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坚守60年!增城这项百年传统手艺,如今仅剩10人坚持...

cai CCCCCCC 魅力增城-起野
2024-10-30




在增城这些你不为人知的地方,传承几百年的手艺,如今无人继承,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 


在小楼镇江坳村,有一个人用家传的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百年来活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终一生,在岁月的深处独自发光。


今天,我们就来到小楼江坳村,拜访这位盒箩师傅——邱土桂,一起深入了解,盒箩是如何被编织出来的...



01.

坚守60余年,一编就编了一辈子


邱土桂,今年73岁,从小在小楼镇江坳村长大,是江坳村一位传统的盒箩师傅,从小跟着父亲编织盒箩,家传手艺加上六十多年实践,他编织的盒箩做工细致,经久耐用。





俗话说:“千学万学,不学篾活;磨破衣服,割伤手脚”,虽说熟能生巧,但编织盒箩确实也是苦行当,邱伯黝黑且伤痕累累的双手,布满了时间留下的痕迹。




邱伯从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编织盒箩,这一编就是60多年。他的父亲用这门手艺养大了他们,而他也用这门手艺养大了他的孩子。


邱伯说道:“竹编的手艺是家传的,自有记忆开始,家里就以编织为生。父亲是把编织好的盒箩担着走路去卖,到我的时候,是把编织好的盒箩挂在单车上,推着去正果、派潭等地去卖。”



俗话说:”手艺在手,吃穿不愁。“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学手艺在谋生中的重要性。的确,在那艰苦岁月力,农村里时常可见走村串户的手艺人为谋生劳累奔波,成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


所以说竹编赚的都是辛苦钱。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再去摆摊,只承接竹编的活计,平均一个月也有几单。“现在年纪大了,身体各方面不像以前三两小时就能编好一个盒箩。但现在如果有人叫我编,我还是会接活的。”邱伯说。



02.

仅剩10人继承

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江坳村,它有两百多年编织盒箩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盒箩年产量曾达5000担,且供不应求。


村民编织的盒箩并不愁销路,每隔一段时间,便有小贩前来收购盒箩,销至从化、惠州及增城各镇街。



据了解,竹编盒箩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时需要选用多种原材料。所以编织盒箩的材料成本会比较贵


首先,原材料是取自当地山上的单竹。其次,为了增加竹编盒箩的装饰性和美观性,还需要准备一些色彩原料,如彩丝、彩布、彩纸等。再到最后的抛光、上光等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正是这样的复杂制作过程,才能制作出具有精美工艺和实用性的竹编盒箩。


而且现在编织一个盒箩,至少需要3-4日,根据其精细程度的不同,一担盒箩最少可卖到400元,婚嫁用的盒箩均为专门定制,可卖到1000元一担。



小编问道:“一般人购买盒箩的用途是什么呢?”


邱伯介绍:“盒箩,是增城本地人逢年过节或置办喜事时用来装吉祥如意物品的传统用具,可装酒、肉、花生、布匹等。从前在婚嫁时,男方用盒箩来装聘礼,女方用来装嫁妆。特别是女儿出嫁时,当母亲的一定会送给女儿一担(一对)盒箩。寓意让女儿的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不会饿着。”



当家里的女儿将要出嫁时,父母一定会送给她一担织着“囍”字的大盒箩,寓意着女儿出嫁后子子孙孙都有东西挑,丰衣足食。


这些竹制盒箩承载着娘家父母沉甸甸的祝福和牵挂,是自己走向人生新阶段的见证。婚礼过后,它们是最实用的日用容器,陪伴着新婚夫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妻子心里最温暖的乡愁。



婚嫁礼盒讲究的就是一个礼数周全,优雅好看。小小的容器,纵横的竹香之间,承载了岁月的沉淀和家的温暖。


03.

正在渐渐消失的指尖技艺...


编织盒箩工艺颇为复杂,要经过砍竹、切丝、刮纹等十多道工序才能成型


在房子外,邱伯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正在编织婚嫁礼盒。手脚不停地忙碌着,砍竹、切丝、打光......



