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新时代要有新气象
以下文章来源于子民好好说 ,作者子民
■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此次《总体方案》的核心提法,尤其是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将会成为未来评价改革的破局关键。
来源 | 子民好好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评价问题不仅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更关乎教育质量、科研发展、人才资源供给、个人成长、学习心态甚至社会风气等方方面面,涉及不同学段主体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才会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此次《总体方案》的核心提法,尤其是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将会成为未来评价改革的破局关键,其中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破立结合。《总体方案》讲求“破”更侧重“立”,并且特别指明了“立”的方向和具体任务。比如在改革教师评价方面,“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5项任务。
二、是凸显“四评”。教育、科研的功利化与“指挥棒”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相辅相成。比如教师考核和专业技术晋升过程中强调SCI论文及论文数量,自然就出现了轻教学重科研、重论文数量轻论文质量的情况;再比如学生都以最终考试成绩论英雄,而考试则可以基于标准答案的重复训练获得好的分数,那么自然刷题盛行,忽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三、是分类分层。《总体方案》针对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充分考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不同教育领域和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特点,分类分层研究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提出改革措施、明确实施路径,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四、是终端着力。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社会认知,很多在教育评价方面的乱象实际上都可以从终端倒推问题所在。比如在就业市场,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注重高学历高文凭,有的甚至非名校、海归不要,普通本科与高职院校求职无门,传导至基础教育阶段,自然出现了争抢“名校”、学区房“一房难求”等乱象。此次《总体方案》多处在终端着力,比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等,虽然不知道具体落实情况如何,但对于未来改变就业氛围,提升就业包容度一定会有积极地作用。
当然,《总体方案》作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顶层设计,只是明确了原则、指明了方向,还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各自的情况和工作实践,根据相关要求,不断探索、细化和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改革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下功夫和思考:
第一,深入细化分类分层评价标准。不同学段、相同学段不同学科都存在分类分层评价的问题。事实上,从提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这个顽瘴痼疾伊始,很多学者已经指出之前评价体系的弊病所在,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用一把尺子来度量所有的学科和工作,因此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分类分层评价。分类分层评价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异常复杂,可谓是千头万绪。就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学科与学科之间,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及技术开发之间,人员分类和层次之间,教学与科研等等都需要更为细致到学科以及具体工作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过大,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名校和边远地区的大学如果用一个尺子来衡量,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相应的指标。这同样延伸到人才评价方面,边远地区大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很难等同于清华北大,那么就意味着不同地域的高校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当然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从宏观上看,难道一个国家的同一职称标准还分三六九等吗?边远地区的教授到发达地区能任教授吗(之前有论文这道杠)?另外,如果分类分层评价达到这么细的程度,每个子系统评价标准的自行其是会不会造成整体评价的崩塌(比如不同学校的比较,不同学校相同学科人才的比较),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第二,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分类分层分岗评价的基础上,想要更好地进行人才评价,必须要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基础,在定量数据分析前,先要定性判断指标数据的同类性,因为定量评价的量必须是同类的,只有同类型才可比较。有时候为了提高评价精确性,也选择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作为定量信息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先进行分类,再根据评价的目的选择定性与定量在这个评价过程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达成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
第三,不要滑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任何评价都需要指标这个要素,没有对比和量化的指标也就谈不上评价。指标本身无罪,而是简单化倾向下的“唯”造成了实践中的畸形。换言之,破除“五唯”并不代表分数、论文、SCI就不重要了,只是需要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的一部分合理规范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之前过分强调SCI论文及论文数量,出现了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不愿上课的问题,《总体方案》也提出要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但这绝不是说科研不重要,高校的科研工作对于我们科技强国的建设意义重大,教育评价改革从根本上要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服务于人才发展。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本身就应该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当然,可以通过分类评价、定量定性等方法予以区别。
另外,评价本身就意味着区分度,定量也罢定性也好,必然会分出上下高低,客观上是通过区分度来提升各方面效率,让被评价主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身所处的位次并予以改进提升,也是国家以及相关部门考察评价效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反对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反对唯论文、“SCI为王”,是为了扭转错误的评价导向,但绝不意味着我们要走“大锅饭”的老路,让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都陷入“雾里看花”的混沌境地,这一点在各部门、单位建规立制的时候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四,评价也要与时俱进。用算盘去搭建哪怕最简易的数据库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简单的python编程或者一个EXCEL表格就能轻松解决。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普及和深入,教育评价也要与时俱进,既要换脑子也要改方法,或者善其事(模式),或者利其器(工具)。《总体方案》就指出,“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评价还是人才评价,在真正实现过程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当然不涉及私人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成为学校和教师发展重要借鉴和资产。
第五,落实落地最为重要。《总体方案》承接了破除四唯、五唯、规范SCI等先声改革的成果,是汇集改革开放以来各学段教育评价研究、实践和优秀经验的集大成者,对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当然规划很好,关键还在于如何更好地落地,比如师德如何量化,如何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鉴定企业的人才“高消费”等。可谓任重道远,尚需久久为功。(责任编辑王世新,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