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众生喧哗——重读三国史
按:每个时代的“法老们”都不喜欢众声(生)喧哗,但有的时代无法屏蔽
两年前,我曾设计系列课《中古中国的记忆碎片》,讲述从西汉末到北宋初的“千年”历程。此后一直计划下一系列课,以“百年”为讲述对象,每十年为一单元。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晋之间的100年,因为中国读者对《三国演义》非常熟识,对“三国史”又过于陌生,这种“错位”感在认识历史时也许会制造出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
公元2世纪末,持续四百年的汉帝国轰然坍塌,在震耳欲聋的喧嚣中,帝国大厦的“残砖断瓦”被“乱世群雄”转运、修补、加工、改造,构筑起曹魏、蜀汉、孙吴相斥相依的政治体系;再经历60年的激荡与磨合、开拓与妥协,在3世纪末,由司马氏家族重建“大一统”模式的华夏帝国。我们的课程关注的,就是这前后近百年间剧烈而复杂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政治、社会与文化模式不断嬗变;另一方面,汉帝国的烙印又如影随形。汉帝国的解体带来无边无际的人世苦难,但也解除了举国体制施加的魔咒。曾经被屏蔽的多元化记忆发出声响,地域性与个人化“书写”得以保留,历史叙述的百鸟齐鸣化作音调不同的“众生喧哗”。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说:“我们所读的历史,尽管基于事实,但是严格地说,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历史是什么?》)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时代”,大抵如此。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释,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绘画、戏曲、评书等雅俗艺术,各式有关三国人物的民间信仰,还有不断发掘的考古材料,共同构造了多视角的历史文本。这些文本并非都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却保留了“众声喧哗”的“三国记忆”。
走入三国史的世界,犹如走入历史叙事的米诺斯迷宫,我们将推开一扇扇似曾相识的大门,进入每一个盛放历史记忆的房间,卸下自我背负的“判断”,寻找指引方向的 “线团”;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去倾听“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然后轻轻叩问,“我身在历史何处?“
2020.7.1
“众生喧哗 · 众声喧哗——重读三国史”
免费直播公开课
直播现场
直播回放地址
码上看回放👆
本周三(7月8日),《众生喧哗 · 众声喧哗——重读三国史》系列直播课的第一讲 181—190年:暴雨将至 即将开课,添加课程助理“小悦”为好友,咨询报名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课程详情
更多直播系列课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
更多音频系列课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
更多线下徒步研学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详情 ☝
声明:文中图片属于学员及探知游学,禁止转载、盗用,特此声明!
如有任何疑问,请扫描小悦的二维码,了解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