后劲,为周边重点企业的发展提供高层次研发人员。2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回应表示,上合示范区肩负着与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重要使命,其建设发展情况备受社会关注。省政府最新出台21条举措,持续搭平台、创模式、聚产业、强主体,支持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再提升。青岛市教育局称,青岛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与青岛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据了解,青岛大学、胶州市等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对接商谈校区建设的具体模式,市教育局将根据对接情况做好相关工作,共同助力推动上合示范区建设。青岛大学上合校区早在2016年就完成规划,8年过去仍未真正落地,不少网友一直高度关注校区建设情况。2016年,青岛大学与胶州市签署共建青岛大学胶州校区(上合示范区获批后提法变为“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0多亩。2022年1月6日,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发布土地测绘服务项目中标(成交)公告。2022年4月18日,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胡金焱在“蓝睛看两会”的直播专访中,曾提到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的推进情况。胡金焱介绍说,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比较乐观,因政策性难题已解决。2024年1月11日,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姜元韶做客《民生在线》,围绕“青岛大学上合校区”建设情况回应称:前期因校区所在区域土地规划影响了相关进程,目前土地证办理与土地规划均已完成,青岛大学与胶州市正商谈校区建设的具体模式。来源:领导留言板、青岛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3月1日 下午 6:22
其他

教育部副部长,去“双一流”了!

2月26日下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率队到上海中医药大学调研学校建设发展情况。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宁小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栾宗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林国强陪同调研。翁铁慧一行实地考察了中药研究所(上海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资源创新展示馆)和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详细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药学学科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平台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调研座谈会上,季光代表学校围绕学校建设情况及发展展望等进行了汇报。他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锚定国家“四个面向”战略目标,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为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不懈奋斗。曹锡康对教育部、市教委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指出全校要统一思想、加强认识,着力思考“中医药特色何在”“中医药何为”,进一步为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上中医贡献。翁铁慧肯定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她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立德树人,在做优做精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强化研究生教育;二是要加快推进中医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坚持中医药特色,明确学科优势领域与核心竞争力,着力取得原始性突破;三是要加强团队建设,特别是战略科技力量的储备,抓牢抓实学校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四是要优化学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学生处相关负责人参加调研。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月28日 下午 5:40
其他

67亿!医科大学,将搬迁!

2月20日,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徐朝阳主持召开新医科中心(新校区)搬迁工作小组务虚会,研究推进搬迁工作重点任务。徐朝阳指出,自搬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认真落实校党委和行政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障2024年秋季学期首批次学生顺利入住新校区的目标要求,密切协同、尽职尽责,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特别是在做好提前批次搬迁各项招标采购工作中,各归口部门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抢抓春节前的“黄金时间”,克服困难,严格按照招标采购程序要求,充分调研论证,层层把关审核,高效推进项目招采流程,有力保障了搬迁工作进度。徐朝阳强调,落实新学期搬迁工作重点任务,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学校发展全局,强化职能作用,对照职责要求进一步梳理任务清单,把各项工作和因素考虑周密,确保任务落细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归口部门要跟进招采项目后续工作,进一步完善有关项目需求立项论证、材料准备,严把项目质量关和实施过程关;要加强搬迁过程和新校区建设的工作衔接,强化现场紧密对接,打好提前量,确保各项工作平稳顺利。自2023年11月21日搬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工作小组实行定期会商和周调度机制,6个专项工作组按照提前搬迁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目前,经过前期论证、意向公开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研究确定了一批次18个采购项目,共计9063.9万元,涉及新校区校园网、宿舍、教室、实验室、食堂、安保、物业等设施及服务支持保障,已于2024年2月8日完成本批次13个项目招标文件的挂网工作,2月底和3月初将正式开标,为保障入住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悉,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选址位于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占地2137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元,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实施,建成后预计容纳学生2.3万人,并开创“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新模式。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第一批次(生活组团)及第二批次(教学组团)的部分楼体已经完成结构验收,进入内外装饰装修新阶段,项目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来源: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市人民政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月26日 下午 5:46
其他

