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朋友圈”引进人才?2020这所百年名校又带新节奏!
近段时间在四川大学,一座别出心裁的“熊猫茶馆”开张了。
热情的熊猫掌柜开门迎贤: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资深研究员、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科学家、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后、哈佛大学博士后……他们是川大的最强大脑,也是“熊猫茶馆”的首批贵客。
开张第一天,“熊猫茶馆”里俊贤会友,清食佐茶,芝兰之气中一派鸿儒硕学的娴雅意韵。
这一天,新开张的“熊猫茶馆”里,来了几位特别的客人,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博士后小李老师就算是其中一个。
她还没有正式加入川大,而是高分子学院刚刚引进的刘老师带来的朋友。这次接受刘老师之邀来到川大,原本是想对学校、学科方面进行深入考察,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此行之下最吸引她的却不仅仅是学校强大的硬实力,更有另外一样难能可贵的东西——川大独特的引才氛围。
走进“熊猫茶馆”,小李老师眼前一亮。
新朋友,老故交,久闻大名却素未谋面的行业同僚。一大批高大上的海内外顶尖人才在“熊猫茶馆”汇聚一堂。已加盟川大的人才侃侃而谈,结合自身经历,为还在考虑和观望的“准熊猫人才”们详细答疑。
没有生疏,没有隔阂,只有年轻的学者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座的人才们一见如故,伴着馥郁茶香坐而论道,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直到这时,小李老师才明白了别人口中“来川大,真的很巴适!”的真正含义。这样轻松蓬勃的氛围,简直就是一个让人梦寐以求的朋友圈!
事实上,这样的“人才朋友圈”,在川大已经有了10年的历史。
早在10年前,川大就聚集了一批来自海外和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他们远渡重洋而来,在这里,人才们缺乏熟悉而接地气的“生活圈”、“朋友圈”,迫切希望能够尽快融入四川;同时,也渴望能加速介入学校国际领先的学科交叉、学术合作平台,拓展自己的科研链,尽快在川大做出成果。
“人才朋友圈”于是应运而生。这不仅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和互相启发,更为一心想为人才服务的川大带来了意外之喜——“以友聚才”。
/ 四川大学“熊猫茶馆”
“看到在座这么多牛人,我感觉顶尖人才特别爱在学术朋友圈里扎堆。”小李老师一语中的,所谓“扎堆”,正是 “人才朋友圈”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一方面,人才们在川大受到的重视、得到的支持、感受到的服务,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拉亲友入圈”;另一方面,高水平学者们对于学术环境的超高要求,也促使着他们希望能够与其他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互相启发。
“以友聚才”、“以才引才”,“人才朋友圈”的潜在价值马上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当即出台措施重奖“拉才”的伯乐,让人才成为了引才的主角。于是,在学校的鼓励下,老师们变客为主,主动从身边的“朋友圈”开始,为学校拉拢人才。
/ 吴老师与梁老师
300平方的独立办公场所,成熟的科研助理团队,迅速到账的充足经费,独当一面的学科方向,这一切让梁老师每天都呈现着“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工作状态。
同吴老师一样,很快,梁老师把自己的经历又告诉了好友赵老师,请他务必来川看看。一到四川就“没走脱”的赵老师谈到这里,忍不住赞叹连连。
“‘川大效率’,这是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地方!”
从来川考察到签约入职,落实办公场所,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配备科研团队,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周半的时间。他说,这样效率和诚意,让人无法拒绝!
▎给“人才朋友圈”安一个家
这就是川大重磅出台的新一轮引才计划。让人才做主角,给人才充分赋能,外揽内拉,内外并举,真正达到了引才的最佳效果。
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他们的人脉和圈子要么来自研究方向上的学术师友,要么来自领域内的惺惺相惜,再或者是传统的同源乡情之谊。对于注重精神同源的人才群体而言,这样的联系成为了他们最牢固的精神纽带。
因此,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学校从两个层面展开了一场全新的引才计划:
其一,是以“引进来”为内容的“熊猫茶馆”引才活动。学校将虚拟的“朋友圈”实体化,为其设置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场所,给“朋友圈”安了家。不论身在海内外的前同事、老同学还是师兄师长,都可邀请来校,在“熊猫茶馆”以茶会友。
另一方面,以“走出去”为模式的“环球‘青’友汇”引才活动。学校积极鼓励专家们站上引才的讲台,充分利用高端“朋友圈”作用,进行精准引才、聚才。
/ 四川大学海外推介会
然而真正让这项举措得到顺利实施的,却是老师们挡也挡不住的主动热情。
“熊猫茶馆”里就坐着这样几位引进人才的“积极分子”。其中最活跃的,是来自轻纺与食品学院的郭老师。他说自己爱“凑热闹”,尤其是喜欢凑学术“朋友圈”的热闹。
看见年轻的朋友,他压抑不住自己兴奋的语气,主动发言活跃气氛:“如果你现在还在几个学校间犹豫,我在这里现身说法给个建议,不用考虑了,来吧!”
来源丨四川大学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以“2115工程”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新时代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如何开展?中国政法大学给出答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多措并举,让优才不“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