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制菜爆火背后:资本绞杀中国厨师

问之 金角财经 2021-12-27
作者 | 问之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

现在的年轻人,10分钟就能做出一桌菜。

这并非开玩笑,在预制菜的一片红火下,烹饪方式彻底被颠覆了。

对一些初入厨房的新手来说,“把超市里配好的速冻菜肴,拿到微波炉里转一转”,就算“自己做饭”。

不经意间,4亿内卷的年轻人,将预制菜吃出了3000亿规模。

这背后,隐含了资本、平台对餐饮的一大颠覆,也是厨师日渐消亡的过程。

那么,在不少人看来既“难吃”又“没有锅气”的预制菜,究竟能火多久?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连吃饭都开始走向标准化?


傻瓜式做饭,万亿级赛道?


隐在快餐行业背后,前有料理包,后有预制菜。

相比添加防腐剂、保质期动辄半年、成本不过三五块的料理包,预制菜显然是更新鲜健康的选择。


通常来说,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完成的菜品,多以冷冻、真空方式包装保存,只需通过简单烹调或直接开封即可食用,单价多在10-30元,成本并不低。

按照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预制菜又被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和即配食品


最初,它多出现在一些餐厅后厨,由中央厨房统一提前备好,如此一来,既能加强各门店品控,又能提高备菜效率,简单加热或下锅翻炒便可上桌。

为什么一些餐厅能做到半小时上齐一桌菜,背后多少就离不开预制菜的功劳。

眼下,预制菜不再是饭店做菜流水线中的小众产品。疫情过后,它开始流向各大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之中,在节奏快、房租贵、加班多的大背景下,彻底“狙击”个人消费者。

在北京某大厂工作的刘佳,就很钟情预制菜:“北京这个美食荒漠,外卖点来点去经常不知道吃啥,本来懒得做饭,看到这种配好的菜,买回来炒炒发现还挺香。”

在刘佳看来,下厨最费时费力的就是准备工作。肉类解冻再腌制,蔬菜泡洗除掉农药再细细切好,一个人吃还得注意量,繁琐的准备步骤一度成为她下厨的痛点。

事实上,像刘佳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这些90后年轻消费者,撑起了预制菜的半边天。据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95后消费者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达到65后的两倍。

因此可以说,预制菜并不能节省开支成本,却能以最高的效率,满足人们的做饭需求。

在“懒宅经济”、“单身经济”、“消费升级”等一系列概念鼓吹下,市场普遍预期,预制菜在2C端有加速增长的需求,是潜在的万亿级赛道。

图源零一创投

市场能否逼近万亿级,目前还不好说。

乐观来看,预制菜赛道,已成为当下的热门风口之一。过去四年,整个行业在悄然壮大。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7.19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光是2020年全年,新注册的企业就达到了1.25万家。

不经意间,整体市场规模已经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2600亿元,预计2021年超过3000亿元。

一片火热态势下,味知香成了预制菜第一股,曾经“哭穷”且涨价的西贝在准备上市前,开发了“贾国龙功夫菜”,目前已经开了200多家门店。

除此之外,叮咚买菜、美团买菜、朴朴超市等社区买菜平台也在加速布局,推出了“快手菜”等品类,表示要投入“无上限”……

可以说,预制菜已经形成了可观的规模,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只不过,在剑指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之前,还有重重挑战摆在眼前。


售价高、运输贵、不好吃,

预制菜如何制霸饭桌?



预制菜真的能称霸饭桌吗?

要知道,餐饮食品转化成零售商品并不容易。

整个过程中,预制菜厂商不仅要想清楚如何解决工厂标准化和保鲜问题,还得考虑不同地区消费人群的饮食习惯。

为什么江浙沪是预制菜大本营?因为餐饮口味容易标准化。但放到其它地方,中国八大菜系,各有千秋,众口难调,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连湘菜的辣,和重庆、江西、贵州的辣都是不同类型的辣,要推出有口皆碑的超级单品,地方饮食偏好、制作工艺都要考虑进去,一顿操作猛如虎,市场是否买账并不好说。

因此直到现在,大部分人对购买预制菜的预期都是:不好吃,但也不算难吃。省事、便捷是大部分人青睐预制菜的主要原因。

《食神》剧照

与此同时,预制菜还一直被吐槽定价过高。

经金角财经走访了解,一份切好配好的荤菜,价格在二三十左右;一份素菜,价格也不低于15元,核算下来,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恐怕只有总价的四分之一。乍一看,利润空间多达数倍。

在广州某投行工作的成新就觉得:“花20多块买预制菜回家做,这钱还不如用来点正规外卖,价格差不多,既不用洗碗也不用刷锅。”

