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之声

其他

《中国汉画大图典》:皓首一生成就的汉画图像工具书

本文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在《中国汉画大图典》发布会上的发言诚征联展单位和我们共同主办,一起学习党史,传递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点击图片,查看详情)文物之声编辑:甘婷婷审核:张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展讯丨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

本文由苏州博物馆提供诚征联展单位和我们共同主办,一起学习党史,传递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点击图片,查看详情)文物之声编辑:甘婷婷审核:张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一座被忽视的明初纹样宝库

站在明中都午门前,面对它的残缺,人们可能会想起北京故宫午门的完整和宏伟,因而会唏嘘感叹时间对于它的摧残。但如果我们将视线稍稍下移至须弥座,就会暂时忘却遗憾而惊叹于它依然存有的别样美丽——长达370米的11种421个纹样。这些纹样不仅佐证了明中都“雕饰奇巧”的文献记载,也具体而微地体现了古代帝王在建造宫殿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的心思。明中都午门(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供图)明中都午门须弥座束腰处纹样雕刻于明洪武初期,包括了方胜纹(183个)、缠枝纹(59个)、折枝纹(44个)、椀花结带纹(36个)、万字纹(31个)、云纹(22个)、凤纹(20个)、龙纹(14个)、双狮戏绣球纹(5个)、双鹿纹(4个)、麒麟引凤纹(2个),辨识不清(1个)。1975年王剑英发表的《明中都城考》,使得这座被遗忘的都城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书中,王剑英对午门须弥座部分纹样做了简单的记录。此后,也偶有学者做过一些相关研究,但很遗憾它一直未能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本文以万字纹、椀花结带纹和方胜纹为例,对其特征及文化涵义进行初步注解,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进行相关研究。万字纹万字纹是指形如“卍”或“卐”的单独或连续纹样。万字纹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北半部,北纬40度一线呈东西走向的东亚、中亚狭长广袤的草甸地带。万字纹作为历史久远但点状延绵、广泛分布但现存零星的世界性纹样,追根溯源及厘清发展脉络是很艰难的事情。明中都午门万字纹在我国,万字纹最早出现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主要以马厂类型为主。马厂的万字纹集中、数量多,基本图式一致,但具体细节差异较大。大约同时期及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万字纹在其他地区或文化都比较罕见,仅有零星发现。同时,甘青地区在这时期之后也少有发现。汉朝时佛教传入后,作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一的万字纹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而逐渐被我国人民所熟悉并接受。但最初,它只是一个符号——“吉祥喜旋德相”或“吉祥相”。之后,大概是因为“卍”与“萬”字的俗体“万”形体相近,人们开始用“萬”来指代“卍”。而由于“萬”字所具有的“极多”的含义,使其经常和“福”“寿”联系起来,“卍”也就逐渐部分地脱离了宗教的含义与束缚,从符号转变成具有特定音形意的汉字。不管其最初的指代为何,万字纹在我国最终形成了在时间上延续永久,在空间上拓至无边,在数量上繁多无数的独特含义,从而世俗化为一个传统的吉祥和审美对象,并被广泛运用到包括建筑、器物、家具、织物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上曾存在“卐”和“卍”的争论。在康熙字典中,也只有“卍”而没有“卐”。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的17个“卐”和14个“卍”,不仅表明万字纹在明初是一个被皇家接受的纹样,而且也说明,至少在明初时,“卐”和“卍”是具有同样吉祥含义的图案,而无对错之分。椀花结带纹“椀”“盌”“”和“碗”为异体字,本义是小型盛食器。如:《世说新语·排调》:“王公举琉璃椀曰:‘此椀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北史·卢叔彪传》:“食至,但有粟食葵菜,木椀盛之。”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取“碗”为正体。因此,“椀花结带纹”是“椀花结”“带”“纹”,意思是“如‘椀(碗)’里有‘花’的‘结’,这个‘结’还附有‘带’的纹样”。明中都午门椀花结带纹(A型)明中都午门的椀花结带纹有两种,一种是由卷草纹形成的如意状“碗”加向一侧延展的“带”,定义为A型,32个;另一种是由卷草纹形成的各种形状的“碗”加向两侧延展的“带”,定义为B型,4个。