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科技部批复正式启动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研创新活动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科技人才的目光和精力就会投向哪里。在日前举行的全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说,山东作为全国6个试点地方之一,改革试点方案已获科技部批复,现正式启动试点。“既要大刀阔斧地‘破’,更要旗帜鲜明地‘立’。”孙海生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破四唯”已成广泛共识,然而,破了之后立什么?怎么立?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山东省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全省确定了20家试点单位,实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医疗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全覆盖,力争在不同层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文件。据介绍,这次国家改革试点,最大变化是单独增加了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更加鲜明地激励科研人员勇担国家使命。从我省试点方案看,在国家改革试点方案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四大类人才的试点任务和成果形式。其中,山东大学等4家单位为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对这类人才,要坚持“谁委托谁评价”“谁使用谁评价”,充分尊重任务绩效评价意见,重点突出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评价权重。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对于基础研究类人才,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导向,重代表作评价而非论文数量,选取了山东农业大学等5家试点单位,探索引入学术团体等第三方评价、国际同行评价等,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执着探索真理。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探索把技术合同交易额、市场估值、创办企业效益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构建专家、用户、企业及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确定了山东大学等10家试点单位。对于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则以服务支撑能力和社会贡献为导向,探索建立体现成果应用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确定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8家试点单位。“让更多埋头实干的人才,甚至偏才怪才有机会、有舞台;激励和引导更多科研人员紧扣产业搞攻关,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孙海生说,“破四唯”“立新标”是手段,加快产出重大科技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除了20家试点单位,试点方案还提出,8个承担改革任务的相关部门,要结合我省明确的15项部门改革任务清单分工,做好改革保障,最大限度给试点单位的改革放权赋能。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上海市、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深圳市、南京市人民政府,各有关试点单位:《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已经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请各试点单位主管部门组织试点单位编制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地方制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于2022年12月15日前报送科技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科院2022年9月23日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安排,针对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评价改革不到位、用人单位评价制度建设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制定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如下。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四个面向”,围绕国家科技任务用好用活人才,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和政策协同为保障,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基本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在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等国家重大创新活动中推动人才评价改革落地见效,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重点解决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落实难等问题。——坚持分类推进。探索科技人才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创新活动中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坚持使用牵引。突出国家目标和使命导向,发挥激励作用,坚持谁使用谁评价,以用定评、评用相适,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合理衔接科技人才激励,引导各类科研人员服务国家、潜心研究、尽职履责、作出贡献。——坚持协同实施。加强部门协同和地方联动,充分集成科技成果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相关自主权等现有改革试点政策,在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形成改革合力。试点单位和地方:选择建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多、示范效应较好、有较好人才评价基础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或高等学校附属机构,以及科研人员数量较多的农业、卫生健康、水利、工业和信息化等行业领域科研院所,分类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同时,选择科研单位相对集中、承担国家任务较多、具备较好基础的部分省市,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试点期限:2年(自试点实施方案批复之日起)。二、试点任务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科技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等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以及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的人才评价,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完善用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试点任务,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一)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1.突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建立体现支撑国家安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实际贡献和创新价值的评价指标,重点评价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完成情况。2.完善科研任务用户导向的评价方式,充分听取任务委托方、成果采用方意见。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3.对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等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二)基础研究类人才评价1.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建立体现重大原创性贡献、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等的人才评价指标。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相关指标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把高质量论文更多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2.按照学科特点和任务性质,科学确定评价周期,着力探索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3.探索建立同行评价的责任机制,在专家选用、管理和信用记录等方面建立相关制度,规范同行评价的方式和程序、评价意见反馈等行为。探索引入学术团体等第三方评价、国际同行评价等。4.建立完善体现基础研究人才评价特点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大对重大科学发现和取得原创性突破的基础研究人员的倾斜支持。5.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从0到1”基础研究任务的机制。(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评价1.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重点评价技术标准、技术解决方案、高质量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效等代表性成果,建立体现产学研和团队合作、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实效、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不得以是否发表论文、取得专利多少和申请国家项目经费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2.探索构建专家重点评价技术水平、市场评价产业价值相结合,市场、用户、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方式。3.对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特别是急难险重科研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等并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绩效考核权重方面予以倾斜,引导优秀科研人员投身国家科技任务。4.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重点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四)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评价1.突出行业特色和岗位特点,重点评价服务公共管理、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民生和社会安全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服务的能力与效果,探索建立体现成果应用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突出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高危岗位、基层一线和从事科研基础性工作科研人员的贡献。不得设立硬性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2.完善社会化评价方式,充分听取行业用户和服务对象的意见,注重政府和社会评价。依据不同科研和服务活动类型确定合理评价周期。3.对承担和支撑国家科研任务并作出贡献,成果应用实效显著的科研人员,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优秀科研人员投身国家公益事业。(五)地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任务试点地方政府要围绕本地区科技创新任务和人才队伍建设,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组织并指导本地区优势科研单位、新型研发机构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推动人才、项目、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有效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地区经验。三、试点保障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要深入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部署,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压实改革主体责任,强化对试点工作的监督,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科技部作为主责单位要肩负起组织推动责任并率先改革,推动落实科研单位自主权,在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科技人才计划评选中破除“四唯”,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完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实施中的人才评价机制,发现遴选有实力、能攻关、出成果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等作为试点单位的主管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工作贯彻落实人才评价改革要求,完善行业人才评价机制,赋予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组织并指导所属试点单位积极开展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把完成国家任务特别是急难险重科研攻关任务、原创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实效、社会公益服务效益等作为试点单位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要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中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完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动态监测和周期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构建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支撑国家重点工程、重大技术和装备科技创新,引导科技人才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水利部要构建以应用创新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突出效益指标,引导人才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农村部要构建突出服务“三农”的主责主业和业绩贡献的分类评价体系,向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从事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的科研人员倾斜。