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新思考|后疫情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谈“情”说“爱”
家庭教育新思考
为了助力家长有效提升教育素养,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推出了“疫情下家长在线公开课”,特邀请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人间科学院的多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课程围绕家长关注的各类常见问题展开深度剖析并给出详细的解决建议,以期帮助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家长更好地成为子女的知心人与守护者。
本篇文章中,小西妈妈将带您探讨“后疫情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谈’情’说‘爱‘”,以期为更多家长带来专业性的帮助与指导,助力家长通过积极倾听与沟通,建构起父母与孩子亲密关系的桥梁,让爱在关系中流动,让家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之源。
后疫情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谈“情”说“爱”
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和谐的基础
生活中家长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有时家长会把工作中的身份带入家庭,导致家庭的氛围变得紧张。我们无法预估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因此,在未来充满未知的情况下,家长会对个人和家庭产生很多担忧,造成焦虑。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外部的变化会给家庭教育带来紧迫感。但有的家庭面对这一状况则显得十分从容,这是因为他们在以往的家庭运作中就已经做好了家庭成员的权责分工。在这类家庭中,家长跟孩子是相互成就、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的关系。
在疫情下养育孩子,常常需要共处于同一空间,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孩子建立沟通桥梁的前提是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关系意味着互相理解、减少误解、减少先入为主的观点,这是沟通的感情基础。
沟通的内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倾听和沟通,不去抵抗或者站在对立面排斥我们,让他们感受到家长在为了他们好,没有控制、指责、否定、批评、嫌弃他们时,而是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建议,一起讨论。
家长们需要觉察的是,我们是否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责怪孩子?是否将我们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进行比较?是否会经常只顾着忙于自己的事情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们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去犯错?当孩子拒绝的时候,是否会以自己的感觉为主,而不重视他们的看法?
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回顾自己的行为时,家庭教育的契机就到来了。我们今天探索的目标就是如何给孩子更好的支持,如何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给孩子种下一个种子,让他带着这个种子和信念走向他要到达的人生和远方。
构建良好家庭关系的第一步是给孩子提供有温度的爱
著名的心理学家哈洛,曾做了一个恒河猴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代理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有奶瓶,布料妈妈没有奶瓶。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很多时候宁愿少喝奶,也更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幼小的生命来讲,食物很重要,但是它更渴望、更期待的是有温度的妈妈。
所以母亲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给孩子带来温暖。一个温柔的眼神,温柔的拥抱,以及当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失落寻求帮助的时候,来自妈妈的有温度的回应。
在孩子三岁以前更多的是和妈妈之间的相处,因此,爸爸需要支持妈妈,让妈妈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和能量支持孩子。
三岁以后,爸爸在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父母与孩子之间需要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孩子会从爸爸身上学到另外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志、目标、品质。所以建构良好的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先给孩子提供有温度的爱。
构建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建构亲子关系时,家长还需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有人问怎样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减分”。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要做100分的妈妈,时时都要回应;
孩子可以下地走路的时候,要给他空间他才可以慢慢的往前走;
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要给他空间他才能够不断的去探索家庭以外的环境;
孩子小学的时候,要给他空间他才能够有力量去结交身边的朋友;
孩子青春期的时候,更需要自主空间,通过不断的对抗,感受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边界。
提到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要想建构一个好的关系,有时候家长需要“认输”,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想法,给孩子们成长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不断地摸索形成“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有什么价值,我未来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这些概念的梳理。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会与外界有更多的对抗,渴望自主,其实都是他们寻找自我的过程,家长需要给予支持和理解。
