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长的“焦虑”是从哪里来的?

西浦ILEAD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
2024-09-28

西浦ILEAD儿童发展与教育


基础教育新思考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CDE)致力于在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探索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基础教育新模式,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

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发布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师关于“基础教育新思考-缓解教育焦虑,回归育人初心”的精选文章,欢迎您的关注!

作者前言


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既做教育研究,也是教育实践者,在我的研究与实践中,我极力推崇面向未来的以学生的兴趣和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且给数以万计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建议,应该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学习的焦虑是社会热点话题。在我看来,当前家长对于教育的“焦虑”,并不单纯来自于中考或者高考的压力,特别是离中考和高考很远的小学低年级,真正带来焦虑的是整个社会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常识的缺乏,以及由于常识缺乏而造成的集体性错误,这些集体性错误并不直接和中考以及高考挂钩,而是在学校与家长的每日互动中形成的。

 

尽管国家在今年实施了“双减”政策,但是双减之后,学校的反应又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也缺乏教育的常识,有些时候甚至逆常识而行动,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纠正家长的集体性错误,反而在很多时候会助长这种集体性错误。

 

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直接抛给学校和老师,当我们和学校及老师沟通时,会发现老师和校长也在焦虑,很多老师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当下政策的变化,老师在和家长的互动中总是小心翼翼,怕说错了话,有些时候甚至能不说就不说,免得惹事,结果家校沟通严重不足。

 

和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会发现教育政策制定者也充满了无奈,对于当下这种集体的困境没有很好的应对之道。可以说,好像目前的教育处于一种所有人都不满意,但是没有谁有解决的办法的状态。

 

写这两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描述家长如何应对学校的每日任务,学校老师如何来完成自己的使命,以及学校管理者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权衡,来反映当前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讨论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走向素养导向,真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服务,到底要迈过哪些坎儿。本文不希望从宏大的政策和教育体系的问题出发去论述,而是从这个复杂的教育体系中的孩子、家长、老师、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从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寻求启发。

 

本微信公众号也会陆续推出来自家长、老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文章,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关注。



家长的“焦虑”是从哪里来的?


当下家长的焦虑是由一种系统的机制生产出来的。身处其中的家长绝大部分都很难逃脱这种体系带来的影响。这种焦虑不仅危害家长自身的健康,还进一步作用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也难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甚至这种经历对孩子长远的成长造成无法磨灭的影响。


很多人把家长的焦虑简单地归因为高考和择校这些宏大的对于很对低年级家长而言还很遥远的事情,而对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的学习相关的圈子中互动缺乏关注。


我认为,只有高考的压力并不能造成家长的焦虑,高考的压力加上一套系统的把这种远期压力前移到当下生活中的机制才造成了几乎所有家长的焦虑。


首先,如果问起所有家长为什么要焦虑,当然会提起高考,这毫不意外是很多焦虑的来源。当每一个希望孩子有好的发展的家长,明白在我们国家只有一部分孩子能上大学,内心的紧张感自然就会产生。因此,说家长焦虑不是由于高考的残酷竞争引起的,可能说不过去,但是,也并不是说,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之下,就一定会产生全社会的焦虑。曾经有专家分析,在20年前,我们国家高考的录取率更低,有更多的人无法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的家长,并没有今天这般焦虑。


大家可能会提出现在社会对学历的强调、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长对孩子更高的期待等因素,让大家在高考的竞争面前更加紧张,这恰好说明了今天家长的焦虑并不单纯是由高考竞争造成的,还有很多其它因素。


在今天,真正生产焦虑但我们却不自知的,首先是正规的学校体系所制造的一套把家长在高考残酷竞争中形成的内心紧张感一步步前移到孩子甚至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一步步放大为心理压力并进一步强化为内心的焦虑的机制。



从当下高考的激烈竞争开始,只有特定高中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几率通过高考上一个好大学,因此长远目标是要让孩子进入到这些高中;要让孩子上这种高中,那么初中的学习就必须要出众。


中考成绩要足够高,除此之外,很多好高中在选拔的时候,还看课外竞赛成绩,有什么特长。中考成绩要高,初中也最好是好学校,如果没办法上好学校,那么自己的成绩就要足够出色;要想初中的成绩好,小学也必须学得好,要对照小升初的那些考核指标来设计整个小学的学习;而小学要想在这些方面满足要求,就要更具体到每一年,小学一年级要注意什么,二年级要达成什么结果,等等,都必须精心设计并达成目标


再细化到每一年,例如小学一年级,需要再细化到每一个更具体的目标上,例如这一年的平时成绩和考试都要达到优秀(暂且不讨论现在小学前三年有没有考试的话题),要尽可能得到学校或者更高级别的三好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要培养孩子的才艺。