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构建以临床实践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基于病历备案数据的大数据评价方式,引导人才提升医疗卫生技术能力、服务人民健康。中国科学院要探索通过设置特聘研究岗位制度,精准激励和稳定支持一批核心和骨干人才潜心从事基础前沿交叉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组织实施(一)建立工作机制在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推进实施试点工作方案,选择试点单位,明确任务分工,协调解决重点问题,督促试点工作落实,开展评估总结和示范推广。(二)编制试点实施方案试点工作方案印发后,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试点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特点选择试点内容,编制具体实施方案,鼓励全面试点,突出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地方制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做好系统设计。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地方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报科技部,由科技部商相关部门研究同意后启动实施。(三)推进试点实施试点单位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履行法人主体责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在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切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进完善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等人才评价相关制度,在加强合理激励的同时,加强对科研诚信、勤勉尽责的监督,强化对学术不端、科研违规违纪行为的约束,引导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担当作为,使试点成果更加有利于本单位事业发展、能力提升、环境优化。科技部和相关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做好改革试点的宣传解读,及时跟踪了解试点工作进展,组织开展试点任务进展情况工作交流,及时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做到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试点工作期满后,由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地方对试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及时宣传推广。附件: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和地方名单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单位和地方名单科研院所(共12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等学校或高等学校附属机构(共9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地方(共6个):上海市、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深圳市、南京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政策解读2022年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近日,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试点方案》(国科发才〔2022〕255号)。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相关负责同志对《试点方案》的制定背景、基本考虑、试点任务和组织实施等解读如下。1.请简要介绍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背景?科技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201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对分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创新评价方式、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评价改革、健全完善评价管理制度、推进“三评”改革等作出系统部署。各地方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出台破“四唯”等一系列相关改革举措,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广大科研人员的诉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比,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还存在落实难、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科技人才“获得感”不强。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求,中央深改委把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作为重点改革任务,由科技部牵头负责推进。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深改委部署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形成《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拟通过改革试点,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活动,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新方式、新机制,突出国家使命导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实的经验,推动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试点工作的基本考虑是什么?本次试点工作的思路是,聚焦“四个面向”,围绕国家科技任务用好用活人才,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目的,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和政策协同为保障,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本次试点工作的改革路径是,着眼更好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推进、使用牵引、协同实施的基本原则,从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推进改革试点任务。单位内部主要从根据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类型探索新的评价指标、方式、周期、内部制度等进行系统设计;外部环境主要从有关部门推动“三评”改革联动、构建行业特色的人才评价体系、调整机构绩效评估指标、推动落实科研相关自主权等方面部署任务,通过内外协同联动,探索形成有利于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本次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2年的试点,探索形成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激励的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更好服务国家科技任务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3.试点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有哪些?本次试点工作中着力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牢牢把握“立新标”的试点目标。进一步明确不同创新活动类型的人才评价导向,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具体的人才评价指标,并配套实施有利于评价指标落地的评价方式、评价周期、单位内部制度和外部保障机制。二是强化国家使命导向。把“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纳入创新活动类型,从加大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考核评价权重、把完成国家任务纳入单位评估重要内容等方面提出试点任务,引导激励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三是突出“三评”改革联动。落实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要求,推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联动,在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科技人才计划评选中破除“四唯”,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人才评价机制,推动落实试点单位科研自主权。四是强化改革协同推进。结合试点单位主管部门的行业特点和主体工作,部署体现行业特色和部门主责主业的试点任务;同步部署地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任务,为区域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推进探索经验路径。充分集成现有改革政策,强化政策创新。4.试点工作主要有哪些重点任务?本次试点坚持德才兼备,在加强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等评价的基础上,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4类创新活动部署试点任务。其中,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科技人才的评价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基础研究类人才的评价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导向,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的评价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贡献为导向,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的评价主要以服务支撑能力和社会贡献为导向。针对每一类创新活动,从构建符合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完善用人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试点任务。同时,强调要树立国家使命导向,对承担和支撑国家科研任务,特别是急难险重科研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并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考核评价上加大倾斜力度。对地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部署综合试点任务,要求试点地方聚焦本次改革试点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区实际,突出区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特色,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创新和资源集成,对地方人才评价改革进行系统设计,推进综合改革试验。5.如何推动试点落地见效?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改革难度大,关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本次试点工作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科研人员热切期盼。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需试点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积极推动、狠抓落实、形成合力。为确保本次试点取得实效,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明确工作机制、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共同推动试点任务落地落实。科技部作为主责部门,要肩负起组织推动责任并率先改革。试点单位主管部门要探索完善具有行业特色、突出主责主业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对试点单位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试点地方要突出区域特色,进行改革系统设计,加强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形成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地区经验。试点单位要结合单位使命宗旨和国家创新需求,明确改革试点的具体内容,完善人才评价相关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根据试点工作安排,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建立了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跟踪推进和验收评估,做到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为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2月2日 下午 5:46
其他

