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访国际博协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中意博物馆有哪些不同?
加兰迪尼讲起他是如何走上这条路,又是如何在文博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起初他只是对工业历史和各种产业的博物馆感兴趣,做了许多研究。然后慢慢地,他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向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管理的方向。
“我并不是一个文物古迹的修复者,我承担的是管理者的责任”。这是加兰迪尼给自己的定位。
“北京胡同和古罗马房子结构相似”加兰迪尼和中国的缘分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上世纪90年代,他和意大利伦巴第大区一支考察团来到北京。10年之后,当他再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这些年间的改变令他深深受到震撼。
“当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我发现北京的胡同和古罗马时期房子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之后每一次再来中国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真的是太快了”。
除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中国在文物修复方面的思路也发生着巨大转变。“还记得20年前第一次来到故宫,工人用一桶又一桶的油漆粉刷门窗”,他惊讶地聊起当年的见闻。“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中国的许多古建筑都进行了过度修复。但是如今,这种情况得到大大改善”。
这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加兰迪尼说,在意大利,修复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修复和拯救更多史料,在维修的同时进行再利用。比如在一块东西坏了之后,不会把它们切掉或丢掉,而是想着如何修复之后再利用。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在意大利还能看到那么多的古城。正因为千千万万的意大利人还住在老房子里,他们不断对房子进行修修补补,让家里变得更为现代化,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无数保存完好的历史中心区。
“如果你去意大利转转,你会发现每个城市,或大或小,都会有一个历史中心,这是意大利努力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最典型的表现。”加兰迪尼解释到。
加兰迪尼分享了关于博物馆在当今社会的职能
作为一名博物馆专家,加兰迪尼还分享了自己对中意两国“博物馆热”的感受。“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普遍潮流,在加兰迪尼看来,中国和意大利的“博物馆热”的表现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年轻人爱上逛博物馆,他们边看边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出来。这种情况在意大利是极其少见的”。加兰迪尼这时严肃地介绍起意大利年轻人逛博物馆的情况。目前意大利的情况是,总体上看,18岁以下的孩子常常会通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参观博物馆,但18-30岁间的参观者数量出现断层,因为这个年龄层的人往往还有其他的兴趣爱好。而过了30岁,参观的人数又重新增多,这和中国并不相同。事实上,意大利一半人口是不去逛博物馆的,这也是现在博物馆向大众推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近几年来,意大利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城镇的小型博物馆,在举办活动方面非常活跃,主要都是由市政厅或者当地的一些人组织的,所以渐渐地催生出了更多人们想要了解当地历史的需求”。加兰迪尼说。
据他讲,现在看到的意大利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建成的,这个阶段博物馆的数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现在在意大利有大概8000个市政厅,有5000家博物馆,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
“不过,和中国不同的是,近些年意大利遇到经济危机,大众现在对媒体和政治家的言论信任度很低。但是,他们对博物馆专家和历史专家的话却十分相信,这也是‘博物馆热’存在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加兰迪尼微笑着说。 作者:芈韫婧编辑:芈韫婧
长按扫码关注
文物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