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双一流”建设 如何应对新问题?

张春雷 人才发展专委会 2021-10-06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作者:张春雷

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东北林业大学人事与专家工作处副处长。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研究。


党的十九大,是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胜利召开的一次盛会,这意味着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进入全新时期。三部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改革发展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操作实施,这也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可以说,国家建设的新时期“要求”大学发展必须进入新阶段,亦或是大学发展的新阶段“恰逢”国家建设的新时期。在这“双新”的形势下,大学如何主动担当新使命、谋划新发展、应对新问题?——唯变是出路,唯变是发展,唯变是长远。


《实施办法》呱呱坠地已两整年(2017年1月颁布实施),与原有“985”和“211”工程的分类别、贴标签显著不同的,高校“大家庭”的成员们在最初的“几家欢乐几家愁”之后,4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骄傲”逐渐平实,95 所一2流学科建设高校“繁华”渐渐褪去,一切又归于平静。但,这平静应是不平凡的平静,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可窥豹一斑。


一是建设高校担子更重,压力更大。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前实现、质量显著提升、贡献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与国家事业“同频共振”进入新时代,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现阶段国情要求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调整教育定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遍勇于担当新使命,不断进行自我“加压”,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担子和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建设高校任务繁多,千头万绪。


国家对各类人才的巨大需求要求高校必须要明确办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牢牢抓住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持续加强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抓实抓牢“主阵地”。与此同时,要“跟得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在科学研究方面上水平,在社会服务方面求实效,夯实拓宽“主战场”。这就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垂范,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努力培养品学兼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方面成为“多专多能”的多面手,成为收放皆有“景色”的多元素的集合。收起来,可以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智库”,放出去,可以担当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更高标准的要求,更多任务的赋予,更美好前景的展望,都需要建设高校在持续的运转中去“破题”,在不能停歇的道路上去调整,在趟深水、涉险滩的时候去“摸石头”。建设高校既要秉承历史上留下的经验和财富,又要敢于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剔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既要仰望星空去憧憬,又要脚踏实地来“拉犁”。我们不难发现,有限的资源配置、多边界的限制条件、多任务的需求需要、多角度的烦恼困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断的变化、新矛盾的持续产生等等将会伴随着建设高校改革的整个进程,可谓错综复杂、千头万绪、莫衷一是。


三是其他高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双一流”是在“211”“985”工程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但绝非一评定终身。《实施办法》也指出,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为基础,实行动态管理,用建设评价来拉动下一轮评估结果,可谓有升有降,有进有出。从建设高校名单内部范畴看来,一流大学划分为 A、B 两个档次的做法,就给一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预制”了建设发展压力,通过降档或升档的形式体现高校建设效果,打破高校的身份固化。从建设高校名单外部看来,一些办学历史悠久、行业特色鲜明、新近发展势头正劲的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积极谋划改革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效果,相信下一轮建设名单中会出现一些“新成员”。


高校的不平凡的平静状态,表明“大家庭”成员们都在深思熟虑谋划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发展,而目前发展的唯一利器就是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纵观两年之内大学改革现状,辅以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浅析,可略见一斑。


战略上


俗话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战略定位是改革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谋定而后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具体怎么谋,谋哪些方面,谋到什么程度,确实需要高校静下心来好好琢磨,细细思索。既要处理好主要矛盾、更要关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还要兼顾次要矛盾。既要确定拔高攻坚的方面,统筹好资源调配,又要照顾到全局发展的整体态势。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9个“坚持”的精神应该作为当今“双一流”建设高校抓深化改革的一个根本遵循,在战略上应该加以着重考虑设计。可以说,谋划的过程是一次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生产要素再整合、再调配的过程,更是看长远、看发展、看态势的过程。


战术上


谋定之后,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过程,更应该注重方式方法、进度进程和尺度拿捏。目前看来,从工作次序上,可依照整体布局——分段推进——及时总结——适时调整——逐步放开的模式。从方式方法上,可采用构建特区——重心下移——政策指导——试点先行——求绩问效的系列手段。只有在程序和措施都兼具的条件下,改革才能按照既定目标蹄疾步稳的坚定走下去。


《实施办法》两整年时间已经过去,虽然这个时间在高校建设发展的历史上不过是惊鸿一瞥,但产生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大学如何在“双一流”建设时期走好未来一段时期的改革路,笔者粗浅的认为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三个“充分”。


充分形成“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共识。


高等教育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其改革发展具有时代特点。改革开放 40 周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由较为落后的“一穷二白”状态发展到规模全、体量大、实力较强的今日,可以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改革——发展——改革的螺旋式上升模式。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高等教育,我们要适应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需要站在全球视角、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考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因此,“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要忌讳有“改革差不多了”“可以歇歇脚”的松懈的思想状态,要有“改革则兴、不改则怠、犹豫则亡”的紧迫思想认识,充分形成“改革一直在路上”的共识。


充分把握“改革的核心任务”不放松。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鲜明提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那么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进程中也要扭住这个主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不放松,持续寻找答案。现阶段,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一些高校的体制机制建设正在从追求“大而全”逐步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高校的内涵建设持续加强,这个过程中,更要时刻紧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神经”,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目标来抓实抓牢。只有明确改革的核心任务之后,才能找到综合改革必备的“已知条件”,才能在未来的改革举措上持续“解题”。


充分总结“改革红利多与少”不懈怠。


改革开放 40 周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了真抓实干之外,定期的总结、回顾和反思是必要的。许多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大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新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努力前行的过程中,更要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双一流”建设两周年之际,正是下一轮评估的攻坚时期,各高校更应当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同时,也要有宽广的胸怀面对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时研判改革红利走势,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有的时候,总结经验的出发点不同,会影响其过程、方法、和结果。相信出于公心,出于对事业发展角度的总结和研判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说服力的,也是各高校喜闻乐见的。


总而言之,高校“双一流”建设任重道远,但可以预见的成就也必将非凡。相信在教育部党组的宏观指导下,在各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高校的教师、干部和其他教职工密切配合、凝心聚力,多一点情怀和责任,少一些本位和自我,“双一流”建设定会成绩斐然。


(此文修改后发于《中国教育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