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突出政治站位 体现“三个坚持”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出台后,引发业界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从突出政治站位,体现“三个坚持”这一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起来看
《评价办法》),对于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决破“五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评价办法》在评价原则、评价重点和具体要求等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确保了评价的正确方向。
充分体现了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及时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评价办法》强调质量贡献,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有力推动了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
充分体现了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有机衔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其中重要的支撑制度,《评价办法》坚持立德树人,坚决破除“五唯”,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体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评价办法》突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目标导向服务国家需求、关键内容教师队伍建设,把准了正确的评价导向。
一、突出了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评价办法》将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评价,贯穿各个方面,确保高校始终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一是突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肩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要明确和压实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三级组织体系各级职责,构建党政协同、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确保中央和上级精神直达一线。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前置性维度,作为统领性、决定性评价,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更加有力地推动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二是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结合自身特色,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完善思政工作体系,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突出评判高校在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担当奉献精神方面的举措,重点获取高校培养人才在产业和区域发展中的贡献,看高校是否造就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成效的检验。
三是体现治理能力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治理能力。把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评价重点,把“制度体系创新完善、治理效能”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点,有助于引导高校坚持系统观念,完善组织体系、任务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把制度建设贯穿“双一流”建设,发挥信息化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突出了目标导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评价办法》明确将国家需求作为“双一流”建设和评价的导向。
一是引导高校紧扣国家需求优化学科布局。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的契合度,巩固发展传统优势学科,完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超前谋划引领性学科方向,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评价办法》要求用人才培养成效衡量学科建设成效,观测相关建设学科是否把学生输送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等关键领域和行业,能否引导学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是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需求布局科研体系。高校要围绕国家需求确定科研方向,推动科研活动从自由探索的“布朗运动”向需求牵引的“同向协同”转变。成效评价突出了为服务“四个面向”进行研究方向布局、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重点关注了高校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封锁打压,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实际贡献。国防科技建设不同于常规科研,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效益衡量,更不能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判,要看高校能否打造出国之重器,是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三是引导高校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可以重点关注高校能否将自身科技创新的小循环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大循环,主动对接科研院所、企业等,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高校在推动科教融通方面的举措和成效,是否真正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三、突出了关键内容: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
《评价办法》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树立潜心育人和顽强攻关的鲜明导向,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一是突出教师思想政治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必须首先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高校在教师思政教育、引导教师爱国奉献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突出成效。评价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是否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教师思政教育和工作的条件是否完备,“中温-下凉”问题是否得到有效破解,教师的理想信念是否切实得到提升。
二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评价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思政的核心内容,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穿教师职业全周期,在招聘引进、职称评审、晋级晋升、导师遴选、评奖评优、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将师德考核摆在首要位置。把建设高校是否构建起科学管用的师德制度,是否将制度落实到位,是否设有常态化、长效化的师德建设机制,是评价的重要观测点。
三是强调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激励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建立教师发展流转机制,构建合理、可持续的教师队伍结构。《评价办法》明确了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先,坚决克服“五唯”顽疾,突出质量贡献,强化精品课程、教材、教学业绩、代表性论著、重大项目、专利成果转化的考察,摒弃“数论文、数项目、算经费”的简单做法。
《评价办法》作为“双一流”建设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党委2018年提出“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办学思路,突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特色,推动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改革,全面加强与行业产业联系,强化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需求和国防科技的能力显著增强。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改革,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传承弘扬“空天报国”精神,争取早日建成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世界一流大学。
延伸阅读
最新!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