省会大学,拟整体搬迁

近日,“中建科工北方大区”发布消息称,中标河北地质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西部组团施工项目。据文中介绍,该项目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建设内容为校医院、学生宿舍楼、食堂、研究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能源中心,共16栋单体。总建筑面积为12.93万平方米,地上面积为12.74万平方米,其中6个单体是被动式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20%。预计于2025年完成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学校本部搬迁后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实现老校区土地腾退。同时将有效提高新校园整体环境质量,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科教兴冀”战略部署。河北地质大学新校区公开资料显示,河北地质大学新校区项目是学校整体迁建项目,位于正定县和藁城区接壤处,具体位于文正大街以东、隆兴大道以南、河阳路以北、安顺街道以西,总占地1775亩,按照总体规划分三期建设实施:新校区一期项目已由石家庄市政府指定市城发投集团代建,项目占地面积921亩,总投资约30.47亿元,建筑面积约37.71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公寓、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图书馆、博物馆、学院楼等。后续工程分二、三期建设。新校区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同步建设,一期、二期建成后满足学校本部搬迁后1.4万名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实现老校区土地腾退,项目新征土地面积95亩,与一期部分土地共同构成二期用地。建设场址位于新校区一期工程东侧,安顺街以西,隆兴大道以南,河阳路以北。项目总投资约3.99亿元,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实验楼、科研楼、实训楼,并配套建设必要的室外工程。新校区三期项目待黄庄公寓妥善处置后开始建设,最终满足学校约2.2万名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实现学校整体搬迁和集中办学,基本满足教育部办学条件要求。三期项目毗邻一期项目,位于河阳路以北,文正大街以东,隆兴路以南,圣板街以西,占地759亩,建筑面积约19.9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学生公寓、学院楼、操场等。新校区项目于2021年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5月取得初步设计及概算批复,9月取得施工许可证,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截止2023年6月,河北地质大学新校区一期项目除西部组团被黄庄公寓压占外,其余楼座均已开工建设,开工面积近24万平方米,学生食堂、体育馆等6栋建筑已完成主体封顶。来源:中建科工北方大区、河北地质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31日 下午 5:45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开题报告会(重大、重点课题)顺利召开

