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建设值得尊敬的大学 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任,校长郝芳提出要办值得尊敬的大学,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瞄准深地深海,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来源 |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对校长郝芳院士进行专访,访谈围绕办值得尊敬的大学,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瞄准深地、深海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话题,展示了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思想、重大举措、发展成就和面向“十四五”的规划与设想。
4月9日,新华社客户端《瞭望》号先期发布了访谈视频,4月12日出版的第15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访谈全文。现将《瞭望》新闻周刊刊发的文稿转发如下:
先后在北京、东营、青岛三地办学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有68年历史,肩负着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任。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芳担任校长,提出“办值得尊敬的大学”,并在去年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了题为“做真学问 真做学问”的演讲。
他为何向学生提出这八个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大学算“值得尊敬的大学”?面向“十四五”,这所高校又有哪些规划和设想?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郝芳。
不唯排名、论文,做有意义、有价值的学问
《瞭望》:近两年,“办值得尊敬的大学”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生的价值追求,你觉得办值得尊敬的大学有哪些内涵?
郝芳:公众对大学的排名和社会影响关注度非常高,而大学的排名又有多种版本。衡量一所大学的另一个角度是这所大学是否值得尊敬。我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值得尊敬,首先要看它是否为社会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高校的社会贡献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能够培养一大批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人才。建校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战略企业家和全国英模。恢复高考以来,本科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人数位列中国高校第14位。
第二,能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教师和广大毕业生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参与了新中国几乎所有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参与了几乎所有大型石油化工厂的建设和运行。
第三,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力。“十三五”特别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学校围绕山东省十强产业中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和高端化工5个领域,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新调整成立了5个学院,增设了4个研究机构、7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点、12个博士点和2个工程博士授权类别,建立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种诱惑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建设值得尊敬的大学,大学文化也至关重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努力营造“爱党爱国、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提出“三要三不要”,即教师要以德为先、惟真惟实、追求卓越,干部要讲政治、敢担当、有能力,学校要保护和重用说实话、干实事的干部,充分尊重做真学问、真做学问的教师,为默默奉献的教职工提供最好的保障和支持;学校不提拔靠圈子、无才能、不担当的干部,不给精致利己主义者晋升机会,不容忍违规违纪和违反师德师风的教职工。学校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大学文化,在良好文化氛围中,办值得尊敬的大学,培养德才兼备、追求卓越的人才。
《瞭望》:在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你作了题为“做真学问 真做学问”的演讲,为何要提这八个字?怎样做真学问、真做学问?
郝芳: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重要战略,研究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现象,学术界和教育界同样如此。因此,对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极其重要。
做真学问,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针对真正的科学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开展研究。真做学问,就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学问,不玩概念、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只求实质性进展和实质性贡献,真正做到惟真惟实。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实现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破除“五唯”的根本途径。
《瞭望》:对于破除“五唯”,你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郝芳:长期以来,在我国科技和教育领域,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过于依赖量化指标的问题,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表现为“计工分”“一刀切”模式,不利于原创性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培养。部分科研人员疲于应对各种考核压力或片面追求论文数量,不做真学问,科研领域存在短期化、功利化的浮躁之风。因此,必须从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出发,改革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评价体系。
从科技创新规律和学校实践来看,评价工作主要应该体现以下原则:一是分类评价。如果不分类评价,就像是让乒乓球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比赛,显然不合适。应针对评价对象(科研人员、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的不同,科研工作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不同,学科门类(理、工、管、文、法、经等)的不同,有区别地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调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贡献导向。将科技成果对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项目评审、科技和人才评价的重要条件,引导和鼓励协同创新,引导科研人员组建跨单位、跨学科、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中心,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
三是质量优先。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质量,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取代原有的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评价指标,引导科研人员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跟风研究到追求原创,从急躁功利到潜心研究转变,促进更多原创性、高质量、有长远意义的创新性成果产出。同时,健康的科研文化非常重要,而首要的就是弘扬科学家精神。
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瞭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先后在北京、东营、青岛三地办学,历经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四个历史时期,你如何评价这一办学历程?
郝芳:1953年,在新中国成立不到5年、国家建设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学校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学校先后在北京荒郊、东营盐碱滩、黄岛泥滩、古镇口荒滩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艰辛探索、卓越贡献之路。
学校率先并持续探索工科大学发展之路,同时强化文学、体育、音乐等素质培养,已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自己的大型交响乐团的高校之一,学生男子排球队多次夺得全国冠军;学校强化基础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这里发祥;学校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石大的实训教程、实训装备和仿真系统走入“一带一路”多个国家,被引入多所欧美名校,成为能源领域实训教学的经典。
学校的发展史,也是石大人不断适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不断发展壮大,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历程。正是在艰辛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了“石大精神”,即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惟真惟实的治学精神、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瞭望》: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实践?
郝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跨界创新正在成为重要趋势,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对大学人才培养能力和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很多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思想都优于高校,高校作为新思想、新知识诞生地的优势正在面临挑战,加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这都成为制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学校应对以上挑战的举措是,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提出强化、拓展、提升的学科布局总体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石油、石化学科,使这些学科走精品高端路线,拓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学科领域,大力提升通用基础学科,构建符合学校特色优势、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二,创新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学校努力探索建设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相衔接,文体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相平衡,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重视学科融合发展,努力用新工科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融合发展之路,使新工科借鉴传统基础学科或者依靠传统优势学科,实现强特色、入主流的发展路径。多学科融合更为重要的是,能培养具有更强创新潜力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人才,探索重大项目、校企共建、院所校共建和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产教、科教融合育人模式。以重大项目育人模式为例,学校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学校设立的重大科研专项,单列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校企复合导师制,实现“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推动跨界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瞄准深地深海,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瞭望》:我国提出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你认为学校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和责任?
郝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油气作为决定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资源,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关切。石大始终肩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和责任。
2017年,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学校以此为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强化传统石油学科,加大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一个“双一流”周期建设,学校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瞭望》:国家提出瞄准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学校对此有何布局?
郝芳:深地、深海、深空是未来全球科技竞争的三大战略领域,也是国家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其中,在深地、深海领域,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最重要资源之一是石油和天然气。目前,我国油气行业正在向深地、深海、非常规等复杂领域拓展,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领域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难题。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围绕着深地、深海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布局力度。学校新增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学校还通过与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方式,强化深地、深海领域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此外,学校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石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基础通用学科+优势学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传统石油学科升级,形成在深地、深海领域油气勘探开发的创新理论,突破“卡脖子”技术,引领科技发展。
延伸阅读
平潭坚持聚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锻造高质量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