它和其他的明清宫殿和陵寝建筑须弥座中的椀花结带纹有较大的差别:(1)前者每个纹样各具不同形状,后者至少在同一个建筑中会显示出同一性;(2)前者的A型纹样中,“椀”里基本都是具象或抽象的“花”,而后者则大多较难辨别出“花”;(3)前者的B型纹样中,在“椀”的部位很难看出和A型纹样的关系,而后者则可以明显看出是由两个A型“椀”勾连而成;(4)前者的“带”明显是“卷草纹”,而后者则像是“绶带纹”;(5)前者的“带”尾部均呈“钳把”状,而后者的这种特征很不明显;(6)前者的“带”尾部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钳把”,而后者则大多不止这个数量。相同之处则在于A型椀花结带纹均位于一面墙的端部,而B型位于中间部位。同时,相交两个面的A型椀花结带纹形成转折90°的B型椀花结带纹。椀花结带纹的寓意可能有力学上的拉结作用,以确保须弥座的整体完整性和稳定性。方胜纹方胜纹主体结构为两个菱形压角勾连相叠。一般认为“方胜”是从西王母的发饰“胜”演变而来。在有关西王母的早期文献中,如《山海经》《大人赋》《汉孝武故事》《博物志》《真诰》和《茅君传》等中均有西王母“戴胜”的描述,但都未提及“胜”的具体样态。汉代画像石中开始出现西王母戴“胜”图样——横梁连接两个蝴蝶结状物。明中都午门方胜纹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西王母图像中,除了“戴胜”这个特征与《山海经》记述吻合之外,“豹尾”“虎齿”和“蓬发”的特点则几乎全无表现。大概也因此,出现了以“胜”代替西王母的现象,而“胜”也因为西王母信仰而有了各种不同的神异功能。如:“后母桓式,梦吞玉胜生后。”“世无盗贼凶人,则金胜出。”“金胜者,仁宝也。不琢自成,光若水月,四夷宾服,则出。”汉朝后期,西王母图像的“胜”形状有了变化,出现了像花朵一样的“华胜”,且已经戴在了人的头上,之后逐渐成为民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再后来,“胜”的前置修饰词不断扩充,出现了根据材料取名的玉胜、金胜等;根据形状取名的华胜、人胜等;根据节气取名的春胜等等。可见,“胜”的意义已经泛化。同时,这些“胜”大多是选取最具典型特征的蝴蝶结状端部,而省略了中间的连接横梁——“仗”。在各种形状的“胜”中,“方胜”在后代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方胜”这一名称被认为是中心词“胜”加上修饰词“方”构成。单就视觉对形状相似的评价来说,蝴蝶状的“胜”和两个菱形压角“方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很难将两者实现自主的关联推演。由于方胜这种几何纹样的抽象性,再加之文献及文物的缺失,从而使得清晰的溯源几乎不可能。目前研究的前提通常都是承认“胜”是“方胜”的原型,然后从“方”字进行解释。至于“方”字的释义,一般也是取许慎的《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也有学者虽然认为这并非“方”字本义,但也认可“方”为“并列”的意思。由“胜”到“方胜”形象上的转变目前尚未见更进一步的研究。古代中国有以“双”指代阴阳、天地、男女等相辅相成事物的思想,因此方胜纹中两个同构菱形的重复及交叠,也被用来指代“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寓意,如《西厢记》中“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而“胜”所具有的神性则似乎消失了。方胜纹样在元朝时期的频繁应用主要依托于八宝纹。而在明清时期,方胜纹除了作为平面的吉祥图案应用外,还出现了方胜瓶、方胜盒、方胜盆、方胜柜和方胜亭等立体造型以提供使用空间。在明中都午门纹样中,183个方胜纹、166个二连方胜纹、17个三连方胜纹以其数量上43.5%的占比优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一般来说,方胜纹中两个压角勾连相叠的四边形应是菱形。在严格设计的情况下,一个菱形的压角点还应在另一个菱形的中心位置。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方胜纹则呈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只能说是“四边形压角勾连相叠”。同时,在纹样的各个细节处也有不少差异。比如:(1)角点形状不同:钱纹、两同心圆、两非同心圆、三非同心圆和单圆;(2)菱形边内线数不同:无线条、1条线和2条线;(3)压角相叠方式不同:左压右勾连、右压左勾连和叠压;(4)三连方胜纹中,两侧菱形在中间菱形的连接方式不同。传统纹样承载着先辈情感意识、理想愿望、审美趣味以及人文情怀等丰富内涵,是根系相连的文化身份认同符号之一,但对其认知缺失是目前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中都午门作为难得的一座明初纹样宝库,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为什么纹样种类如此之多?这些纹样选择的重点考量是什么?为什么同类纹样没有显示出统一性?为什么万字纹是分布在东西两观?为什么方胜纹会成为优势纹样?等等。需要我们努力探寻其渊源及寓意,以期能在今天建立起与过去的联系,并在未来进行延续和扩展。诚征联展单位和我们共同主办,一起学习党史,传递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点击图片,查看详情)文物之声编辑:甘婷婷审核:张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新方位·新作为·新力量——2023年“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培训”综述

