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教育家 | 第一期:化错和育人—华应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 Author 行动办公室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

新时代教育正在经历范式变革,全社会亟须更新对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也亟须有思想有时间的教育家引领社会大众开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教授发起“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以期推动教育变革进程。


随着“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年度候选人名单隆重发布,行动发起人席酉民教授将与6位年度候选人展开“现场考察对话”。候选人们将从“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社会影响”五个角度阐述自身教育理念与实践,并就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人才等教育话题与席酉民教授进行深入探讨。


2022年8月9日 “现场考察对话”第1期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圆满举行。此文将带您回顾第一期现场精彩观点,领略教育家间的理念与观点火花。


也诚邀您参与即将于8月31日举行的 “现场考察对话”第2期,并持续关注这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大讨论。详情请见文末。

8月9日下午15:00,“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年度候选人首期现场考察对话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作为首期候选人嘉宾做客西浦,与席酉民教授展开了深入精彩的对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中国教育在线、西交利物浦大学视频号、CCtalk西浦未来教育学院等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吸引了全网近50万人次的实时观看,收获了线上参与者们对话题的热烈回应和积极互动。


扫码回看活动全程


西浦学习超市“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专区目前已正式上线!


六位年度候选人汇聚于此,全方位展示新时代教育家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社会影响。活动关注者还可以与候选人们直接展开互动与探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至浏览器进入活动专区,持续参与后续精彩活动,零距离触达新时代教育火种!


网址链接:https://premium.learningmall.cn/page/futureEducator

本场活动主要分为“开场介绍”“候选人报告会”“现场考察对话”三个环节。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作为活动主持人,为参与者们作了简洁但精彩的开场。


张晓军院长首先为参与者们抛出了三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你对教育的话题感兴趣吗?提起教育你会想到什么?你想讨论什么话题?



“ 对于教育,我想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是当事人。学生关心自己感兴趣、或是别人设定的学习任务和分数,家长关心孩子的前途,老师关心教学,学校管理者关心办学成绩,业界关心毕业生的质量…大家看似关心不一样的问题,但归根结底都在关心一件事:我们的儿童和年轻人是不是在健康成长”。


张晓军院长对设问的回答引起了参与者们的思考,他随后从“成长”这个关键词出发,解读了“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的愿景和核心目标: 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互动和对话,对当下和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见解和思路;促进中国面向未来教育的探索和变革,发现、培养和提升教育领导力,促进全社会对于新时代教育的认知。他号召关心和参与教育的社会各界、各行各业的人士一起投身这场大讨论,共同探讨“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这个面向未来的重要话题。


开场介绍之后,本期候选人华应龙校长开始了他的陈述报告。


 

华应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化错教育创始人。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


从教近40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明远教育奖”。出版《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华应龙和化错教学》等8本专著。参与辅导9位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华应龙名师工作室” 闻名遐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20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


华应龙校长虽是管理者,但更是一位将三十多年精力都奉献给教学的数学老师。他的分享正是围绕他长年教学工作中所总结出的特色教育理念:化错


“我们老师站在讲台上,不是用书、用题目来教课,而是用我们全部的才智、用我们自己来教课的。老师就是他所教学科的形象大使”,华应龙校长用自己的专著《我就是数学》为引,生动分享着自己对教师这个身份的神圣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并掷地有声地说:“各位,在孩子的眼睛里面,我,就是数学。


华应龙校长向参与者们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化错”。他用甲骨文来“庖丁解牛”:“化”是两个人,左边右边都是个人,右边是倒着的人,所以化的本意是颠倒;错呢?是差错,“差一点错了”,孩子往往再走一步、拐个弯儿就对了。


他认为化错不是纠错,更不是纠着错不放,而是把差错中倒过来,去发现差错的正确:“万物负阴而抱阳,所有的事情都是矛盾两极的对立统一,所以错中是有对的,对中也有错”。他同时指出要区分“有价值的错”和“没有价值的错”,化错正是把错误中的“对”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华应龙校长的阐释引发了现场参与者们的共鸣和认同,线上平台的留言区也密集涌现了对他的观点思路的肯定和赞赏。他继续介绍了化错教育的“三部曲”:第一步,错是错,温暖地容;第二步,错不是错,智慧地融;第三步,错还是错,自豪地荣;感言概括出三部曲时自己不禁畅快而笑,因为它“就像禅宗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待差错,也应是这样的”,华应龙校长说。