2024年1月18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课题开题(重大、重点课题)报告会召开,7个课题负责人出席会议并作开题报告。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开题报告会由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李志民,中国科学院大学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参事石勇致辞。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云海、杨亚南,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战国、李江、姜广峰、刘永红、杜伟锦、张春雷、林成华、司鹏搏,中国青年报科教部主任原春琳等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了精彩点评。李志民在致辞中指出,人才发展专委会于2017年成立,2018年便开展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人才的成长、发展和使用,研究高校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说,课题研究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同时要注重科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踏实做好调查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感谢大家积极承担,开展课题研究。在致辞中,石勇指出,课题研究要以数据为驱动,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争取实现成果转化,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人才评价改革做出努力和贡献。在开题报告会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嘉兴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7所高校的课题承担人分别就高校引才、人才发展、人才评价和人才培养路径等相关内容,从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目标、研究技术路线、研究进程、课题成员和分工、预期成果等方面做了报告。专家、学者对课题承担人的研究选题表示肯定,并就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进行点评,同时还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报告人就专家、学者的点评和提问一一进行回复,并表示会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研究课题。最后,王云海进行总结发言。他说,人才发展专委会以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为宗旨,通过研究高校人才工作上升成案例研究,形成规律性的研究成果,真正帮助高校和人才解决问题。他建议各课题组认真研究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课题进行调整,产出良好的成果,也感谢专家的精彩点评。据悉,本次开题报告会是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课题重大、重点课题的开题报告会,采取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其余17项一般课题和7项自筹课题采取书面开题方式进行。人才发展专委会自2017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人才引育和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在“破五唯”行动中积极服务于广大会员单位。人才发展专委会也将继续支持广大会员单位开展各类人才的发展研究,探索新时代人才发展规律,构建新时期人才发展理论框架,为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战略思考、建言献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9日 下午 6:14
其他

省长,去本地唯一211了!

1月13日,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在云南大学主持召开“双一流”建设专题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好内涵式发展路子,以“双一流”高质量建设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王予波带领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并听取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创建工作和省级有关部门汇报。他指出,云南省“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定信心决心,坚持“四个面向”,紧盯“六个一流”,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推进建设。要持续深化改革,学习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生机活力。要有力服务发展,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引标志性领军人才,不断提高在云南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度显示度。当前,要编制好下阶段建设实施方案和资金规划,认真整改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树牢勤俭办学意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多干体现“双一流”本质要求和学校特色水平的实事。省级部门和昆明市要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主动服务,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会前,王予波参观百年云大民族学学科史展,他指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统领,与时俱进研究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为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国际关系研究院调研时,他要求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来源:云南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5日 下午 7:05
其他

新疆农业大学!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调研

1月10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会员部部长丛万鹏、秘书处西北办公室主任郑凯等一行四人,到新疆农业大学进行调研。新疆农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部(处)长王维维,人事科科长钟奎,人才工作办公室刘振,人才工作办公室科员(正科级待遇)米热古丽·亚克甫等出席调研会。调研会由新疆农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副部(副处)长叶小丽主持。调研会上,王维维同志对人才发展专委会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从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引进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说,新疆农业大学在人才评价中力破“五唯”,建立下拉菜单式评价方式把每一条标准进行量化;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学校加大教学评价权重,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学校实施分类评价,对特殊岗位及学科的教师单设评价标准,让各类人才及创新成果脱颖而出。调研会上,丛万鹏介绍了此次调研座谈交流会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应人才发展专委会要求对会员单位一一进行拜访。通过实地调研,一是找出高校人才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办法,相互交流和借鉴;二是了解高校在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及迫切需求,结合人才发展发展专委会的工作内容更好地服务会员高校。调研会上,双方还就引进评审和职称评审等具体的人才工作评价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如何选拔和引进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人才,如何让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才在岗位上得到成长、发光发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2日 上午 11:45
其他