家长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我们期望父母是什么样的,希望可以得到的回应是什么样的,也许更能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统一性和自主性,他们才会愿意跟我们去争执、去表达。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树立起了自己的信念和价值。家长需要提供给孩子的是成功的体验,是自我认可的感觉。孩子会把这种感觉内化到自己心中,然后带着这种自信、自我价值、自我主张,在未来的生活里面走得更远。
构建好的亲子关系还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人脑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太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疫情会让我们焦虑。当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人为的、自动的把它进行补充。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放慢一点节奏,不要太快给出评价,要带着好奇心去看看他到底要分享给我们什么。
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家的角色不同,视角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会不同。就像我们的孩子和朋友吵架了,他可以意识到和好朋友吵架是不对的,但是他想表达的是跟好朋友吵架之后的失落,他可能希望家长先听到他这部分的感受,如果被听到了,他会有更多的空间和力量去检讨,反思自己应该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
这个视频告诉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帮助孩子们去解决他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帮孩子一起去溶解这些问题给他带来的一些负面的情绪感受,如果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那么孩子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家庭关系犹如“银行储蓄”,我们在平时就把亲子关系的“储蓄罐”储满,让孩子有很多的价值存在感和更多被爱的感受,当我们之间有一些问题,发生了一些争执、冲突或争吵时,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部分“积蓄”拿出来消耗。所以亲子关系“储蓄罐”更多的时候是帮助我们应对彼此之间的意见与分歧。
和孩子谈“情”说“爱”的第一步,有话要好好说
这个视频告诉我们,因为有爱,所以家长要好好说话。
生活中,家长有很多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时没有足够的耐心,但孩子更需要这种空间,更需要被支持或者被照顾。所以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首先需要要处理好情绪,然后再处理事情。
家长要注意和孩子沟通时的情绪和态度,因为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
家长有时在气头上,会无意识地说出带有攻击性地话语。但是为如果要跟孩子建立一个好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觉察的就是语言上的暴力。在沟通之前先观察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从当下开始一点点重视,一点点改变,开始一点一点跟孩子去建构积极的关系,未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终会有所改观。
同时,家长需要觉察自己是否会把情绪带入到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向孩子去表达情绪,但一定是因为孩子他做了某一件事情,让你有的情绪,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情绪散发出去。还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达的内容也应该是孩子可以接受的,有助于孩子去成长的,引导孩子去反省或者有助于孩子去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怎么样调节情绪?当我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们大脑的情绪中枢就已经被激活。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深呼吸的方式让自己杏仁核的温度降下来,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或者闻一些自己喜欢闻的香味。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倾诉,去跟身边的朋友、伴侣、家人去倾诉,或者说跟专业的咨询师去倾诉,让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其次,在发生矛盾时,家长可以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缓冲的空间。如果家长很有情绪,可以先不跟孩子去谈,等把情绪处理好之后再去跟孩子谈话,这种方法对孩子来说同样适用。因为当有情绪的时候,大脑会被激活,我们的认知底层的大脑或多或少就不工作了,这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理性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孩子也听不进去我们的建议。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共情。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听你这么讲我也觉得很难受,你看起来很沮丧,看起来很失望,我想如果这些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可能也会很失望;或者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如果我遇到了这些事情,我相信我不会有你处理的这么好。这都是很好的共情和支持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平复下来,然后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多的力量去相处。
和孩子谈“情”说“爱”时,要采用合适的沟通方法
与孩子沟通时,要选择适宜的沟通方法。首先要微笑,微笑是最有力的沟通工具,我们的沟通其实是在三个层面传递着信息,一个层面是文字,一个层面是语音语调,还有一个层面是肢体动作。
孩子们首先会看到的是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些信息远远比我们要传递的文字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管理好自己的面部表情,让自己用微笑的方式去沟通。非语言的信息是很难掩饰的,在跟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管控好自己的非语言的表情。
实际上,越小的孩子可能会越依赖于微表情。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6-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可以从人的面部表情里面看到“他是喜欢我还是不喜欢我”“他们讲的是好的事情还是不是好的事情”,从而感受到“我是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孩子会去通过皱眉来表达他愿不愿意听到大人谈话的内容和谈话的信息。