他还分享了自己“课不润人誓不休”“ “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的教育故事,解读了自己《阅兵之美》《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写在数学课堂上》文章中的育人理念。他认为“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把孩子的思维打开了那就对了”,更指出“教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人的,而不是只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半小时的陈述报告中,现场参与者们在华应龙校长精彩的分享里沉思、微笑、鼓掌,并深刻记住了“化错”的意涵。正如他所说,没有谁在学习的时候会主观想出错,但如果不愿意的事情发生了,就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坚持“化错”在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外,也要给学生带来对坚韧、自强、探索等积极品质的培养。


【对话】精彩片段回顾



在华应龙校长的陈述报告后,活动走进了“对话”部分。席酉民教授与华应龙校长同席而坐,面对面针对“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等教育的焦点、“痛点”问题展开了精彩的交流。


上下滑动查看精彩片段回顾>>

化错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等哪些方面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华应龙:首先是意志品质的锻炼。化错给予学生的主要影响是“当碰到不如意事情的时候怎么办”。没有谁在学习的时候会主观想出错。所谓“成绩可以不好,但不可以不努力”,当遇到不如意事情时,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次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化错教育是一种善解人意的教育。就像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典故,在孩子错了之后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他,用师心去融化那些困难和挫折。这样孩子们愿意跟我们学,学习兴趣高,学的自然会很好。


最后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要让孩子学会从错误中学,给他勇气和方法;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也让孩子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如意中学习。

席酉民教授如何看待“化错”教学?

席酉民教授:关于华老师的“化错”,我们要思考什么是错。如果真的要研究错,那人类社会可能没有什么是真正意义上对的,因为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真理”。其实我们还要“学错”,不能因为觉得它是错就停止探索,因为眼前的“错”或许也是“相对真理”,在一段时间后就被颠覆了结论。


“化错”的核心和初心不是为了纠正学生们的错,而是帮学生成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知道哪一种教育是所谓最好的教育,而都是在逐步的建立认知。那我们该怎么去教、去学?就是要以人的成长作为最根本的目标,通过“相对真理”去避错、纠错和化错,最终实现人的成长

家长和老师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席酉民教授: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很多人的创造力是用已有的东西去比喻新的东西。我们其实应该鼓励孩子突破已有的模式,去想象世界上没有的东西。


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束缚,也夹杂着来自社会的纠结和无奈。比如说孩子们现在读幼儿园或小学,要十几年后才进入社会,而那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教育本来就是面向未来,我们用过时的东西教育进入未来的人是不够的。能适应未来的人,需要能够根据未来的情景自己创造知识、具有想象力。

华应龙:谈到束缚培养创造力,我想到教度量的一个故事。一般我们是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孩子们说可以用直尺比出来。我鼓励他们展示一下,他们也做得很好。在量角这块,我们学过的人有了束缚,孩子们没学,反而很有创造性。


过程中我又发现,每个部分都教了,但是整体没教,这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导致孩子们理解不了知识的全貌。所以老师不能守着原来的框框, 而是要顺着孩子的思路。像有句话说的:“儿童是成人之父”,其实孩子是教老师该如何去教的。


还是用量角举例,有次一个孩子上黑板量错了,但我号召其他孩子们给了他五次掌声:


第一次掌声是安慰:你还没学到这里,不会量角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很棒;


第二次掌声是肯定:你在量的时候想到了要对着零刻度线,这很对;


第三次掌声是赞赏:你的“量角是拿角对着角”这个思路非常了不得;


第四次掌声是鼓励,我从这个差错理开始给孩子们讲解,大家都学会了方法,得到了进步,并且收获了更多角度的思考;


最后第五次掌声,我说这本来是很难学的内容,但是我们学的这么好,是谁的贡献?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通过这五次掌声,给孩子一个温暖人心的解读。化错正是要这样“春风化雨”的。

如果从未来往今天回看教育,我们应该关注哪方面的成长?

