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延庆等|信息干预对高考志愿专业选择的影响

丁延庆等 经济学季刊 2023-03-12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1卷第6期,作者丁延庆、杜立珍、李伟、伍银多、杨晋、叶晓阳简介见后文。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我国每年六月举行的高考是世界范围内最庞大而知名的教育选拔考试。高考结束之后,考生和家长都面临着那个关乎学生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教育选择问题——高考志愿填报。在过去很多年的志愿辅导或者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学生说高考报志愿没有想好读什么专业,父母或者老师觉得:

**专业好

**专业不好

**专业太辛苦

**专业好出国

**专业就业面窄

**专业不赚大钱

**专业好考公务员

**专业毕业好找工作

是女生就应该学**专业

是男生就应该学**专业

当老师/医生好,工作稳定压力小

爸爸或妈妈学**专业,所以你也要学

网上排行榜都说**专业是本年度最热门的


于是就遵从父母的期望或者老师的建议,最后选择了某个专业。
还有大量的学生说,其实我更想学**专业/我高中时喜欢**本来想自己选**专业/后悔完全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当时应该多考虑一下。等他们说这个话的时候,已经是报完高考志愿很多年以后了。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对于个人未来收入及社会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的成本和预期未来收益反过来也会影响个体的教育选择过程和结果。我们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并始终在思考和研究如何以较为经济和效率的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如何帮助弱势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更适合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聚焦高考志愿填报,借助信息干预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考行政管理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考生家庭背景与其高考专业选择和专业录取结果之间的关系,验证了以各专业大类本科毕业生起薪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干预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预期未来收益信息之于个人教育决策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教育政策制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6年,经过数年的筹备之后,我们从北京前往宁夏,在贺兰山下、黄河水边启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轻推理论(nudge theory)认为,通过适度运用非强制性或命令性的诱因或推力就能在不限制个人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帮助人做出更好的决定。基于轻推理论的信息干预手段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推行的改进学生教育选择的有效政策手段,我们的研究也成为检验信息干预在中国语境下成效几何的有益尝试。
首先,我们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15年主持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计算出了各学科大类对应的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作为我们信息干预的重要内容。
其次,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宁夏17所公办高中超过8000余名高三学生组成“实验组”,并在2016年高考来临之前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先询问了学生关于人口统计学、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大学、专业的初始选择意向等相关问题;之后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向他们展示了信息干预内容之一——本科毕业生初始薪酬数据,并随即询问学生在接受了信息干预之后,其初始的专业选择意向是否发生了改变。
最后,我们将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与高考结束以后由宁夏考试院汇总的全区2016年高考行政管理数据进行了合并,从而得以通过量化研究来探讨信息干预的成效问题。
在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下,考生的高考分数和志愿填报决定了录取结果。我们的研究首先分析了2015年宁夏考生的专业志愿选择行为和实际录取结果与户籍、民族之间的联系,在没有信息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表明农村考生、少数民族考生等相对“弱势”群体更有可能填报并被录取到经济回报水平相对较低的专业大类,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聚焦实验组学生群体,分析发现,通过问卷的信息干预了解到本科专业对应的薪酬数据之后,有大约22%的学生当即表示其专业选择意向发生了转变,且农村户籍、来自较低收入家庭或来自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具有显著更高的概率在信息干预后调整其初始的专业选择意愿。
为进一步探明信息干预的成效,我们将2016年没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宁夏考生作为对照组,实证检验了信息干预对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以及最终专业录取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考生在接受到信息干预后,具有显著更高的概率选择那些经济回报水平相对更高的专业;而且接受信息干预的考生相较于与他们情况相似但没有接受信息干预的考生来说,其最终被录取的专业所对应的本科毕业起薪水平也显著更高一些。最后,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涉及院校与专业之间的权衡取舍问题,我们进一步检验并证明,信息干预带来的专业录取变化并没有以牺牲院校的“质量”为代价。
我们的研究表明,以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作为信息干预,在保持学生最终被录取院校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使得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更可能填报并被录取到平均起薪相对更高的专业大类。这一结论对于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方面,信息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经济背景相对弱势的考生与优势考生之间的信息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在日后宏大而漫长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努力中,信息干预不失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对信息干预的时间点、次数、内容以及方式方法进行科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此外,聚焦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之外,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配套措施,并给予其更多的关怀。
作者简介

丁延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人力资本投资与扶贫开发,人工智能在教育决策中的应用。担任多项外资在华教育援助项目经济学家、评估专家;2015年起在西部地区发起规模化教育信息干预项目。

杜立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

李伟,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夏大学原副校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博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自治区“313”人才工程(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先后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最高人才荣誉称号“塞上英才”和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

伍银多,现任职于福建省古田县委。北京大学博士。

杨晋,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讲师。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

叶晓阳,普林斯顿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布朗大学博士后,密歇根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使用行为经济学和数据科学改进个体教育决策和教育政策制定。

《经济学》(季刊)编辑部

电话:010 62758908

Email:ceq@nsd.pku.edu.cn

网址:https://ceq.ccer.pku.edu.cn


用国际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本土经济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