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不唯论文,不是讲不要论文
■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座谈会总结时强调,要写有价值、高水平的论文,不唯论文不是讲不要论文。
来源 | 科奖中心,转发自“ 科奖在线”公众号今年2月,科技部和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高校以及相关科研单位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和人才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强调对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出席清华大学第18次科研工作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发挥世界一流大学重要作用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报告。科研工作讨论会开幕式结束后,王志刚召开了专家座谈会。
王志刚在座谈会总结时强调,要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维度加快建设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处理好平时和战时的关系,平时怎么建、战时怎么用要有考量,针对应用场景强化战略科技储备,在理论和方法上下功夫。要写有价值、高水平的论文,不唯论文不是讲不要论文。科技部在疫情防控中专门组织了中华医学会的95种期刊交流研究成果,让国内期刊发挥主导作用。要鼓励从无到有和非共识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内的有组织科研,把符合科研规律的方法论和人的科研理念、科研行为、科研方法有机结合。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遵循科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科学界和学界的代表委员都提到了破除“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
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一系列破除“唯论文”措施意见的发布,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也引发一些争议。支持者表示,学生苦只会闷头写论文、讲课烂到家的老师久矣,应当大力推广这一举措。反对者认为,教授应该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不然可以评高级讲师。
今年刚刚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是一位“网红教授”,人称“强哥”。他作为网红的一个重要标签是——“论文等身”,他曾在公开场合说,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33篇,科研经费2300万元,累计发表SCI论文520多篇。
针对《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节目采访了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他认为这份《征求意见稿》的核心是“不唯”,即从根本上扭转单一的学术评价方式。“过去我们没有对科学和学术评价进行实时调整,而是完全依赖于一种标准,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论文评价本身。”不唯不等于不讲学术论文。论文本身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论文评价体系。
“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么它就是高中的延续,是培养不出一流学生的。”郑强说,“如果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在还没有达到顶尖大学先进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时,只用教学水平来评价,那么这些大学的高等教育将永远达不到先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破除唯论文,并不是说让大家不要写论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论文论英雄’的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反之则容易滋生诸如买卖论文的不正之风,让学术不端人员有机可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分会秘书长陈志文表示,破除“SCI至上”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是艰难的。建立新的符合中国国情文化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任重道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就如同高考改革一样,需要要更科学全面,但不能缺了公平公正。
延伸阅读
重磅!教育部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