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远丨确诊病例逾百万,但印度缘何不“自悲”?

周远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2020-09-08

点击上方东方


智库订阅噢!


本文共4220字,阅读需约11分钟

周远

 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



据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发布的数据,7月17日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00万,死亡病例超过25000例,仅17日当天印度就报告了34000多病例。按照病例数排序,目前印度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巴西。

图片说明:6月10日,一名女子在印度新德里街头卖水果。(来源:新华社发 帕塔·萨卡尔 摄)


印度媒体淡化疫情影响


印度的疫情很严重,外界普遍为印度感到担忧,但印度素来很自信,并不悲观,疫情之下的印度也一样。《印度斯坦时报》在17日刊文称,印度“病例100万例,但印度受到的影响有多严重?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简单的答案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报给出了几条理由:


一是印度病例超过百万所经历的时间较长。4月28日美国病例首次超过百万大关,但美国的病例数量从1000例起增加到100万例,仅花了49天时间,巴西在6月19日成为全球第二个病例超过100万大关的国家,巴西从确诊病例1000例到超过100万例只经历了91天,而印度从1000例确诊病例增加到100万例用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大约110天。


二是印度的病例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依然较低。印度的人口至少为13亿,而目前总共100万的病例表明印度只有约0.07%的人口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美国3.28亿人口中约有1.07%的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印度在全球确诊病例数量最高的5个国家中属于感染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并可与最初疫情十分严重的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三个欧洲国家相比,这三国都是世界发达国家,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大不相同。


三是印度的病毒检测人数多,所以确诊病例也较多。印度迄今已进行了约1270万次病毒检测,印度的检测并不比美国差,“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实际受感染的人口比例更高,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了检测”。


四是印度的死亡病率较低。在迄今发现的100万病例中,印度有25,000人死亡,这使得印度的死亡率为2.5%,远远低于目前全球病例前几位国家的死亡率,也低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死亡率,这三国的死亡率超过了10%。


也许,《印度斯坦时报》的上述分析不无道理。但印度的病例数量超过了100万,而且最近以来的病例数量每天都在快速增加,也使印度确诊病例总数在全球的排名不断上升,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印度的病例在3月1日全球排名第38位,4月1日排名第35位,5月1日上升到第16位,6月1日猛升到第7位,不久便上升到了全球第三位。虽然印度人口多,病例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目前还确实比较低,但病例总数的大幅度上升并不是好事,如果防控措施跟不上,在这个基数之上稍有增加也是个大数字。


印度媒体也承认,目前印度每百万人仅进行了9323次检测,与全球八个病毒检测比例较多的国家相比,这一测试要少得多。美国每百万人进行了136,631次测试。“美国和印度的检测积极性几乎相似,检出率分别为7.8%和7.6%。对这个数字进行简单的推断就意味着,如果印度检测的民众数量更多,与美国的病毒检测一样多,那么将发现印度人口中的感染者比例也同样会高”。


印度疫情备受关注


自全球疫情暴发以来,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疫情一直备受关注,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如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印度每平方公里有455人,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的60人,也远高于中国每平方公里148人的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大多贫穷落后,医疗保健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很容易感染病毒和传播病毒。


在全球疫情暴发初期的几个月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报告的病例都很少,以致一些人认为南亚地区可能因为气候炎热的缘故,可能不易传播新冠病毒。但现在看来,这种猜测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南亚地区现已成为全球疫情的另一个重灾区。除印度病例超百万外,巴基斯坦的病例也已上升到全球第12位,累计达到了259,999例。


莫迪果断实行“封国”


应该说,印度总理莫迪对于新冠病毒是有较深刻认识的,对印度的防疫也是有先见之明和战略定力的。莫迪在3月24日印度病例还很少的时候,就毅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从3月25日凌晨起对全印度实行封闭隔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封闭”。当时印度上下和社会舆论对莫迪的强硬决策不无怨言和抵触,但随着全球疫情特别是印度病例的不断增加,人们感到莫迪宣布史无前例的全国封闭隔离还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印度的疫情恐怕早已全面失控。

图片说明:3月25日,在印度新德里,一名警察检查过往车辆。印度总理莫迪3月24日晚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从当天午夜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为期21天的“封城”措施,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来源:新华社发 贾韦德·达尔 摄)

但印度的全国封闭隔离也有三大问题,一是这种隔离在政策上很严,但由于印度国情复杂,在具体实施中漏洞很多,名为隔离,实际依然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和一些大城市的贫民区,往往连名义上的隔离都做不到;二是突然间的封闭隔离导致印度全国陷入交通、食品、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各种混乱,全国怨声载道,莫迪政府承受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三是全国封闭隔离导致印度经济陷入全面瘫痪,很多经济部门、领域和行业突然停摆,而近年来印度经济本已经在下滑,封闭隔离促使印度经济、外贸出口和旅游等服务业的收入断崖式下滑。莫迪首次宣布全国封锁两周,但因疫情不见好转,又顺延了两次,直到5月17日之后才逐步放松全面封锁,实行以要求民众居家隔离为主的防疫的“4.0版”措施。


防疫放松两月 确诊病例超过百万


最近两个月来,印度的社会紧张和抱怨情绪得到了缓解,经济社会活动逐步重启。但世上很难有两全其美的事,印度疫情在这两个月来不断恶化,病例逐日大幅增加,总数从最初的数百例、数千例猛增到了100多万例。如今要把疫情遏制住,把病例降下来,几乎已经不可能。能稳住疫情曲线不上升就是大幸了。


