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科与产业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突出了三者整合协同、共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与重大意义。而学科与产业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辩证统一发展的两类最为重要的载体,二者之间的融合水平体现了一体化配置效率以及一体化发展质量。


让学科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



高等学校的学科组织是从事科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培育载体。企业作为产业微观组织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转化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动力,因此产业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载体。


全球科技创新规律和经验表明,从学科到产业的发展不是链条式,更不是单向式的。回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演化历程,从半导体理论到晶体管的发明,再到催生了苹果、英特尔、微软、谷歌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而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活动又反过来激励了信息科学的发展,例如微软投资的OpenAI开发的ChatGPT模型实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因而,有 “斯坦福大学成就了硅谷、硅谷也成就了斯坦福大学”这样的说法。源于学科突破、兴于产业发展、荣于人才汇聚,这便形成了学科与产业良性互动、有机协同的融合发展态势。因此,我们应以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为战略核心,大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企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更好地一体化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统筹推进学科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要坚持体系观思想,优化学科治理体系,强化创新主体地位,统筹推进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不同系统间的一体化贯通性配置,实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提升。


一是优化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学科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交叉学科建设,但是,交叉学科的评价与治理体系还有待完善,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紧密。应以实体化运行的思路推进原有的学部制改革,切实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院主责教育、学部主责科研”的矩阵式结构。


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院办学自主性,扩大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国家鼓励和支持学科交叉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加强学校层面在学科交叉领域的统筹协调作用,对学科交叉前沿重大领域做足规划预测、强化资源配置、固化制度体系,建立更加灵活的新兴学科的设置程序,激发与保障学科体系的发展活力。


二是强化促进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主体地位。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具有明显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资源要素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强,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引领带动性作用,能够高效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应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整合,组建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实施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跨学科研究力量统筹动员与组织协调能力。此外,还应引导加强一流企业对重点领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投入,校企合作设立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坚持在重大项目、创新实践中建设发展学科、发现培育人才。


三是完善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产学研用”融合创新思路,央地协同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布局,以任务为导向打造跨领域、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科技攻关人才队伍,形成一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成果。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推进高校与行业科技领军企业合作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促进学科建设、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协调联动。鼓励支持校企共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科学研究,除捐赠形式外,对于企业投入到交叉前沿学科建设的科研经费也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投入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与免责机制。


作者:李飞(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科技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院士助力“双一流”,发力重点学科

第五轮学科评估走出现实困境的实策思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