日前,由河南博物院牵头,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共同主办,洛阳博物馆承办,河南省博物馆学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3年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培训”在河南洛阳成功举办。活动得到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博物馆学会、洛阳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本次培训以“新方位·新作为·新力量”为主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解读研讨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教育的新要求、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新定义、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及《中国博物馆协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与当前和未来博物馆教育的关系,在凝聚共识、加强互动的同时,找准博物馆教育的新方位、实现博物馆教育的新作为、展现博物馆教育的新力量,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的文化价值。培训汇聚来自中原五省5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的近80名博物馆教育管理和专业骨干,是中国博物馆界就教育专题开展的跨省区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引领、学员交流研讨、实地观摩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在专家授课环节,三位特邀专家学者分别通过线下、线上模式发表主旨报告: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研究员以《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结合深圳国有博物馆场馆建设及事业发展,引领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们放眼全局找准方位,积极探索如何盘活国有博物馆资源,激发国有博物馆创新活力。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果美侠,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文物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有效载体“绘本”创作,以《博物馆教育与价值传递》为题、以故宫博物院系列绘本成功策划与推出为例,进行了生动阐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奕围绕《博物馆如何制定“大教育”战略规划》主题进行线上授课,针对展教活动策划与实施存在问题,探索制定“大教育”战略规划以实质性提升博物馆的展教结合水平。3位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理念新、维度广、站位高、前瞻强,参训代表们纷纷反映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使大家明确了新的前进坐标和方位,并具有启迪未来的新力量。在学员交流研讨中,来自洛阳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安徽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单位的发言代表,先后结合培训主题和工作实际展开分享。洛阳博物馆教育员、助理馆员李晨飞以《创新社教发展途径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发布!

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宣布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按年代早晚顺序)1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和合中国

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的“和合中国”展览于2022年10月8日—2023年1月2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盛大展出。展览综合运用彩陶、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以精品文物阐释“和合”文化,解读“和合”思想,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价值,体现“和合”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蕴含的中国智慧,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和合”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立足文化遗产的多元阐释与传播展览的宗旨是立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物为主体,以解读为辅助,以文化展的模式,用深入浅出、丰富活泼的展览形式探寻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讲述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脉络,弘扬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对各类文物资源进行整合,以文物组合的形式解读“和合”文化。博物馆的展览,毕竟要靠展品说话,就是如何用有形的文物,展现无形的“和合”文化。这是在“和合”文化主题下,各类有关文物的首次聚集展出,同时也是对跨时空、跨地域、跨种类的文物资源进行融合解读。一是通过彩陶、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绣等工艺品,体现古代中国与“和合”有关的物质文化创造;二是选取与“和合”文化有密切关系的墨迹、古籍,丰富展览内涵;三是选取体现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社会家国情怀、人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文物;四是选取反映“和合”文化发展及其当代影响的其他文物。紧扣“和合”“中国”的展览主题,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多元阐释传播。内容逻辑设计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从远古与自然和谐共处中逐渐形成思想的升华,尤其是“天人合一”体现了古人最朴素的宇宙观。再讲述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天下的关系,以及“贵和尚中”的历史智慧,主要通过主题文物反映中国古代以“和合”为美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展览以“和合”贯穿,从不同角度回应主题,形成内容上的递进关系。通过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两个单元,共八个单元,单元下共25组,每组根据主题组合展品,采用文物组合的形式,解读“和合”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领略“一眼千年”的文物之美,体悟到策展人对“和合”层层递进的解读与展示。尾厅设“一起向未来”板块,再次重申展览的现实意义。“和合”富有极其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中国智慧,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基调,是中华文明精深博大、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通过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古为新,为世人展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全新价值取向,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文明。对文明与制度的发展、对礼仪之邦血脉的延续,“和合”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思想,在文化认知层面就是主张交流互鉴、和衷共济,人类世界因“和”而存在,因“合”而发展,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一体性。尚和合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