虽然有官方背景的《印度斯坦时报》等印度媒体对印度当前的疫情及其造成的影响轻描淡写,甚至自我评价和感觉良好,但目前印度的疫情究竟如何,今后的疫情将会如何演变,国际上多家驻印度的媒体都在发出各自的报道和评论,这些报道中的印度疫情及其影响,要比印度官媒的报道严重得多。


目前看,印度政府对于抗疫还是比较清醒的,虽然采取了逐步放松措施,但仍维持了不少硬性抗疫规定,只是政府始终感到很为难。莫迪政府的官员坦承,“没有哪个国家希望彻底取消封锁,但所有国家都希望逐步恢复经济活动”,印度也一样,只能在两难之间不断选择最合适的抗疫路径和举措。


印度面对疫情蔓延,印度社会民意依然分化。美国松松垮垮的防疫导致疫情不断恶化,全面失控,给了印度很多教训。印度媒体对美国的抗疫总结了十大教训,包括将大流行病视为一个州和地方的问题,联邦没有对这一流行病进行标准化的干预,任由各个州的州长和地方官员负责处理此事,结果因为方法和举措不同,疫情有很大差异,也造成了交叉感染和第二波复发;有人故意推动经济社会过早过快重新开放,忽略了新冠病毒的严重性质,导致了疫情复发;对拯救生命和拯救经济的优先级错位,重新开放几乎完全是为了刺激因这一大流行病而崩溃的经济,但由于疫情再次加剧,反而要花费更大的成本。


印度本国也在不断总结莫迪政府抗疫以来的得失。一些评论指出,随着Covid-19病例在一些新地区的持续激增,印度正在见证新一轮地方封锁,一些地方邦的政府对本地主要城市和大部分地区再次实施封锁性限制。为期68天的全国封锁让印度意识到:第一,封锁可以减缓感染的传播,但无法阻止病毒感染;第二,需要利用这一时期改善印度的卫生基础设施,积极进行病毒感染跟踪追查,并向人们灌输可持续的行为变化思想;第三,任何封锁都有巨大的经济代价,原则上,如果邦/城市想要实施封锁来控制感染没有错,这种自治权符合印度的联邦制度,但是任何与封锁有关的决定都必须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由联邦政府审视后统一作出,不该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同时,也不能允许实行和撤销封锁的恶性循环成为常态。莫迪政府正在根据印度自身和美国等世界各国的抗疫的教训与成功经验调整印度的抗疫部署。


疫情之下的印度很苦涩


7月17日,美国CNN报道称,疫情下的印度面临诸多艰难,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印度各地,由于卫生保健系统在疫情大流行升级的压力下瘫痪,不少危重病患者因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床位、人员和设备不足而被拒之门外。疫情还导致印度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该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贫富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其人口中的10%拥有该国总财富的77%,疫情导致了这种差距的继续扩大,缩小的只是病毒面前人们被感染的危险程度差异。

图片说明:3月29日,在印度新德里,人们步行返乡。(来源:新华社发 贾韦德·达尔 摄)

疫情之下,印度人除了在获得医疗服务的机会方面不平等外,对于在拥挤的城市贫民窟中生活的大约7400万印度人来说,实行政府所要求的社交疏远也是不可能的,不少人连自来水或卫生设施都很少获得,接触病毒的风险更大。尽管印度的富人可以购买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且更容易隔离,但该国关闭了边境,大部分航班取消了国际航班,他们也不得不留下来面对病毒危机,也许这也算是印度在抗疫中带来的一种新平等。


疫情大流行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专家们说,印度非常需要评估如何依赖和对待构成该国大部分劳动力的非正式劳工的就业、地位和生活保障等问题。疫情之下,印度的就业权、获得良好教育权和享受医疗保健及福利等权利,都在突然之间变成了印度社会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映照出印度的社会问题。


在印度13亿多人口中,约60%被认为是贫困人口,其中约21%的人每天仅靠两个美元维生。他们经常在农业或建筑业等各种行业中担任非技术工人或日薪工人,在主要城市当人力车夫、街头清洁工人、蔬菜贩子、送货员和家政工人。


印度人权活动家兼作家哈什·曼德说:“十分之九的(印度)人在从事非正式工作,并不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而是他们无处不在,但我们从来没有将它们视为正式的就业人类,我们将他们视为廉价且负担得起的劳动力,以使我们的生活舒适”。由于防疫封锁,许多依靠女佣、厨师、清洁工、司机和园丁组成的中上层阶级的印度人第一次不得不自己煮饭,打扫自己的房子并亲自倒垃圾。富人缺失了他们离不开的服务,而这些非正规工人连饭碗也没有了,他们在疫情下如何生活是当局不得不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8岁的阿帕娜·撒亚尔是西孟加拉邦的一名家庭工人。她通过在新德里的几所房屋中打扫卫生和做饭来养活自己的家庭,但在为期3个月的封锁期间被迫离职了。由于收入枯竭,阿帕娜说她不得不借了钱来支付3个月的月租金73美元和电费22美元。她说,“有消息说即使封锁期间我们不能上班,我们的雇主也应该付给我们工资,但是我的雇主没有付给我工资,可我不能与他们抗争”。类似阿帕娜这样的印度人和家庭还有多少,无人知晓。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来源:东方网·东方智库

作者:周远

编辑:顾航


精彩推荐




END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微信公众号

东方智库

Orientalthinktank

东方智库,由上海新型主流媒体集团——东方网于2018年创立,是定位于国际议题的媒体型智库。东方智库围绕国际热点时事,阐释来龙去脉,评析事件本质,打造“信得过、读得懂、用得上”的海派国际热点时评。东方智库专委会由原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领衔,包括来自中联部、中央外办、中央党校、外交部、新华社、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意见领袖。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