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三年,北京本科人才这样培养!

■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实现北京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文件有哪些亮点?一图告诉你↓↓

来源 | 首都教育


以下为《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内容。


↓ 向上滑动查看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

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2022-2024年)


为深入贯彻中央有关精神,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实现北京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就进一步提升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系统性改革,夯实教育教学根基,探索育人创新模式,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优秀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高校铸魂育人体系

1.推动三全育人,实现五育并举。加快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体育美育劳育的权重,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形成良好审美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塑造勤俭节约品质,将五育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到校园生活里,延伸至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2.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深化“同备一堂课”网络集体备课机制。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教学案例库和思政课重点难点问题库,将首都治理生动实践转化为奠定思想根基的“大思政课”。建设一批市级网络示范课,全面推广“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教师规范化教学培训,建设思政课“青年教学名师工作室”。建立市校两级巡听旁听思政课常态化机制,发布各高校思政课建设年度质量报告。


3.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以首善标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弘扬北京红色文化,传承北京红色基因,充分利用北京革命历史精神、文化底蕴、“四个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挖掘体现首都优势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


4.营造良好学习风气。健全学生学业引导机制,指导学生不断明确学习目标,完善学业规划,优化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能力。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研讨式、探究式的全员参与教学模式。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保证出勤率,杜绝学生懒学怠学现象。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健康风气,发挥文化氛围的溢出效应,提升校园环境育人作用。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严格学业标准,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探索适合专业课程特点、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考试评价方式,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严把毕业出口关,全面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公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吸纳合理意见建议,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主修与辅修比例。支持高校实施大类招生,建设荣誉学院、书院、实验班,探索学生校内选拔分流新模式。


2.强化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全面开展教育理念变革和人才培养改革讨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调动全体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向基层求教问计,以实践探寻出路,尊重教师学生的首创精神,汇聚起推动本科教育蓬勃发展的合力。开展一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研究实践,加大对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明确建设思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的支持。


3.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北京高校分类发展,丰富高水平人才培养类型。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向前沿尖端,强化科教融合,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支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强化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的行业领军人才。支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应用型建设人才。


(三)夯实本科教育教学基础

1.完善学科专业体系。以经济社会需要、本校优势特色、利于学生成才为原则,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布局支撑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推进“四新”建设,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升级改造一批传统学科专业,淘汰一批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鼓励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面向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培养复合型优秀人才。高校要聚焦主干优势学科专业,明确本校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厚植学校发展后劲。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及时将新理念、新科技、新案例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课程的动态优化调整。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小班化、互动式、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区分度。适时公开课程教案,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建设一批优质本科课程,丰富课程模块元素,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3.强化教材编选管理。坚持高校教材凡编必审,教材编写符合程序,编写人员符合标准,教材内容及时修订,鼓励优秀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明确各类教材选用标准和程序,科学合理选用相关教材,支持学校引进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支持包含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课件规范建设,选树一批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四)全面推动实践创新教育改革

1.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格防控实验室风险。完善实践课程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开展设计型、研发型、创新性实践,对学生实践学习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切实提高教师设计新型实践、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专业性、时效性、针对性。


2.促进科教融合发展。探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有一定基础和潜力的本科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基础科研能力,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鼓励本科生在竞赛中发扬探索精神、展示科研成果,提高竞争能力和合作意识,拓展学生参与竞赛的广度和深度。


3.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协同,支持高校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教材课件、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实培计划”等项目打造一批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产教融合联盟等育人平台,接收本科生深入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实习实践不少于3个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印证知识、锻炼技能、启发新知。


4.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和实践平台,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机制,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者给予倾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专业化孵化服务,切实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五)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在推动教学改革和开展教学研究中体现团队合力,选树一批模范基层教研室、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吸引一批国内外专家、企业家、工程师、高级技工到校进入基层教学组织,充实教师队伍力量,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育人能力。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建立一批示范性虚拟教研室。


2.提高教师教学和管理水平。鼓励教师成为“大先生”,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激发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评选“教学名师奖”“教学名师(青年)奖”“优秀专业课(通识课)主讲教师”“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和争先创优态势,让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3.强化教师教学培训。加强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通过推行教学导师制度、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研修班等方式,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常态化教师教学培训体系,针对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业内专家学者,通过组织讲座、教学工作坊等方式,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教学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生产研发一线接受培训,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4.健全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严把教学政治关。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专业课程建设、教材课件编制、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成效作为核心指标,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职务评聘等工作中加大权重,探索建立完善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相结合的教师评价新框架。


(六)持续优化教学条件保障

1.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提升学校网络质量,实现高校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建设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学习空间,强化优质慕课资源建设,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融通、人技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教学环境。坚持建用并重,让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成为学校教学的新风尚、新常态。


2.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高校间交流合作,继续开展“双培计划”,建设好“北京学院”“北京高校卓越联盟”“北京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支持高校拓展资源共享空间,形成长效共赢合作机制。大力建设沙河、良乡大学城高校内涵发展联盟,支持联盟内学校相互开放课程、实验实践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逐步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3.构筑国际化培养高地。继续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开放提质增效,加强北京地区高校与国际一流大学、相关机构的合作,吸收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外培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质量,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新机制。鼓励教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多种形式来京访学授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建立有北京特色的国际化教学资源体系。


4.建设北京高校教学成果案例库。及时总结学校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教改研究、专业课程、教材课件、实践创新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改革建设的成功经验,提炼优秀成果,纳入成果案例库,适时汇编成册,推动高校间学习借鉴,营造北京高等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的良好环境。


(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强教育教学督导。加强高校内部督导工作制度机制建设,严把教学督导质量关。选拔在教学方面有经验、有造诣、懂管理的人员组建高素质督导队伍,对教学过程管理做到严督细查、督导并重。强化督导结果使用,将督导结果使用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激励、教师奖惩机制完善紧密结合。


2.强化教学质量评估。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利用好既往评估结论建议,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完善体现首善标准和北京特色、强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凸显高校服务北京城市“四个中心”建设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开展分类审核评估,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聘请第三方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背靠背式评估,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指导。


三、保障措施

市教委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相关工作的指导,切实保障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改革高效实施。各高校应贯彻本《计划》精神,强化统筹、主动作为、勇于创新,针对相关建设内容出台配套办法,全面细化推进,保证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效果。市教委和相关部门、各高校共同加强建设成果的总结、宣传和推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

  薛其坤:基础研究突破与杰出人才培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