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三四线城市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国人才 Author 中国人才杂志社
主持人:《中国人才》记者 温金海 陈晓伟
嘉宾:
● 安徽省芜湖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 王军
● 辽宁省鞍山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二级主任科员 蔡金桐
● 江西省上饶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长 姚静怡
背景
多方位入手提升人才竞争力
最近,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谋划新时代人才强省、强市战略。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实施,既是众所关注的焦点,又是必须破解的难点。
同一线二线大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引才聚才一直存在诸多困难。“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曾是对很多中小城市人才进出状况的形象描述,巨大的“落差”让一些中小城市苦于如何留住人才。
为了破解引才留才难题,中小城市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非凡成绩。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中小城市的人才GDP有了显著增长,产业基础、产业机构以及企业数量、层次、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中小城市人才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的择业观念、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很多人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找到事业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些年,一些大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大、通勤时间长的问题,让很多人才望而生畏。而中小城市环境宜居、生活舒适,也有不错的事业发展平台,对人才也更加重视,不少人因此将目光转向中小城市,转而奔向那里,开辟一片新天地。这样一个观念的变化,让人才流动的格局发展了不少变化,中小城市在人才竞争中的“得分点”大大增加,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得到增强。不少中小城市抓住这些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出台引才留才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例如,江西省上饶市结合自身产业的需要,把产才融合的“触角”向沿海一线发达城市延伸,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深圳等地布局设立了人才工作联络站,依托这些联络站引进相关产业人才,仅2021年在上海、苏州等地举办的“双招双引”系列活动,就引进人才合作项目10个、人才团队27个,柔性引进在沪医学专家20名。
辽宁省鞍山市有效发挥院士、研究院、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通过搭建平台、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引进人才。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引才,鞍山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援企工程,通过释放事业编制为23家骨干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45名。
江苏省盐城市则在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上做文章,他们着眼全市新兴产业总体布局,深度对接各个产业研发处于最前沿的高校院所,先后与南京大学共建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共建第一个校外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烟气多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与北京大学、中科院、复旦大学等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引才用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然而,因为历史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教育交通医疗等方面的客观差距,中小城市在人才竞争力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集聚人才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据2021年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中,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郑州位居前十。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人才流动的现实态势:青年人才加速向重点都市圈与城市群靠拢汇流,逐渐向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集聚扎根。而这个趋势无疑给中小城市引才用才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这对中小城市的引才用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中小城市如何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扬长避短,解决瓶颈,突破困境,建立人才竞争优势,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力,依靠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本期《话题讨论》栏目对此进行讨论。(本刊记者陈晓伟综合整理)
观点
推动产才良性互动是关键
◎王军
三四线城市引才聚才,很重要一点,就是通过产业聚才,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优势,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因此,处理好人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三四线城市集聚人才,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三四线城市要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只有产业定位得准和发展得好,有相应的人才作为支撑和保障,产业在这个城市发展才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得到快速发展,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就成了空中楼阁,很难有大的突破,较难得到发展。
其次,产业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支撑。产业发展除了资本驱动,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人才创新驱动,一个大城市可以搞大产业,因为这里人才相对集聚得多,也集聚得快,而中小城市如果搞大产业,特别是“高精尖”的产业,人才就会捉襟见肘,不利于产业快速发展。所以中小城市的产业一定要根据人才基础而定,不能盲目跟风发展一些大城市在做的“高精尖”产业,而是要立足实际做一些产业链配套的产业或者是相对中低端的产业。这样人才才有可能在一定基础上得到满足,产业也会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再次,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各层次的人才。在现有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各层次的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三四线城市对高层次人才一般都是以柔性引进为主,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原则,可以以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挂职兼职和周末工程师等多种方式柔性引智,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流动到三四线城市。其他层次人才,通过制定优于其他地区的政策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培养本土人才相比引进人才更为现实,应成为三四线城市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本土人才通过学习培训、委托培养、出国深造等方式,得到快速成长,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最后,产业发展需要留住人才。人才来了后,需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我们要打造各种平台,加大投资建设各种研究创新平台、实验室等,让人才有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工作上,需定期安排学术交流、技术比武等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还要给予人才充分信任和尊重,只要是制度规定的范畴内,都要给予最大的自主权、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等,让人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在生活方面,要根据人才的需求,解决安居、配偶调动、子女入学等难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工作研究。三四线城市只有围绕人才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才才会愿意来,来了后才能留得下、用得好。
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采取多项措施,根据产业实际推动产才融合,取得良好效果。图为安徽辰泓达智能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的技能人才在研讨。