席酉民教授: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毫无疑问有一些东西对老师非常重要。


首先是爱心。华校长课堂上的五次掌声充满了爱心,很多老师也有爱心,但却是不惜一切代价、永远牺牲孩子的兴趣,把爱心仅仅用在让孩子的升学上。如果老师把爱心真的放到学生成长上,就该是华校长的这种做法:不管我教什么,都会想把真实世界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去丰富我的教育。这才是在用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去爱这样事物,并从中收获启示和成长。同时,老师的这种爱心会传递给孩子,而一个有爱心的人走进未来肯定不会差。


其次是对事业的探索精神和责任。华老师热爱自己的化错教学,并把哲学故事、科学文化、神话传说、电影片段以及生活中阅兵仪式等等“everything”都拿来融合并丰富数学教育。这种探索精神、担当和责任非常值得敬重。


再如,承诺、真诚、价值观、是非观很重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情也很重要,学会改变行为方式、尽可能正确地去做事情,比如规律生活,高效学习;阳光的心态也非常重要,这样“即使是阴天也会觉得云朵漂亮”……这些都是重要的,不论孩子是学什么、做什么。


我们可以用一个工具把以上所有关乎孩子成长的东西整合起来。华老师用的是“化错”,西交利物浦大学是提倡研究导向型教育,即根据知识体系是什么、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入手,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讲这个课对解决问题的贡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这都是真正以孩子成长为目标的教育。

华校长总结的“化错”教育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等如何传递、帮助其他老师?

华应龙:我工作室的室训是“天圆地方”。“天圆”指的是头要圆融;“地方”就是要坐得住、肯下功夫


我发现教育上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就是“教书的人不读书还敢去教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其实就是和高人对话。因此我坚持带老师们读书、写作,经常给老师们推荐书、赠送书、奖励书等,也积极带动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在多次的互动和点滴的交流中,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事业的真诚是可以感染到其他老师的

席酉民教授:我觉得化错跟学科没关系,实际上跟“人”有关系——其背后那种改变人、教育人的思路是可以共享的。我之前问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跟老师挑战过几次?”他说“哪怕知道老师错了也不敢挑战,因为老师不允许”。这样教育出的人显然将是不足的,因为“人”才是教育的根本,而他们也依然没有把人的成长和所学知识挂起钩来。

华应龙:是的,教孩子做人也是“化错”的过程。我之前在上课的过程中故意将“四分之三”写成“四份之三”,课快上完了终于有孩子指出来了。然后我就给孩子们讲陶行知的那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都应该真知,做真人,说真话


【提问互动】精彩片段回顾


现场及线上的参与者们也纷纷加入了与华应龙校长、席酉民教授的对话之中,探讨着一个个关乎成长、学习、思考的,来自全社会各个视角的,面向未来的教育问题。两位教育家一一给予了深入而精彩的回应与解读。


上下滑动查看精彩片段回顾>>

现场提问:“跳出思维框架”该怎么做?

席酉民教授:“如何看待知识”很重要。如果太关注学到的知识是什么,给自己的束缚就会越多——当你困在知识的“里面”时,面对新问题、需要想象力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束缚;只有能够站在知识的“上边”,你所学的知识才会让你站得更高。


知识有三个维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知识的高度。知识的高度是智慧、心智。它不是把知识变成已有的约束,而是站在它上面、并以此进行想象和创造,那这些知识将成为垫脚石,助力他爬得越来越高、去创造更好的东西。


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提倡的两种的研究思路很重要,一个是批判性思维,另一个是带有研究性、审辩性地看待所有的事物。

现场提问:在一个完全陌生而创新的领域时,如何去衡量对和错?对于犯了的错误,我们如何进行解读和成长?