新疆师范大学!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调研

继1月8日赴石河子大学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活动后,1月9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会员部部长丛万鹏、秘书处西北办公室主任郑凯等一行四人,到新疆师范大学进行调研。作为自治区龙头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上更是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新疆师范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付东明,人事处副处长张安新,人事处绩效评价与管理科副科长陆金玲,人事处人才发展中心副主任赵鹏程,党委人才办公室人才项目科副科长梁亚如等出席调研会。调研座谈会由新疆师范大学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处(教师工作部)处长刘蓉主持。调研会上,张安新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说,新疆师范大学作为在疆内唯一一所龙头师范类高校,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国家六核心社科学术期刊行列,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高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一名。学校近年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薪资待遇、人才政策等方面育人、留人,例如实施天山英才、天池计划等。同时,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希望通过此次调研座谈交流会获得更多启发和支持。调研会上,丛万鹏介绍了此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他说,应人才发展专委会要求对新增理事单位进行一一拜访,切实了解学校在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求。感谢新疆师范大学对人才发展专委会的信任和对此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同时,也祝贺新疆师范大学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单位,刘蓉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丛万鹏说,自人才发展专委会成立以来,特别注重对会员高校的课题研究资助和支持,鼓励高校开展人才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人才发展专委会秉持其宗旨依托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对会员高校进行一对一服务,让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工作落地见实效。2024年人才发展专委会将继续加大对会员高校的服务力度,助力会员高校人才工作的开展。调研会上,双方还就“高校‘破五唯’评价改革背景下职称评审实践成果和新时代人才工作创新思路与引才途径”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刘蓉说,2023年学校投入大量人力和智力支持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才评价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希望借助人才发展专委会走出新疆学习更多高校的人才工作经验,获取更加广泛、精准的数据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助力新疆师范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付东明也表示,学校在选才、引才、用才、育才上一定要做到精准定位,根据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开展人才评价改革,并通过点滴的动态信息使之形成有份量的绩效分析报告。最后,丛万鹏表示人才发展专委会将会大力服务新疆师范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1日 下午 6:11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赴琼台师范学院、海南医学院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部署,服务广大会员、推动人才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会员高校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系列调研活动。2024年1月9日至10日,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王云海教授、学术秘书秦冠英、秘书处华南办公室主任吴晓彬一行3人,先后赴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和海南医学院开展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调研工作。1月9日下午,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到琼台师范学院。琼台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银海强,人事处处长柳善文,人事处副处长邓卓鹏,人事处管理干部曹方远等出席本次调研会。银海强副校长介绍了琼台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工作情况。琼台师范学院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现为海南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近年来学院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评价工作从编制管理、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强化了身份管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我校更加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加强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沟通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交流与实践。王云海教授代表人才发展专委会感谢琼台师范学院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安排。他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办会理念和成立以来在学术课题、调查研究、学术论坛以及会员高校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简单介绍了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评审专家库和为会员高校开展的十大评审服务场景。最后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重大课题《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USS项目”》的启动情况,希望琼台师范学院能够加入“CUSS项目”,共同为中国高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参会人员就高校人才引进、职称评审、人才评价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座谈会后,学院党委书记吕治国也会见了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介绍了学院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1月10日上午,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到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张荣,人事处人才科科长董慧丹,人事处师资科科长秦燕,人事处人才科科员王绛等出席本次调研会。人事处副处长张荣首先表示对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海南医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既承担着高等教育强港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重要基础支撑。目前海南医学院正在积极申请更名“医科大学”的工作,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海南医学院根据海南自贸港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台了针对青年教师的“双百计划”和“激励计划”,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修订职称评审文件,深入开展人才强校的系列举措。王云海教授代表人才发展专委会感谢海南学院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他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办会理念和工作成效。介绍了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评审专家库和十大评审服务场景。最后介绍了人才发展专委会2023-2024年度重大课题《中国高校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USS项目”》的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此次海南高校调研会的成功举办,人才发展专委会进一步了解了海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与评价工作中的特点和难点,为高校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以及人才课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10日 下午 5:52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赴石河子大学调研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工作