从根本上来看,预制菜的出发点在于降低做菜门槛、解决便捷性问题。这背后,必然需要大量的成本去堆砌,比如人工切菜成本、封装储存成本、品牌营销成本等等。

图源国盛证券

更昂贵的,恐怕要属运输成本。

大部分预制菜企业都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除了蜀海等少部分企业有专业配送业务),整个行业尚属于产业链条的前端,集约化低,销售渠道和全产业链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为了保质保鲜,预制菜通常还会使用成本更高的冷链运输,由此也提高了物流预算。

各种因素叠加下,预制菜不仅难以降低成本,反而容易受多因素影响随时升高。

如此一来,预制菜从价格层面就劝退了很大一波人。

尤其是,方兴未艾的社区团购早已击穿了不少商品的价格底线,带走了大批对于派送速度没有高要求、对价格更敏感的顾客,更多消费者仍需花时间尝试并接受这类新产品。

因此,行业人士普遍认为:预制菜行业处于蓝海竞争阶段,尚未诞生全国性品牌,整体呈现出区域化、分散化、小规模的特点

种种迹象表明,预制菜想要进一步出圈,任重道远。


为什么连居家做饭,

都能被资本盯上?


当这代年轻人被预制菜包围,一场餐桌变革运动悄然而至。

大概很少有人想到,区区居家做菜环节,都能被资本盯上,掉头转向彻头彻尾的工业化模式。

图源图虫创意

要知道,在加班文化普遍的一二线城市,愿意做饭,是件很奢侈的事。

对刘佳来说,要不是“预制菜”的加持,刘佳的厨房早就积灰了。

哪怕经常晚上九点下班,她也想回家给自己做做饭。拿着配好的菜肴,她不再担心历经一系列“炸厨房”操作做出一道黑暗料理,反倒觉得每天独享的做饭时间,是一天内难得的治愈时刻。

但依赖预制菜做了一周半个月饭之后,刘佳还是会感慨一声:“没内味儿啊!”

在她看来,餐饮是一种手艺,遵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准则,爸妈那代人,“自己备菜、自己调料”,才叫“自己做饭”。

到了现在,下锅简单翻炒、甚至放微波炉加热,就算把饭做了。“没有锅气,始终不那么新鲜,更像是方便面的变体。”刘佳吐槽道。

《饮食男女》剧照

成新也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眼里,上班已经快卷成工具人了,如果吃饭都变得工具化,这会让他觉得细思恐极:“预制菜太过标准化,吃来吃去都是人家配好的味道,省事是省事,那股烟火气也跟着没了。”

事实上,餐饮业早就被颠覆了。

在平台和资本眼里,标准化是餐饮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也是资本逐利的关键钥匙。

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早就掀起了“去厨师化”的序幕。


本土餐饮被深深震撼,以此为借鉴开启了中餐标准化的探索之路。外婆家、绿茶餐厅、老乡鸡、老娘舅......一众中式快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时过境迁,更多的餐馆,开始以“没有厨师、没有厨房”自居,节省人力薪资支出的同时,为的是让快餐业出餐更快、坪效更高。

一时间,类似“厨师消失在后厨”、“厨房与烹饪解绑”、“资本杀死厨师”等话题开始引发人们热议。

这背后,是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难吃到有锅气的现炒菜肴:连锁餐厅大多离不开中央厨房的统一预制配送,点的外卖很可能碰上提前半年就做好的随便刷个短视频还会看到上面弥漫着各类速食方便菜。

依靠流水线生产的产品维持生存,似乎成了大部分年轻人无奈又悲哀的选择。

毕竟,对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好好吃饭是件很奢侈的事,并不是每一顿饭,都有条件做成无比惊艳的珍馐美馔。

也正是由于这一痛点,资本瞄准了商机,趁虚而入,将更多味同嚼蜡的同质化速食,送到了年轻人的餐桌上。

未来,势必将有更多巨头企业杀入预制菜领域,跑马圈地。

假以时日,那套以烧钱补贴为基调的价格战模式,多半也将复制过来。

或许,当百果园、钱大妈等便利店逐渐垄断社区瓜果蔬菜市场,当叮咚买菜、每日优鲜、朴朴超市等一众社区团购取代了市场小贩,就注定了会有这么一天。

毕竟,平台方、资本方是不会放过“一株白菜”的,它们最看重的永远是效率。

但是,效率真的就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指标吗?

城市不只有整洁的街道,千篇一律的店铺,便捷到家的标准化菜肴,更重要的,是维系城市命脉的人的活力,和那抹久违的烟火气。





点击关注,看更多深度分析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联系入群 | 加微信:J-helper
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在看行不行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