华应龙:列宁曾经说 “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借着列宁的这句话,我想说“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你错了之后,往前再走一步就对了。有一本书叫《科学家与错误》,里面很多的故事都是讲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是怎么从错误中获得启发的,很推荐你阅读。


我在人民教育上发过一篇《像袁隆平、屠呦呦那样“化错”》。袁隆平是中国人的自豪,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祉,在杂交水稻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他刚开始实践时,理论专家认为杂交没有优势;他费了千辛万苦探索后,叶子增长了、稻谷反倒减产了。袁隆平认真地想了想,我们不是失败而是成功了:我们成功地证明杂交有优势,只是把优势发挥到叶子上去了,只要调整一下、发挥到稻谷上就对了!


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启发。

席酉民教授: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真理,也很难接近绝对真理。在判断对与错时,科学的分析思想是必须的。


比如系统观,即系统地看问题。很多对和错是观察的相对性。


再比如批判性思维。如果对一个事情想得很绝对,反倒可能不一定对。事物可能走到极端的时候就会循环---对的朝前走一步可能变成错的,错的朝前一步可能是对的。当走极端的时候应该学会换位、学会反向,这样能使得你的判断更准确。


人类的很多认知都仍在途中。“特定的人” 处在“特定的情境”用“特定的心态”在面对“特定的问题”时,同样一个现象会被做出不同的解读,而这些解读可能都是对的。


所以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持续进步、学习的过程。具体的对错判断很难,但是形成这样的心态、方法论、认知论,一定会帮助你走的更远、更深。

线上提问:能否谈谈对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看法?

席酉民教授: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主体都是人,融合的主线应该是人成长的规律。从一个人的发展来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只是人在不同阶段进行什么样的教育。例如,一个人在幼儿的时候应该给他开放的兴趣,让他尽可能多接触东西;少年阶段应该训练他自我学习的能力,对待人、对待事、伦理观等;高等教育自然而然就融合了。


同样从这个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缺憾,都过分重视知识的学习、升学、应试和内卷,而缺乏对人本质的认知,比如人走进未来社会真正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的认识,在体系和做法上也没有围绕这种认知去做。这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

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历学位证书都是副产品,只能证明说你这个阶段已经达到相应水平。真正的产品是什么?是孩子人生发展、事业发展、创新发展等演化的进程,这才是大融合。

华应龙:从大融合的角度来看,我想到了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小学应该是浪漫的阶段,中学是精确的阶段,大学是综合的阶段”。但是不管哪个阶段,我们都要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只重视知识。


前不久我在发表的文章里面表达了一个观点,我们教育上犯了什么错呢?犯了一个“买椟还珠”的错,知识其实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的是人的成长,我们都是把壳留下来了,人没了,兴趣没了,对自己的自信没了。

线上提问: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和面向未来?

华应龙教师是关键的。教师就是他所教学科的形象大使,就像习总书记说的,要让优秀的人来培育更优秀的人。现在,可能很多优秀的孩子都去学金融、学IT去了。如何从政策、待遇、路径等方面着手,促进更多优秀的孩子读师范呢?这也是我想借用“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的平台来呼吁的。

席酉民教授:面对这个复杂的、系统性的问题,我认为理念最重要。这个理念,就是“怎么看待孩子”和“怎么看待未来”。家长、学生、学校或许都有基本正确的认知,但受复杂系统的制约。包括老师的教法、学校考评,家长看法,社会用人等等因素,这个体系很难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此时家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按照学校升学考试这一条路按部就班走下去,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在未来没有竞争力的、甚至痛苦的人,这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人人都从自己做起,在这个“不理想”的路上找一些空间,找一些东西,做一点改变,甚至是放弃走另外那条按部就班的路,孩子或许会收获更好的未来。这个时候,挑战的是家长自己敢不敢于去逆俗、敢不敢脱离常规的道路去走一条新路。我相信敢于做这种挑战的人,虽然现在会冒一定的风险,但在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会有收益,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我也想嘱咐家长:不要试图让孩子成为多么伟大的人。真正伟大的领袖或精英或成功的创业者,其实都是普通人在持续学习和进化的过程中把握住了机会、运用好了资源和平台。如果家长有意识把他朝状元的路上去培养,反倒有可能扼杀他。所以希望大家改变这样的心态,去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学会学习,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兴趣追求,他就可能走出一条超常的路来,从一般的人变成不一般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在华应龙校长与席酉民教授精彩而生动的对话与阐述中,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在现场的掌声中,在线上平台参与者们情不自禁对两位教育家的感谢与祝福中,“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首期年度候选人现场考察对话圆满落下了帷幕,但同样是一场面对全社会的讨论与思潮的开始。两位教育家的教育火种已在首期活动近50万人次的参与者们之中燃起,亦将为更多人们点亮教育的路灯,映出孩子们成长,最终照亮教育的未来。



