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下课”
教育部将出台新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清理出教师系列。
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为了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追上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必须让大学的“金专、金课、金师”随处可见,让“水专、水课、水师”无处安身。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为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发声了。
吴岩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要做到“三变”,即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为此,教育部正在推动“四新”,即努力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
微观的人才培养环节,教育部也推出了一套组合拳。“我们要有一流的专业,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们要建一流的课程,因为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何来一流的学生?”他还“喊话”,未来要努力地让“金专、金课、金师”在学校随处可见,同时要坚决地淘汰“水专、水课、水师”,“要让学校的那些质量不高的专业难以为继,要让质量不高、不用心、没含量的课下岗,要让那些不用心教书、只关心自己成长的教师离开教师岗位。”
吴岩还透露,最近几年,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要抓的主题就是让学校的管理严起来,教育教学不再是一个宽松软的状态。“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不能是一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他说,要让学生忙起来,“让那些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喝大酒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与之相配合,教育部要求今后大学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措施也要实起来。
媒体评论>>
“清理令”即将到来,本科教育更有“未来”。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强迫性无需赘述。然而,知易行难,如果没有一系列强硬的措施来促进与鞭策,就难以让本科教育真正强起来。不上课的教授就该“下课”,“清理令”的目的在于,让大学教授和副教授回到课堂上,履行自己“教”与“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只有教授和副教授等师资力量倾注甚至专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才能行稳致远。
教授上课是教育的守正。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大学精神的精髓在于以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以先进的教学教育手段塑造出有用的人才。一个脱离课堂的教授、一个远离学生的大师,其实是“不尽职责的”。当然,教育教学有越来越多的形式,有人会说,教授和大师完全可以用其他形式教学,然而,“形式千万条,课堂第一条”,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抓本科的课堂教学可谓高等教育的守正。
教授上课是量变,成就“金课”是质变。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进入常态化,这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一种“量变”。需要提醒的是,仅仅走上课堂讲课还是不够的,不排除有的教授“糊任务”,或者迫于“清理令”而带着情绪上课等,必须防患于未然,让上课、上好课、成金课一气呵成。只有带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上课,带着打造金课的使命上课,才能确保上课质量,才能让本科教学产生质变。
只有“以本为本”,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才能实至名归。“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从思想共识到教育共识和机制共识,可谓迈出“以本为本”的关键性一步。让高校的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平台,潜心教书育人,此为固本之策、培元之方。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起步,起好步才能带好头,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此后,2017年,又发布《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教授、副教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高校教学水平。这次再出新规,说明现实中这项基本制度的落实可能并不理想,否则时至今日,教育部也无须再推出这项新规。用吴司长的话说,在如今的一些高校内,还存在着一些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用心教书的“水师”。
按照规定,给本科生上课,是教授的基本职责之一,不该如此反复被强调。但因为当前部分高校的办学普遍存在追求短期政绩的问题,片面强调学术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课题、经费、专利等,而忽视对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了一部分教授只要学术成果突出,不给本科生上课也无所谓。在这种功利的办学追求下,一些教授便成了论文教授、课题教授、经费教授,而恰恰难成为教书育人的教授。
笔者就了解到一种现象,在一些大学里,到了分专业课时,教授推给副教授,副教授又推给讲师,而讲师又以种种借口推掉。最后,只好外聘一位教师来给学生上专业课。即便一些高校对教授上课有考核,应付要求也容易,在课表上写上教授的名字,去上一两次,然后就让自己的博士生去。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教授上课”现象,媒体也多有曝光,但似乎没有引起高校重视,反而被一些人当成“经验”借鉴、推广。究其原因,还在于在现行的高校考核体系下,教学是件无利可图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可是,大学的职能除了科研,最主要的还是培养人才,如果没有一流的教师,又哪来一流的学生?连续三年不上课就将被清除出教师队伍,从操作层面来看,更有细节,也更有抓手,既对不上课的时限做了规定,又对不上课的后果有明确的处罚,这无疑给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项基本制度提供了依仗。这项即将出台的新规如果能够实打实地落实到位,应该可以更有效地约束高校教师的执教行为。
不过,如果少了后续的有力监督,这项新规的推行也可能大打折扣。这里还有两个方面需要细化,一是,教授们上不上课,谁来监督?谁来统计?谁来考核?二是,即使有些教授被迫给学生上课了,如果应付差事、磨洋工,又怎么办?这都需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追究和考核的体系。
此外,在笔者看来,这些还只是治标不治本,要真正让教授重返讲台,关键不在逼,而应该改变当下高校长期以来奉行的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风气,设计出一套让教学“有利可图”的考核体系,引导他们自觉登上讲台。只有让教授们真正从唯论文、唯课题、唯项目的繁忙业务中抽身出来,才可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不至于本末倒置,左右为难。
来源丨综合整理于北京日报、齐鲁晚报、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10院士共同发起学风建设倡议书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突出问题,主要是“不适应”的问题
多元细化的职称评价标准亟待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