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从何处着手



随着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逐渐增强,交叉学科的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当下,学科交叉会聚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培养符合国家动态需求、产业创新发展趋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现实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多层面、广义的概念,涉及组织、课程、教学、指导方式等维度,亟须突破传统模式推进培养机制创新。


存在哪些培养短板


一是培养模式与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距离有待拉近。当前,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首先,在专业设置上,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专业设置正处于起步和不断探索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对口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路径,其效用也有待进一步检验。其次,在学位授权与授予上,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制度尚不明晰,人才质量和保障暂无明确规定。再其次,在平台保障上,亟待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实验室、企业大学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二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待优化。首先,在人才培养架构上,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在面向复杂问题、创新问题的培养模式以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依然分散,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性较低,课程结构呈现分散化状态,尚未形成体系。再其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深度的基于问题的研究型教学和协同教学,亟待创新校企融合举措,打破课程和师资的弱联结,优化平台资源整合新模式。


三是组织模式待创新。一方面,目前我国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仍然受制于传统的基于学科界限的直线职能式管理模式,大学组织缺乏跨学科合作的横向矩阵组织结构,院系壁垒阻隔了多学科知识的链接,不同学科资源难以实现跨学科集成,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研究间缺乏协同合作效应。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受到挑战。


四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指导制度待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推行以后,交叉学科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逐步显现。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都设置了多导师制度,但少数高校导师团队形同虚设。一方面,我国高校交叉学科导师团制度尚不明晰,缺乏规范交叉学科导师的指导原则、指导目标、责任义务、绩效评价等制度。另一方面,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国高校常以第一导师为主,第二导师基本以挂名形式出现,这种设计有可能导致实际指导效果不佳,交叉学科指导可能流于表面形式,出现导师“独揽”和“失责”现象。


高质量培养如何成就


以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布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向,进一步优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及专业。一是顶层布局前沿领域导向的人才培养战略。强化交叉培养政策导向,将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学科建设规划之中,并切实推进政策落实。二是立足区域发展特色,建立有效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结构。面向区域结构变化和产业调整,立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建设,进一步优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三是设置面向重大科研任务的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将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交叉学科实验室作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载体,打破院系之间的屏障,加快相关学科深层次融合的速度,推动不同背景教师及学生的思想交流与碰撞。


重塑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推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内部变革。一是优化交叉学科课程资源配置。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调整原有院系、专业设置,从学科领域内和不同学科领域间两个维度,科学整合交叉学科课程,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推动科技前沿和各学科领域的融合与交叉。二是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充分依托创新载体,将交叉学科课程分类型、分阶段充分融合到重大问题解决和科研实践中,保证交叉学科课程发挥实效。三是优化交叉学科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设计交叉学科、多领域的教学情境,通过现实科技问题、重大科技赛事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大科学、大工程情境的综合能力。四是提升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区域内的实践活动为导向,创新校企融合举措,打破课程和师资的弱联结,创新平台资源整合新模式,增加学生到各合作单位学习、调研和参与研究的机会,夯实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实战经历。


动态调整交叉学科组织形式,发挥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作用。一是完善交叉学科的体制机制,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交叉运行的组织模式。立足学校高度,合理地对学科组织形式战略性布局,推动交叉学科合作关系合理化、规范化、常态化,在近缘或是远缘学科基础上,组建交叉学科专业委员会,协同开展交叉学科前沿教育和研究。二是以学科群建设作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通过课程设置、交叉学科沙龙、联合调研、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学科外延,构建交叉融合的“学科群”,支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三是提升交叉学科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优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构的组织结构,提升资源共享效率和资源使用率,统筹多学科资源,注重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和调研实践环节的资源供给,夯实交叉学科组织的物质基础,构建起交叉学科学术团体的学术交流氛围。


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管理制度,规范交叉学科导师指导体系。一是设立交叉学科管理委员会。组建交叉学科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学生交叉学科学习的相关制度规范,进行项目宣传,指定每年的项目主管,支持教师和学生在跨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二是建立交叉学科学术指导规范。积极制定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制度规范,明确以专业领域为中心的交叉学科导师团制度,规范交叉学科导师的指导原则、指导目标、责任义务、绩效评价等具体事宜,确保交叉学科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能够有多个学科专家联合指导、评价,引导交叉学科导师团队分工合作、共同担责。三是完善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机制。设计涵盖导师科研能力、基本素质、指导管理能力、交叉学科研究生能力的评价体系,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参与度,将评价结果纳入导师年度考核,激发导师团队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上的积极性。


魏丽娜 林成华(作者魏丽娜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林成华系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是科研常态,设立交叉学科要坚持“问题导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