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邱惠 徐现祥|全球视野下的稳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增长目标和政府支出

陈邱惠 徐现祥 经济学季刊 2022-04-25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2期,作者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陈邱惠、 徐现祥。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快速提高生活水平,许多经济体开始定期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并围绕增长目标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然而,从事后来看,大多数经济增长目标都未能实现。根据作者收集整理的全球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库,在114个公布增长目标的经济体中,超过90%的经济体都曾出现未达到目标的现象。从公布的增长目标来看,也有将近3/4的增长目标未能实现。这说明未能实现增长目标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全球性现象。
那么,当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即将落空时,政府是无动于衷,还是积极采取行动完成目标呢?从实际来看,当增长目标无法完成时,政府往往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印度媒体报道,随着印度的GDP增速在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至5%,如果政府不出台新的经济政策,印度将无法实现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目标;随后,印度总理莫迪提出,政府将投资100万亿卢比用于未来五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动经济增长。又例如,泰国媒体报道,在2019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泰国政府计划出台1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来实现3%的经济增长目标。
如果将上述媒体报道的政府行为抽象化,我们可以发现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当经济体能够自发达成目标时,政府信守了承诺,自然无须稳增长,也不会费力出台政策刺激经济。相反地,当经济体无法自发达成目标时,政府将面临公众舆论压力。为了不失信于民,政府将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本文从政府支出切入,考察全球视野下的政府稳增长行为。为此,本文首先需要识别政府稳增长的情形。本文提出采用美国经济周期作为外生冲击来识别稳增长情形的做法。其背后的逻辑在于,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波动会对其他经济体造成很大影响。当美国经济衰退时,经济体的外部环境更可能不利于产出增长和目标达成;而当美国经济扩张时,经济体的外部环境更可能有利于产出增长和目标达成。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全球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库,实证考察政府稳增长的力度。本文实证发现,当经济体无法自发实现增长目标时,政府事先设定的增长目标每增加1个百分点,随后目标期内的政府支出平均要增加1.1个百分点。并且本文还发现,无论是比较民主经济体和非民主经济体,或比较普通法系经济体和大陆法系经济体,政府稳增长的支出力度都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媒体报道的政府稳增长行为不仅是全球性的现象,而且政府采取的政策力度也是相似的。
本文进一步考察政府稳增长的特征,主要发现有三点。一是,在稳增长的资金投向上,政府主要投向经济事务,而不是公共服务、医疗保健或教育等领域。二是,在政府资金的来源上,政府主要是依靠税收、行政收费收入和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等经常性收入,而不是依靠发债来筹集资金。三是,政府稳增长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本文发现,当经济体能够自发达成目标时,政府无须稳增长,政府支出与增长目标也不再相关。
总而言之,本文的工作表明,在设定经济增长目标之后,政府普遍会采取行动努力完成。当然,除了这种做法外,政府也有其他选择。例如,在法国提出的增长目标落空后,法国政府选择不再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并取消设定经济增长目标。
作者简介

陈邱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和发展。

徐现祥,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制度与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在地方官员发展行为、政务服务市场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广泛影响。

封面图片来自:https://yourstory.com/2019/08/india-gdp-policies-independence-day?utm_pageloadtype=scroll。

文中图片来自: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usiness/india-business/pm-narendra-modi-says-will-invest-rs-100-lakh-crore-in-infrastructure-5-trillion-economy-target-achievable/articleshow/70685941.cms。

《经济学》(季刊)编辑部

电话:010 62758908

Email:ceq@nsd.pku.edu.cn

网址:https://ceq.ccer.pku.edu.cn


用国际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本土经济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