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杰青”资助率不到 10%,占近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总数的 60.75%

■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2019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本文是相关分析。


    来源|火行公众号

    相关链接:科技部等三部委发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绩效评估规范



财政部预算评审中心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成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4-2019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报告摘录部分如下:


资助强度和绩效评价


项目资助强度从 1994 年的 60 万元/项增加至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年度资助数量从 1994 年的 50 人增加到每年 200 人。

2019 年在李克强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扩大至每年 300 人,支持强度维持 400 万元/项(数学和管理科学 280 万元/项)不变。至 2019 年末,杰青基金已累计资助 4284 个项目。杰青基金资助学科分布在数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管理及医学 8 个科学部。
根据杰青基金的实施年限,确定本次绩效评价范围覆盖已结题项目(2014 年)和在研项目(2015-2019 年),共计 1287 个项目。由 40 位专家(共 8 个学部,每个学部聘请 5 位知名专家,院士占比 50%)对 65 个随机抽样项目(占 2014-2019 年项目总数的 5%)进行重点评价;选取 70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杰青基金管理全过程进行评价;选取 9 家单位(根据杰青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分布及项目数量确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对 6 年所有入选杰青基金的基础数据,从人才成长、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杰青基金采用通讯评审、会评评审和评委会审核的全链条闭环评审方式,与基金委其他人才项目保持一致。在通讯评审中通过系统指派并扩大专家数量的方式,提高通讯评审的质量。在会议评审中实行契约化管理,并完善现场管理规则,提高会议评审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少数项目的成果原始创新性及项目负责人的实际贡献有待进一步挖掘。专家发现,个别项目研究追逐科学热点,创新性不够,代表性原创成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项目的成果显示度有待凝练,项目负责人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个别项目负责人在其提供的代表性成果中的贡献度不够显著。杰青基金接续支持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大优秀成果未能在基金委资助体系及其他国家科技计划中做有效的衔接,成果应用不够充分
人才成长显示度评价发现
2014-2019 年,共有 25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完成人,占获一等奖总人数的 73.53%
共有 11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60.75%
共有 53 位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占当选院士总人数的 25%。
2014-2019 年,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占“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比例超过 50%
许多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成长为本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杰青基金扩大了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当选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的青年学者,多数获得过杰青基金资助,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现有 70 岁(含)以下中国大陆地区外籍院士 17 人,其中 16 人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形成了杰青基金品牌,获得各界广泛认可。
杰青基金为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搭建广阔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科研人员的成长。杰青基金立足基础研究,项目定位清晰,按学科设臵分类资助规模,建立了公开科学的选拔机制,对其他人才项目的示范作用明显。
杰青基金满意度调查发现

对杰青基金满意度调查发现,通过多年发展,在学术界享有很好的声誉,成为基金委品牌项目,项目申请竞争日趋激烈,近 5 年的资助率不到 10%

领域专家对杰青基金的定位、支持方式、支持强度、选拔机制、部署的系统性以及品牌认可度高;

杰青基金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和杰青基金改革等具体管理环节和要求相对满意;
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管理、学科部署、选拔机制、入选人才对本单位科学研究的带头作用接受度高;
专家学者、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对杰青基金的管理和作用都有较高的评价。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这所“双一流”大学成立新研究院!院士任院长!
潘建伟院士等创办的国盾量子火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