一年的成绩要达到优秀,那么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表现都要优秀。例如,语文几乎每一两天要默写一次,英语也要写字母,读课文,数学每一课之后也有习题册,孩子每天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得过关。到这里就可以看到,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和家长,那个11年后的高考的压力,就成功地前移到一年级每天的学习上来了。


促使家长每天关注孩子学习状态的力量,并不是家长每天没事干算计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初中和高中,家长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空闲功夫。让家长天天盯着孩子的,是家长焦虑形成的第三大因素:在孩子的学习相关群体中的互动。


即使在小学低年级,几乎每天孩子都能拿回来学校老师给到的反馈,今天的表现是优秀还是良好,这些反馈家长需要关注,有很多学校还要求家长签字。因为这些过程中的成绩在期末的时候就变成了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成为三好学生。


而这个平时学期中每天接收到来自学校老师的成绩反馈,是家长焦虑的直接来源。有些在家长看来“很负责任”的老师,只要有一个孩子今天的默写错了好几个,就要给家长打电话,反馈孩子学习状态有问题,提醒家长要多关注。


老师的提醒自然会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课程平时成绩不稳定,因为孩子的性情还没有发展稳定,有时候走神了或者发挥不好,当天成绩就很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家长就开始焦虑,这种事情多次发生,家长就会产生幻觉:我家的孩子不行,然后带着这样的认知和情绪去给孩子补课,让孩子也逐渐觉得自己不行。



有些时候孩子某一次平时成绩不好,老师还要及时来助攻,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这样下来,家长就要天天陪着年龄尚小的孩子,通过反复刷题,训练孩子的细心程度和注意力。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年龄小所表现出的认知和行为的不稳定性,家长往往会失去耐心,开始怀疑自己孩子的智商,甚至怀疑自己的基因,很多时候会感受到对未来强烈的无奈和绝望,就这样,家长的焦虑已经找到温床,并形成持续强化的机制。

更要命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无处不在的班级内竞争,与其说是班级内孩子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一个班级家长之间的竞争,以及一个学校里面不同班级的老师之间的竞争,不同学校同一年级之间的竞争,孩子只是不同主体参与竞争的工具,他们还懵懵懂懂,当然也没有自己决定自己要不要学和如何学的权力和能力。


在这几类竞争中,要数家长之间的竞争最突出,学校和老师则完美地充当助攻的角色。每一次(几乎每一天)平时成绩的结果,很多学校的老师都要想方设法反馈给家长,这里的要领是不要一个一个反馈给家长,而是让家长知道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类似微信这样的社交软件,则更好地助攻了老师这样做,在家长群中,每次老师都要公布全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优秀,多少个小朋友良好,更狠一些的老师,还要公布所有小朋友的名字。

这完美地击垮了家长最后的防线,如果仅仅是看自己的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还是足够包容的,会觉得孩子还小,学习能力还没有训练起来,有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搞错了也情有可原。



但是当家长在群里每次看到有“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表现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开始焦虑起来,如果孩子小,那大家都一样大,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不犯错呢?不行,我们家的也不能错。


因此家长只能天天盯着孩子,要通过多次的练习,确保在学校做那些几乎天天都有的平时测验的时候不要犯错。就这样,孩子11年后高考的压力,就成功地转移到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中,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通过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性练习,来确保测验不犯错误。


当然,仅靠家长的能耐,有些时候根本无法确保孩子不犯错,或者在班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找专门的老师或者课外辅导机构,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当家长知道同班其他孩子的家长在找课外机构的时候,就会压力骤增赶紧也找这些机构补课,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每天的竞争中落后。

 

可以看出,家长在孩子日常学习的支持中,要和孩子、老师、孩子同学的家长、课外机构的老师等的频繁互动,这些互动有些时候看上去能舒缓家长的焦虑,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让焦虑越来越重。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很多家长失去自我,放弃自己最初的教育理念,被迫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中。


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家长之所以表现出不坚定,也和家长普遍缺乏对孩子的成长规律的了解有关,家长们不敢去探索甚至不敢去思考:如果我的孩子不那样天天刷题,是不是就一定考不上大学,一定成不了大器?如果孩子长远发展的好,小学、初中和高中作为家长应该最关注哪些方面?这些常识的缺乏,也助力了焦虑肆无忌惮地蔓延。



最后,至少在小学阶段,还有一个造成家长焦虑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刚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的巨大学习负担。这很好理解,如果在小学一年级,90%的孩子都能轻松应对学校的测验,家长也不会焦虑,但关键就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可能90%的孩子都无法轻松应对,剩下的10%能应对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前上了幼小衔接课程或者其他提前学习活动(有很多可能是父母给教的)。


说到课程和课标,更重要的问题是,尽管我们国家提了素质教育几十年,但是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还是一个标准的应试教育的模子,整个教材都是由知识堆积而成,规定到几年级要掌握哪些东西,但是看不见人,看不见孩子在知识以外的成长,看不见社会,教材并不是基于人的成长规律来设计的。

