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大学:加快打造农业领域人才创新高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国人才 Author 隋熠 杨家福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学校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和“2115”人才培育工程,系统改革人事人才制度超过50项,过去五年引进各层次人才523人,遴选支持校内人才321人,建设创新团队101个……人才引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农业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全面提高农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开展校外实践学习


瞄准农业领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张蓝图绘到底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并重,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制度激励为关键,完善“十四五”师资人才队伍规划,细化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和改革措施,加快形成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的全球人才高地。


为建设顶尖人才牵引、杰出人才辈出的一流农科人才队伍,实施四项人才工程。


第一,实施“315”人才引进工程升级版,“十四五”期间精准对标学科建设需求,力争引进各层次人才共800人左右,其中包含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约500人左右。


第二,实施“2115”人才培育工程升级版,根据人才特点、发展阶段和人才类型,构建“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系统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实施学科带头人接续工程,紧紧把握“十四五”学科带头人接续的“关键窗口期”,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育。


第四,实施博士后“倍增行动”工程,改革博士后制度,激发博士后活力,实现博士后规模倍增、作用倍增。


为优化人才治理体系并提升治理能力,大力建设三大制度体系。


第一,加快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体系,增强人才制度对校外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激发校内人才活力,形成人才制度优势。第二,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分类发展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发挥教师专长,服务“四个面向”,促进教师在各领域内追求卓越。第三,构建校院联动的教师评价激励管理体系,落实学院用人主体责任,增强学院用人自主权。


学校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校院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资源与条件保障的重点,将队伍建设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做好人才队伍专项规划落地落实。


培育农业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帮助青年人才成长





学校将青年人才作为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的重点,全力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在人才引进环节,除个别领军人才,其他类别引进人才年龄要求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将青年人才作为人才引进重点,引进人才平均年龄约33岁。考虑不同学科青年人才的特点和差异,成立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下设农业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个分委员会,实行分类评审。


强化岗位论证,提高引才精度。确保岗位设置与学院学科规划相匹配,约70%引进高层次人才进入“双一流”学科。丰富青年人才引进层次,增设青年研究员岗位,为一些年龄较小但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人才开辟了专门通道。建立引进人才层次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取得重大成果或突出业绩的人才,可申请聘任高一层次的人才岗位,待遇与贡献相匹配。


聚焦青年教师需求,提供分层次、全过程、精准化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为加快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实施“青年新星培育计划”,遴选支持一批具有冲击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年薪、协助解决博导资格、稳定支持科研经费。对于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支持其组建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配备5名团队成员,提供团队建设经费,并保障每年博士、博士后指标,当前,学校已累计支持27个青年团队。


学校在使用青年人才时,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强化青年教师知农爱农意识,增强强农兴农本领。给予青年人才充足的发展时间和自由,实行聘期管理,淡化中期检查,做实期满考核,对于期满考核未完成合同约定任务的,如果取得其他同等水平业绩同样可以通过考核,让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科研。


大力拓宽青年教师破格晋升通道,除正高外,晋升副高也可以破格。2021年有12位青年教师破格晋升,有效建立发展“快速通道”。此外,还将博士后纳入人才队伍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出台系列支持措施,推动博士后招收人数、在站规模创历史新高,对全校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贡献占比首次超过50%。


建设农科特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一直在路上





学校坚持破“五唯”导向不动摇,根据农科高校自身特点,建立分类发展通道,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协同发展、良性晋升的局面。


精准释放制度红利,有效发挥领军人才作用。为充分发挥讲席教授作用,2022年4月,经学校研究决定,首届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小云教授等不是院士的讲席教授可延迟至70周岁退休,享受与院士同等的退休政策,有效激发了讲席教授的工作积极性。


2022年,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工作中首次设置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二级岗位。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段长青教授等获聘,彰显了情系三农、服务国家、追求卓越的人才评价改革价值追求。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建设。为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方向人才储备,学校明确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进人指标单列,以各学院现有学科为基础,开辟新方向,按各学院现有教师人数10%进行增量核定,共下达200个进人指标。


2022年10月,经学校学科建设专门委员会论证,第一批54个方向中28个通过论证,可以启动人才招聘。以农学领域全国唯一的前沿科学中心——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为试点单位,核定150人的人员规模,在准聘—长聘、长周期考核等聘用机制改革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探索有利于生物育种重大任务攻关的人事人才政策,着力破解种业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


对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提供多层次智力资源支持。学校在延迟退休类别中新增办学资源拓展类,引导符合办学资源拓展地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急需专业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有序迁移,为办学资源拓展地输送高端领军人才。


针对全职常驻地方工作专职科研人员不足的问题,学校出台校地合作博士后专项制度,联动地方合作单位,在办学资源拓展地平台基地进行博士后培养和使用,目前已批准设立了9个博士后校地合作专项,分布在三亚、成都、苏州等校地合作重点区域,进站博士后突破40人。


聚焦农业强国建设,学校将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进一步深化农科特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励全校教职工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国人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创造条件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

985高校,开通重大成果贡献破格评价通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