左右滑动查看线上平台参与者留言图片


正如“行动”发起人席酉民教授所说,整个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推动教育系统的改变,这也正是“寻找新时代杰出中国教育家”的使命---通过动员家长、社会、教育者,教育体系内外的所有人,每个人从我做起。


他最后动情地说:我们每朝前走一步,就是给孩子们带去更多一点“释放”。


 现场考察对话

第二期预告


候选人介绍


  //  


杨德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当代教育名家, 第十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华东师范大学德广励志奖学金捐赠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大学校长、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及教学工作。素以“绿化校长”、“贫民校长”为沪上知名。


曾获首届“上海市十大教育功臣提名奖”、“当代教育名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称号。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称号,被评为“全国十大老龄新闻人物”。两次被授予“上海市慈善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2018年荣获中国慈善最高奖: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


现场考察对话议程


日期:2022年8月31日

时间:15:00-18:00

地点:西浦中心楼CB G23W

参与方式:线上+线下

线上播出平台: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央视视频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今日头条、爱奇艺、新浪微博、壹直播、中国教育在线、西交利物浦大学视频号、CCtalk西浦未来教育学院等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一键预约、参与


或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参与:

https://www.cctalk.com/v/16613101751915


更多活动信息与参与方式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后续推送!

本活动的详细时间轴如下:


1

2021.11.11-2022.03.31

收集候选人信息

2

2022.4.30

初选

本行动办公室在每年推荐截止日期后,将对收集的所有候选人按照“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五个方面形成排序,征求捐资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意见,形成年度推荐名单。

3

2022.6.15-2022.10.15

现场考察对话

1、 候选人报告会:候选人需从“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社会影响”五个角度,

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经历;


2、 对话环节:候选人将与席酉民教授进行面对面的探讨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社会、未来教育、未来人才等教育话题。

4

2022.6.15-2022.10.31

个人主页在线对话互动

西浦学习超市上将为每位候选人建立专门的网页,展示每位候选人的详细信息;同时开通社会大众访问、留言和提问功能,候选人需定期回复社会大众的问题。


5

2022.10.16-2022.10.31

网上大众投票

在现场考察全部结束后,将设立网上大众评审环节,邀请社会大众对所有候选人进行投票,投票结果将作为最终评选年度候选人时参考。


6

2022.11.11 

教育家论道

行动办公室将邀请所有年度提名候选人将在每年11月11日齐聚苏州共同论道新时代教育思想。同时,将通过现场投票产生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获奖者名单。


更多合作

除教育家参评外,我们同样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的通过捐赠志愿工作、学术支持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对行动的关注参与。


捐赠者报名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士支持“寻找‘新时代中国教育家’行动”,一同促进未来教育的探索和变革,发现、培养和提升中国教育领导力。

志愿者报名

本行动所指的志愿者,是指在行动办公室登记建档,不计报酬,基于爱心、信念和责任,利用自己技能与知识,自愿参加并协助行动办公室开展公益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学术支持机构

为确保本行动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我们诚挚邀请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共同筹划运营相关活动。首批学术支持机构为: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战略合作伙伴

本行动长期公开召集战略合作伙伴。首批战略合作伙伴为:

✦清华大学出版社

✦海尔教育基金会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

✦苏州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


如您有上述合作意向,欢迎您与行动办公室沟通合作事宜。

行动办公室邮箱:Educator@xjtlu.edu.cn

行动办公室联系电话:

0512- 89165341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专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