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高校博物馆约三成备案,应健全完善制度
11月20日,第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19京津冀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澎湃新闻记者 廖瑾 图
“这些日子高校博物馆受到了社会关注和热议。教育部也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就加强高校博物馆规范管理提出明确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运营管理、收藏保护、展示服务、科学研究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尚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11月20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19京津冀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如是说道。
他表示,截至2018年底,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仅95家,但实际数量已经超过300家。
关强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办馆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品征集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升陈列展览质量,“自觉地接受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和支持”。
发展多依赖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经费难保证
“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机构。从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即四川大学博物馆)诞生以来,中国高校博物馆已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关强回顾历史。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教兴国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实施,高校博物馆蓬勃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教育学习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运营管理、收藏保护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他认为,高校博物馆在发展中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定位、保障、体制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
“一是定位不准确。高校博物馆设立的初衷,大多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社会公益属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强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知’。“他说。
此外,目前高校博物馆普遍属于学校内设机构,有些还是院系管理的二级机构,其人员经费和运行维护费用主要来源于高效和统筹安排的财政资金和事业收入。但同为高校的内设机构,博物馆又不像高校图书馆和实验室一样,被视为高校的标准配置,即,发展大多依赖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难以得到稳定足额的经费保证。
关强指出,在体制建设上,高校博物馆也不顺畅。
“目前高校博物馆大多由高校自主开办自主管理,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统一归口管理。与此同时,大量高校博物馆因不能依法履行博物馆登记备案程序,也难以纳入文物部门的有效监管和业务支持。“他说。
要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办馆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高校博物馆的高校发展,关强认为,应该进一步明确定位,高校博物馆既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同时,高校博物馆也应积极服务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致力于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功能,要全面提升高校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传播6大核心功能。
“尤其要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办馆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品征集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升陈列展览质量,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夯实科学研究基础,自觉地接受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和支持。”关强强调。
同时,他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依托科学、民主、高效的服务管理社会制度,破解高校博物馆法人身份难题。要推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委会、高校博物馆联盟、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等的协同机制的这种平台作用,加强管理资源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再者,要促进跨界融合,加强智慧博物馆,探索充分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社会需求、新的技术变革条件下,高校博物馆如何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如何推动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如何利用新技术构筑新平台,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关强说。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