2024年人才评价改革调研行第一站!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工作部署,服务广大会员、推动人才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人才发展专委会”)组织会员高校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破五唯评价改革”系列调研活动。石河子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创办的,学校一直通过在边疆办学为维稳戍边服务。作为西部“双一流”,石河子大学的人才工作和破五唯评价改革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性。1月8日,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会员部部长丛万鹏、秘书处西北办公室主任郑凯、秘书处新疆办事处干事一行4人,赴石河子大学开展新时代人才工作与评价改革调研活动。石河子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副部(处)长朱嘉、路国栋、张爱国,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马玉薇,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职称与岗位管理科(机构编制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勇冠,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师资服务办公室(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耿梅,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调配中心主任张阳等出席调研会。调研会由石河子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部(处)长刘焕芳主持。调研会上,丛万鹏对石河子大学当选为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单位表示祝贺并颁发证书。丛万鹏说,感谢石河子大学对人才发展专委会的信任和支持,此次来校调研主要是介绍2024年人才发展专委会的工作想法和服务内容,为石河子大学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课题研究等。调研会上,刘焕芳对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来校调研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石河子大学的职称评审和人才工作情况。刘焕芳说,石河子大学作为兵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制定职称评审条件,有序承接自主评审权,为学校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杠杆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学校还从组织机构、评审条件、评审程序、回避、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建章立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职称制度。学校的职称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学校高级职称教师总数大幅增长;二是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了职称评价结果与教师聘用、考核等用人制度的衔接,形成“评聘考”制度闭环;三是分类分层评价进一步深化,构建了教师队伍“三类四层九轨”的职称评审体系;四是建立教师教育类评价体系,评审时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刘焕芳说,高校职称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还存在大量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学校将进一步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岗位管理,以评促建,以建促评;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使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文件有关精神和要求。在自由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就学校职称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人才发展专委会一行表示将会加大服务高校的力度,为人才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咨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9日 下午 6:35
其他

省会高校,拟整体搬迁

近日,兰州工业学院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到来的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之年,是学校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新校区建设和整体搬迁、审核评估、申硕工作、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四项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
1月8日 下午 8:17
其他

拟解除协议!985校区,没了

近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杜乐江做客青岛电台新闻频道《行风在线》栏目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建设情况”时称,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征求意见,拟解除与即墨区签订的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的协议。按照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的政策,青岛市和即墨区不得不进行整改,之前签订的落地分校协议就要解除。就下一步如何利用这块土地的问题,杜乐江表示,因协议尚未正式解除,土地利用方向尚不明确,且协议解除后还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方面沟通反馈,具体时间节点也不确定。后续将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来推动土地盘活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是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签约共建的项目,总规划面积达到11078亩,分为北航青岛校区(含国际校区)、北航科技园两个板块,总规划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2017年5月10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概念规划、重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征集公告》。项目位于青岛蓝谷区域内,鹤山路以北、海岸线以西、海泉路以南、规划快速路以东。2019年6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正式奠基。9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工仪式在青岛蓝谷举行。2021年5月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项目D区科研教学区1.2期图书馆主体结构封顶。6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一期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体封顶。而在2021年7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21〕10号),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教育部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在此后的2021年10月14日,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曾做客《民生在线》,答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项目建设进度”问题,指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新城项目是山东省重大工程,按照工作部署和时间节点,项目正顺利向前推进。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航外,同样受教育部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政策影响,中央美术学院青岛项目已从“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基地”。来源:中新网山东、凤凰网青岛、青岛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5日 下午 6:33
其他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

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申报的通知各位会员、各相关高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推动以教师评价改革牵引育人方式改革,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专项课题,现发布课题指南和申报通知。一、总体要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JY/T0646—2022)标准(附件1),针对高校教师群体,积极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评价、数智驱动的全面评价、持续监测的追踪评价,创新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路径,针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发展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时效,努力为数智时代高校教师评价与发展机制改革提供研究支持。二、课题研究与说明(一)申报条件1.
1月3日 下午 6:01
其他

官宣:支持该211大学异地校区建设

日前,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意见》。共建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继续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扎根西部办学,探索东部高水平大学服务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新模式,并视同新疆高校给予克拉玛依校区重点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全面支持克拉玛依校区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在相应政策、资金等方面视同区属高校给予重点支持。意见明确建立共建议事协商机制,共同推动共建内容落实落地。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延伸阅读
1月3日 下午 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