例如,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进度很疯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学会所有的汉语拼音,这让人很诧异,对于刚刚接受正规教育的孩子,就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这么复杂的东西,不知道课标的设计者是怎么想的。另外,小学还要背诵那么多的古诗词,对写字的要求也很高。这些如果不参加幼小衔接,可能没有几个学生能轻松跟得上,但是,官方的说法都是没有必要做幼小衔接,公办体系也不提供有质量的幼小衔接课程。


再如,英语学习要记住虚构人物的形象。小学英语教材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整个教材中虚构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物有不同的长相,要求学生要记住长头发的是谁,男生戴眼镜的名字是什么,而且还在测验题中出现这个人物图像,然后来填名字。对我这个研究教育的人,实在看不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一次给两百名中小学英语老师做分享,正好抓住机会请教他们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对老师教学有特别的好处。得到的答复是这样的设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可能有利于创造语言学习的场景。


这个设计逻辑的根本可能还是知识导向。教材编写者首先确定了几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然后通过虚拟人物设计我们看上去很契合很完美的虚拟场景。


但是,如果去对比小学的英语教材和国外的一些语言学习材料,就会发现在理念上有很多不同,例如,美国的一些语言材料中很重视学语言的同时学习历史、地理、体育、生物等等以及与孩子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很多现实话题,可以看到是把语言作为了解世界和自我成长的工具。


但是在我们国家的英语学习材料中,多是虚拟场景和虚拟人物,这些场景设计的目的还是学会那些固定的语言表达,是以知识为导向的。这种虚拟场景的设计思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十分普遍,教材中大量的文章都不是真实素材,我们承认这些虚构的故事和场景读起来确实很美,但这是培养孩子们审美的有效途径吗?这个问题值得教育者思考。我看到这几年国内提出“大语文”的概念,我十分赞同这样的想法,希望尽快落地。


2022年4月国家又启动了新课标,提出了要把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还提出很多很好的改革理念,例如提出问题导向、项目学习、学科交叉等等,都是很大的进步,希望很快能落到每个老师的教学实践中。看到这些新课标的新理念,我很诧异的是,为什么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在才开始系统地提这些东西?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做出改变?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快三十年了,难道过去这几十年主导基础教育课标的专家不知道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大量国际经验?

综上,家长焦虑由四大因素作用形成:一是高考的残酷竞争造成的家长心理压力;二是从小学到高考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制造的家长对高考竞争的心理压力前移和放大的机制;三是基于应试教育理念和知识导向理念设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四是家长每日与孩子学习相关的关键角色的互动。四者之间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


那么,如何针对这些因素对症下药,缓解甚至消除家长的焦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下一篇文章的重点,敬请关注。


本期作者及其研究成果


 

张晓军博士

管理学博士,高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创业家学院(太仓)创业与企业港院长,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席会士(Principal Fellow),兼任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变革领导力研究和培训。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制度与组织变革、教育组织领导力、未来教育(主要在学校的架构、学校如何构建社会生态系统以及教育国际化、教学的重塑)、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论等。张晓军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制度理论、组织理论、领导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交叉与融合,倡导把理论研究运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



- 教育征文活动 -

为缓解师生家长的教育焦虑,建立“亲子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新模式,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开展“缓解教育焦虑,回归育人初心”主题征文活动(欢迎点击蓝字了解详情)


特别邀请您加入对话,如果您是教师或家长,希望能基于您自身的经历,讲述您的故事。您的征文一经选用,将刊登在【西浦儿童发展与教育】微信公众号中,您也将获得丰富奖品!期待您的教育智慧能为更多孩子们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微信公众号将持续发布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师关于“基础教育新思考--缓解教育焦虑,回归育人初心”的文章,欢迎您的关注!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CDE)将西浦理念与实践辐射并延伸至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秉承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及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的愿景与使命,致力于在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探索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基础教育新模式,打造研究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与成长社群,赋能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世界公民。



欢迎加入西浦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


西浦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发起的教师发展社群,旨在将基础教育工作者们汇聚在一起,打破空间的限制,搭建一个属于师生与家长的学习和成长平台。


您可以添加搜索微信号XJTLUILEAD添加学院微信号艾力小助手,注明“加入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小助手将邀您入群。



诚邀您的加入,开启您与全国教育从业者、关注者们对未来教育交流和探索之旅!


相 关 阅 读 


有奖征文|“缓解教育焦虑,回归育人初心”主题征文,欢迎老师及家长讲出您的故事

实践研究|“英语绘本的使用与英语语言教学”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招募参与人

教育者赋能|江苏省2021引智培训项目顺利结营!

对话教育家 | 第一期:化错和育人——华应龙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首场年度候选人访谈即将开启!



▼ 戳阅读原文,了解西浦ILEA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