产业发展能够集聚人才,人才能够推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对于三四线城市,人才的竞争力来源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去谋划、去提升城市能级,推动产业发展,只有他们产生良性互动,城市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才会越来越强,也就会越来越有人才竞争力。
观点
从综合环境入手推动引才留才
◎蔡金桐
随着人才政策密集出台,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工作相较于过去取得了较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才使用的市场作用不明显。近几年,三四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从人才的使用主体看,政府仍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作用不明显。不管出台的是针对高层次精英的人才政策,还是侧重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发展的人才政策,绝大部分是政府主导行为。通过降低落户门槛等手段虽然可以吸引一大批人才入驻,但在付出巨大的引才成本之后,更应该考虑如何用好人才。此时应该利用市场这只无形大手,把人才放进市场,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化配置作用,否则会造成引进人才的浪费。
引进人才的结构层次失衡。从目前看,城市争夺战将引进人才的标准限制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上,给予高层次人才的落户、购房、补贴政策优惠也较大。值得肯定的是,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为城市储备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带来新的技术和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中缺少了对根植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类人才的关注,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我国发达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参差不齐,三四线城市人口在医疗、社保等方面的资源占比更低,因此众多的年轻人奔赴发达城市读书、就业,三四线城市因为缺少资金和人才,很难为百姓提供合格的公共管理服务,这又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在实际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城市的软硬环境。
坚持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引进如果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就等同于是温水煮青蛙,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要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提出高要求,减少人才管理服务中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为人才的科研、创业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让人才自主自觉地奔向需求多、效益高、有价值的地方去。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对于人才资源的调配作用,提高市场配置能力,坚持人才配置导向,让人才的评价、流动、激励都按市场规则办,真正把权和利放到人才和市场主体手中,才能最大程度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坚持“靶向引才”的科学导向。三四线城市可以积极开展“以企引才”“以家引才”“以才引才”等活动;积极开展本地人才就地培养、本地人才激励等,让各类优秀人才无需到大城市漂泊,就能有非常好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体验。值得强调的是,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注重人才选择的多元化,要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城市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定位的不同,全面协调人才资源配置,在充分满足“明星”产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保障作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的“黄牛”产业的正常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效能。
坚持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人才引进来之后要为人才准备优良与宽松的成长环境。虽然三四线城市吸引人才的政策较发达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但三四线城市生活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城市,因此可以打造“亲情牌”,除了给予户口、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外,还要同步推进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要长期留住人才,地方财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不断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城市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观点
用活“一事一议”,抢占人才先机
◎姚静怡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一直以来,相对于一二线大城市,三四线小城市因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在综合竞争力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导致现有人才缺乏,在引才用才留才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江西上饶的“一事一议”工作法,在城市人才招引中发挥了大作用,做到了既“留人”更“留心”。
一对一搭建平台“栽梧桐树”。当前,人才集聚需要平台,人才发展更加需要平台,小城市应该拓宽思路,看到自身优势,快速整合各类资源,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引来“金凤凰”。小城市可具体分析目标企业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人才结构等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为企业“量身打造”扶持政策,真正做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人才招引“一事一议”的优势已在许多小城市得到充分显现,譬如,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科技含量高、盈利能力强、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但存在研发周期长、成本投入大、多学科交叉等特殊情况。为此,江西上饶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灵活方式,由政府出资设立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提供3500余平米运营场地,设立2.75亿元保障经费,并邀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袁玉宇博士落户创业,后期以股权比例为基准,共同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孵化公司,将研究成果落地,实现销售运营,达到双赢。
迅速配套产业链“只争朝夕”。一些行业领域在大城市可能趋于饱和,但在三四线城市却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小城市可以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城市产业布局引进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将重点引进的企业及相关方向确定下来,有助于加快吸引上下游企业,打造完备的产业链,加速酝酿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产业环境。另一方面,成长壮大的企业群能够积极整合资源优势,依靠“一事一议”确定下来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当地工作,并推动建设海智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再次强化人才吸引力。
推动真情服务“一竿到底”。小城市的人才工作,不仅“招才”难度大,“留才”也不容易,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对相关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城市更方便对优质人才实现资源倾斜,在“一事一议”中,可以采用科学民主决策的方式,加大人才公寓、创业公寓等的建设,积极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的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减少后顾之忧,拴心留人、爱才聚才,确立服务制度如“百名干部联百企制度”等,以高质量的贴心服务提升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三四线城市更加具备灵活运用“一事一议”的条件,可以更好地做实新时代人才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新时代人才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闻来源: 大国人才延伸阅读
过去3个月,23个省级人才工作会议召开,都制定了哪些重要目标?
10方面具体举措,79条具体任务,推动天津成为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