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还有倾听。要像咨询师一样的去倾听,我们要用耳朵去听它的内容,要用眼睛去看他的一些非语言,还要用心去听他的期待。
如果家长用心去听孩子的话,就能听到孩子对校园的向往,对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相处的期待,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回应孩子;所以家长要像咨询师一样的倾听,听到孩子语言背后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只有我们听到了这些内容,我们才有更多相处的空间。
与孩子沟通时,要采用有效的交谈方式。以一个培训中做过的实验为例,实验的内容是“怎么找到人与人之间最喜欢的交谈方式”。
两个人成为一组后彼此抽签,纸条上面写的是五种沟通方式:始终批评或者始终表扬,或者先批评后表扬,或者先表扬后批评,或者是积极的引导。
各组按照5种沟通方式互动后,让两个人对彼此之间的互动进行评分。实验后发现积极引导的评分是最高的,其次是始终表扬,再次就是先批评后表扬,倒数第二是先表扬后批评,最后大家都不喜欢的始终批评。
可以看到这5种不同的沟通风格给到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有这样不同的感受,所以受欢迎的程度也不一样。
在与孩子沟通时,怎么样确保沟通更加的有效?我想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这种积极引导的方式。即在肯定中指出他们的不足,同时给他们建议,给孩子一定的帮助、支持和引导,一起来解决可能就会更好。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看到自身的能量,让孩子意识到在犯错的时候有人可以支持他,可以给他建议。孩子也会懂得,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合力协作,他是可以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在未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会更加的坚定和从容。因为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让自己成功,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想让自己有价值,所以这种沟通和相处方式可以给孩子赋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种沟通的方法是,利用积极资源的取向。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当我们接受没有办法改变的时候,改变才真正开始。”当家长接受了现状,才有更多的力量和心智去探索怎么样在疫情的状况下,把每日生活安排得更好。
比如说孩子对电子设备的执着,是因为他们必须要去玩那些游戏,他才能够融入他同年级的或者好朋友的群体中,因为大家聊天的话题就是这个话题。当孩子必须要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把我们的能量花费在怎么去制止它,而应该把能力集中于引导和建议,告诉孩子怎么样可以更有效的、更合理的安排时间。家长可以通过孩子面对强大诱惑力的这一机会,训练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或自控能力。
这就是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接受它,我们接受它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多的力量去寻找办法,然后让这件事情可以有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后,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间一定要建立情感基础。我们在谈爱的时候,需要给他们允许,给他们空间,为他们种下自我认可的坚定信念。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遇到挫折而犹豫不定,想回眸去寻找别人给予的支持和建议的时候,可以回忆到小时候在我们脸上看到笃定的认可,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意义。
本期主讲嘉宾简介
叶海玲 心理咨询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基础教育课程研发经理,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高技能领军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网络课程设计师。
自2006年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她一直扎根于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研究。先后又系统受训于德国完形学院、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人际关系动力团体和结构式家庭动力治疗,能够从系统出发,整合各种心理视角,立足于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结构动力模型和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引导家长深度理解家庭的传承与变迁、家庭的使命与功能、家庭的塑造与养育,让家成为生命动力的本源,让家成为教育实现的支持,从而为完整且幸福的国家化人才养育孕育家庭土壤。
- 家庭教育新思考 -
为了助力家长有效提升教育素养,了解孩子的“成长密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掌握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以“疫情下家长在线公开课”为出发点,特别推出“家庭教育新思考”专栏,专栏将分享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在家庭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思考,欢迎您的关注!
欢迎加入西浦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
西浦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发起的教师发展社群,旨在将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汇聚在一起,打破空间的限制,搭建一个属于师生与家长的学习和成长平台。
您可以搜索微信号XJTLUILEAD 添加学院微信号艾力小助手,注明“加入基础教育教学交流群”,小助手将邀您入群。
西浦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社群多次组织基础教育主题论坛、教研活动、有奖征文等活动,分享前沿教学理念、模式为教师赋能。诚邀各位教师、家长朋友们的加入,开启您与全国幼儿教育从业者、关注者们对未来教育的交流和探索之旅!
推 荐 阅 读
以学赋能|江苏省2021引智培训项目精彩回顾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行动2023”诚邀社会各界推荐候选人!
未来教育生态|西浦未来教育学院x普林斯顿国际教育集团,共同打造新型教育基地
▼戳阅读原文,进入CCTALK回看“疫情下家长在线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