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秋博等|信息化能促进农户增收、缩小收入差距吗?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22卷第1期,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秋博、朱晨、白军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彭超。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经历了40年的快速增长,但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农民增收传统动能乏力,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和城镇经济对农业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使得农户非农就业压力增大,且受农业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受到压制;二是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20%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是最低的20%居民的9.29倍,这不仅加大了乡村治理难度,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进而可能成为乡村振兴以及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阻碍。
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党和政府在21世纪以来付出了大量努力,特别是在关乎农村与外界联通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上投资巨大。21世纪初期以来,“村村通”“宽带下乡”“信息进村入户”等信息化工程陆续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截至2019年,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接近70%的行政村已经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实现了全球较为领先的农村信息网络覆盖。
那么,这些巨大的信息化投资是否或者多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农户的收入水平呢?信息化是否会缩小或扩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采用大范围和时间维度更合适的大样本农户数据,利用多种实证方法深入探究农村信息化对农户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数据方面,本文采用2004—2014年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并对部分固定观察点村庄手机信号、互联网及2G、3G移动网络等信息通信工程的最早接通年份进行补充调查。这不仅可以综合多元化的信息工具来衡量农村信息化水平,也为使用倍差法分离单项信息工程的影响提供了可能,同时有助于识别信息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的动态影响。
研究方法方面,本文着重解决了信息化与农户收入因果关系的识别问题,不仅利用了历史工具变量(村庄是否有国家“八纵八横”光缆干线通过)进行识别,同时也结合了村级层面信息工程接入情况,运用匹配倍差法减弱内生性问题,并在稳健性检验中进一步排除了村级信息化接入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信息化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人均农业纯收入具有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信息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使得农户的农业劳动和资本投入显著减少,农业生产经营在整个家庭经营中的比重降低;
第二,信息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呈现动态变化,即随着信息技术的变迁,信息化对农户农业收入的负向影响逐渐减弱至消失,且信息化的总增收作用具有较大持续性和正向累积效应;
第三,虽然信息化促进了农户增收,但同时也由于农户之间的信息利用能力差异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仍然如此,说明我国信息化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在样本期间还处在可能的“倒U”形曲线左侧。
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有效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中信息化变量存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大样本数据,为信息化对农户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更为严谨的经验证据;第二,对农户收入结构进行分解,分别探究信息化对农户农业收入和非农工资性收入的不同作用和动态影响,从而系统分析信息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化的增收效果;第三,从全国和区域差异视角研究了信息化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政策参考意义:
第一,继续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增收效应;
第二,加大农村地区教育和培训投入,切实提高农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注重信息化带来收入增长效应的同时兼顾收入分配均衡,逐渐解决农户因有条件但没有能力所导致的“数字鸿沟”和收入差距;
第三,不必过多担心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对农业收入的抑制作用在逐渐消失,未来应在继续完善信息化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作者简介

朱秋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农村信息化、数字化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经济影响。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权威期刊。曾获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优秀研究生论文”“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前沿论坛优秀论文”等多项会议论文奖项。

朱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食物消费、人力资本、遗传经济学。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经济评论》、《劳动经济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以及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Food Policy,Frontiers in Genetics等学术期刊与主流媒体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和报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家论坛2019年“年度学者”称号。

彭超,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科研管理处)主任(处长)。获得农业农村部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国家粮食局软科学优秀成果等省部级奖励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评价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国家级研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7项。在中外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9篇,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7次,起草国家级重要规划5项,国务院文件2件,政府白皮书1件。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7次,在《经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专论24篇。

白军飞,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消费与健康经济、食品安全与政策、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目前担任SSCI检索学术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view (CAER)副主编。

《经济学》(季刊)编辑部

电话:010 62758908

Email:ceq@nsd.pku.edu.cn

网址:https://ceq.ccer.pku.edu.cn


用国际规范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本土经济现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