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缅甸中国远征军墓地全被夷为平地?

江淳独步 2022-03-17



江淳按: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远征军墓地

  卡夫卡说:“坟墓是温暖的睡袋,而生活却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战场上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比“寒冷的冬夜”更让人痛苦,而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军人,也需要找到像“温暖的睡袋”般的坟墓。(来源:东方网 2014年1月)

  戈叔亚介绍,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牺牲了6万人,遗体多被草草处理或遗弃;第二次滇缅作战牺牲了4万人,其墓地主要集中在史迪威公路沿线。公路零起点至五六十公里处的印度段有七八处墓地,印度东部加尔克汉德邦蓝伽也有一处,缅甸境内当年有不下15处墓地,分布于密支那、八莫、西保、南坎等地。可是上世纪5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以及60年代由于收归国有运动,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和纪念碑全被夷为平地了。

中国远征军八莫坟场

  孙春龙和云南福德公司董事长高飞等人先后到仰光、西保、曼德勒、八莫、密支那等地考察远征军墓地。他们发现,仅存的只在八莫有一块残碑,上面刻有“三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孙春龙说,当地老百姓盖房子时,经常会挖到远征军的遗骸,看到头骨、子弹都扔了。在缅甸果敢的一块鸦片地里,戈叔亚发现过一块幸存的远征军纪念碑,大理石底座上刻有阵亡将士姓名。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每年清明会派人去同古为远征军扫墓,在同古立有的远征军纪念碑,也一度仅存基座,1997年由华侨重修,是缅甸第一座重建的远征军纪念碑。

  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按原样修复的。这座1945年落成的国内现存唯一一座远征军墓地,埋葬的是1944年反攻时收复腾冲的20集团军将士的遗骨。68年前的腾冲收复战极为惨烈,历经42天的“焦土之战”,直到城内日军被全部歼灭。光复时这座历史名城变成了一片瓦砾,直到1958年腾冲抗战遗址上还寸草不生。

  “国殇”是最隆重、最高级别的祭奠,可就是这样一座寄托着全体国民的敬意和哀思的墓园,却也在此后的历史中破毁不堪。据滇西抗战史学者李正介绍,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殇墓园一度被封,先后成为部队的卫生所、林管所、学校。

     “文革”时期,国殇墓园彻底被毁,忠烈祠两侧墙体内刻有9618名阵亡将士所在部队番号和题名的碑石等被拿去垫厕所、当小便池、铺路;小团坡上的墓碑全部被砸,阵亡将士的骨灰随墓碑被翻出;蒋介石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石刻也不复存在。现在国殇墓园里唯一的真迹,是祠堂正门上悬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而这块匾额能够得以保存,是因当时守墓的老人将其拿回家当作床板用。如今每一块墓碑下面埋葬的也都不是碑文上所写的人,因为这些墓碑全都是后来重新刻制的。

  松山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也在松山为自己的阵亡将士修建过公墓。戈叔亚告诉早报记者,松山主峰下曾有过一块国军103师的墓碑,墓碑上刻着所有阵亡者的姓名,但上世纪60年代,这个公墓被彻底摧毁,刻有英烈姓名的墓碑,先是被人砸成两截,然后被抬到小学里做石阶,被人无数次地踩过之后,上面的名字日渐模糊,直到再也看不清楚。

江淳按:缅甸的八莫市,这是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凭一己之力所收复的城市,为此新一军也牺牲了许多的将士。但是他们完成不懂得感恩,反而将这些远征军将士的坟墓移成平地,并且在上面盖起市政府。如今的缅甸境内,唯一与中国远军英烈有关的,也只有八莫的一块残碑,上面刻有“三十八师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英烈墓上建成的缅甸八莫市政府

风光依旧的美国军人墓

不过与中国远征军将士墓地遭遇不同的是,英、美等盟国的军人墓地却得到很好的保护,就连曾经侵略过缅甸的日军墓地也有专人看护。

侵缅日本军人墓

缅甸倭冢

(江淳编辑配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