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科将建成世界一流!多所“双一流”大学加入这项国家战略
■ 近两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何谓“碳达峰”“碳中和”?高校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面又能做些什么?
来源 | 麦可思研究整理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北京日报客户端、各高校网站等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经常与“碳达峰”一同出现。
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碳中和”被“高亮提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期,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分阶段制定了不同目标。
计划明确,近期目标为利用3至5年时间,在高校布局建设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高水平创新团队,调整优化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
中期目标为通过5至10年的持续计划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是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高校发力建研究机构、专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计划提出支持高校联合科技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
目前,不少高校已成立与“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机构。
2020年,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
2021年,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四川大学牵头的)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郑州大学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共建的)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沈阳工程学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沈阳工业大学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创办的)辽宁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参与建立的)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等成立。
作为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定位“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碳经济和政策研究等七大方向开展碳中和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应用,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将开展碳中和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重点研究碳中和对山西省及国家的清洁能源体系、能源市场、供需关系等产生的影响,以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和关键技术选择等研究实践。
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主要聚焦国内外碳汇计量、监测及固碳增汇理论、技术及相关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从碳源、碳汇监测与计量角度出发,融合林业固碳增汇技术集成、各类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效益评估、林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碳交易背景下生态补偿实现、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方向,开展各项政策、决策咨询、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服务、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研发以及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而为了达成中期目标,即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计划中也提到了具体举措,“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快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通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专业人才。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加强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相关教材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7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目前,学校正在抓紧筹办、申报全国首批碳中和的新学科、新专业。同时,学校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光伏产业研究院、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跨学科联合,集全校之力,在能源碳中和领域形成战略性、前沿性、稀缺性的科技创新成果。
同年5月,东南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下属3个二级学科“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和“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增设方案论证会举行,专家们一致同意增设3个二级学科,据悉,有望在2022年开始招生。
2020年,重庆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新专业获批备案。该专业是重庆大学面向国家能源革命战略,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基于新设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重庆大学将进一步完善相关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备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加快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路艰且长。
在此过程中,高校非常重视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碳中和事业,近年来相继成立碳中和研究机构,积极成立新学科、新专业,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此外,高校也可以尝试与海外大学合作,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支持相关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