他拿起一根比他略高的青竹子,用篾刀“擦擦”几下就把竹眼削去,然后左手捏竹子,右手握刀,对准竹子顶部,稍稍用力一顶,“噼噼啪啪”篾刀顺势将竹子一劈为二,再劈为四,直分到竹片符合尺寸要求为止。


然后再右手虎口卡着篾刀,拇指和食指抵着锋利的刀口,摸索着竹片的切口,用刀口轻轻一磕,竹片便磕出一小口,手里的刀顺势往里一用劲,发出了“刺啦刺啦”声响,这竹片便整整齐齐地分成上下两道竹篾,一边是篾青,一边是篾黄,篾黄丢弃,只用篾青。



他将几条篾青经纬有序地编织起来,粗糙的双手灵巧地拨动着根根篾条,竹片纵横交织,一来一往,十指翻飞,动作麻利且有条不紊,这样可以编成硕大的竹垫、圆圆的竹筛、尖尖的斗笠又或是鼓鼓的箩筐。



“为保证篮底的平服妥帖,这一道工序一直以来都是摊地上做的。”说话间,邱伯手下的一个礼盒的底片就已现雏形,但他说“这还不算完工”,只见他在工具柜里拿出了锤子和竹戳,通过不断敲打竹戳,将不够紧密的蔑条逐条逼紧,丝毫不马虎。


底片织好后,需要用大剪刀手脚并用地将其剪成圆形,随后放在三块厚度一致的木块上,利用竹篾本身的韧性,用力压成圆弧状,再用两条厚身一点的竹篾通过里外夹紧的方式扎上一圈,这道工序称之为“扎箩口”,普遍应用在各种竹器的编织上。



看似简单的盒箩却内有乾坤,构造十分复杂,其中盒箩盖最难编织。盒箩盖不但是双层的,而且四周成弧形,对接天衣无缝。


最特别的还是盒箩盖表面的花纹,有的看上去是一个个立体的正方形,有的是用竹篾编织成的”囍”字、“福”字等字样,非常精致。



邱伯:”我们采用的都是紧密无缝的编织方法,并且至少要编上内外两层,确保精致和耐用,用很久都不会烂。完成后的盒箩再经过特殊的工序处理,还具有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等优点。“



介绍完,邱伯拿出了家里用来三十多年的盒箩,我接过盒箩还未来得及细看就感受到了不同:”怎么会这么重?“。原来,为了让盒箩更加耐用,原料是用了不同的竹,编织更加紧密。



盒箩实用而不缺乏艺术性,每一件盒箩都堪称艺术品,这源于像江坳村里的盒箩师傅将这门手艺代代相传。这是一项独具特色、手工精湛、工艺复杂的传统工艺。



04.做人如编织盒箩一样


盒箩制作技艺需经取料、剖篾、刮篾等多道工序,靠的是刀工,比的是匠心,非心灵手巧者不能胜任


邱伯从13岁开始编织盒箩,一编就是60多年。靠着一把刀、一双手,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观实用的盒箩。



他们那布满老茧的黝黑双手,那常年蹲坐的细瘦小腿,那一经一纬的纵横交错,那编织盒箩手艺的传承坚守,持续赋予盒箩坚韧的生命力。



当你我探寻忙碌生活的答案时,他们一直在用质朴素净的盒箩保留住生活里淡淡的竹色,无声地向我们传达着“不可居无竹”的生活志趣和坚守指尖技艺的匠人精神。



05.不该被遗忘的传统手艺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下降和村民谋生方式的增多,村里编织盒箩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辈已无人从事盒箩编织。


邱伯说:“盒箩编织技艺复杂,村里的年轻人都没有耐心去学,大多选择外出务工。”


而且传统的盒箩,与工艺品相比,耗时长、成本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塑料制品的盛行,受众范围也缩小了,手工编织逐步被机械化生产代替,成了“落后门道。”



盒箩凝固了手工艺者的心血,养育了几代人。如今这些正逐渐变成回忆,竹编工艺在增城也逐渐式微,传统盒箩师傅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在小编看来,传统的精工细作的技艺,不该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那些传承人为了保护非遗文化的付出与坚守,都值得被我们记住。


在所有与众不同的人背后,一定有他们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他们很伟大,同时也很低调,这样一门传统技艺想要真正传承下去,守护下来是很难的。这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虽然这不是一则广告,但如果街坊们有需要购买盒箩工艺品的,那么小编也为大家奉上手艺人的联系方式吧。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添加魅力增城阿星微信

如果有需求发你联系方式

如果无需求,切勿打扰老人家的生活


|📍地址|

(点击下方即可导航)


  /互动/  


我们一直关注传统手艺

如果你发现身边还有手工艺人的

欢迎告诉给我们

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填写

👇




点1个为小编加1块钱工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魅力增城-起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