2023年3月1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在北京举办。来自文博单位、科研院所、文博企业的12位专家对入围终评的45项案例逐项观看视频、审核材料、充分讨论。经专家评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项目作为特别案例推介,10项申报案例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34项申报案例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优秀案例。此次活动受到各地高度关注,活动办公室共收到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项申报案例材料,案例类型涵盖广泛,包括讲解类、教育类、宣传展演类、研学类等。特别推介案例、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博工作者智慧和力量,很好地展现了当前我国文博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好的典型性、时代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现将名单公布如下: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特别推介案例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国科学技术馆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10年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现辉煌成就,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和总结新时代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取得的成绩,推动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创新发展,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开展了“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示推介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宣传新时代以来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项目15项、精品奖项目100项、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项目14项,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2012—2022中央部门及军队系统特别奖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 | 十大精品入围终评项目

大医精诚今犹盛,古方药香溢蓉城。“发现中医之美——中国传统医药文物特展”由成都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大学等32家文博单位共同筹办,展览汇集全国中医药出土文物珍品,集中展现了传统医学从史前至明清时期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该展览面积2600平方米,展线长650米,展出文物共313件/套(含复制品15件)。展览以生命到生活为逻辑思路,设置“天人合一”“仁心仁术”“对症下药”“手到病除”“防患未然”“颐养之道”六个单元,揭示中医药学追求“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的至真之理,践行“仁心仁术、厚德济生”的至善之道,从而“发现中医之美”。
2022年5月8日
其他

快讯: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名单揭晓

3月11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由文化遗产、考古、旅游、博物馆等领域的15名专家组成终评委员会,通过综合评议、实名投票遴选出“2021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和“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优秀案例”。十佳案列1/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旅游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题旅游项目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昔日的贸易商船,今天的文化方舟”南海I号主题研学旅游项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4/北京故宫冰窖服务区故宫博物院5/品味老成都
2022年3月11日
其他

祝贺!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项目揭晓!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华协国际珍品货运服务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天图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的“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精品征集推介活动”进行了线上遴选。由博物馆、信息化、社教、传媒等相关领域的12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对申报的材料进行审阅、综合评议,实名投票分别遴选出“云展示”“云讲解”“云讲堂”3个系列的“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和“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优秀项目”。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学习党史——“打卡”红色纪念地》专题展览继续开展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党史,“打卡”红色纪念地,传递伟大建党精神。这样的展览,我们做好了。2021年6月25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在各个红色纪念地,习近平总书记重温党的历史,以深情的瞻仰、深邃的思考,引领全党全社会传承红色基因,以史为鉴、开拓前进。
2021年9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

推介活动视频短片6月12日上午,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公布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文物全媒体传播有关决策部署,优选推介文物宣传传播年度精品,讲述好、展现好、传播好中国文物故事,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活动。活动得到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积极响应,共收到申报项目134项,包括全媒体组合、云直播、云展映、云讲座、系列音视频、纪录片、条漫等多种类型。经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制作的“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等10个推介项目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制作的“探秘定远舰,发掘百年遗迹”等11个入围项目。
2021年6月12日
其他

关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征和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行业各领域制定宏观政策、确定发展思路的一项根本要求。提升博物馆效益,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势将成为
2021年2月18日
其他

访国际博协副主席阿尔贝托·加兰迪尼:中意博物馆有哪些不同?

白色的大胡子,深邃眼窝,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黄色豹纹眼镜。他穿着笔挺的西装,眼带笑意地走上台。
2019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