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艺哲|大理Eco House,一家三口四年零垃圾生活
Editor's Note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理好在 Author 江颖
艺哲眼神坚定、语速极快
是一个一出现就会瞬间升高环境压强的姑娘
5年前,她是海归学霸、大厂精英
而现在,她是大理Eco House的主创、宝妈
他们一家已经以零垃圾、极简生活的方式
在Eco House
——这栋由108位志愿者共建的
中国西南边陲小院里
已经生活了4年
她到底在追寻什么呢?
减少物欲、节制消费、零垃圾、使用新鲜食材,甚至不用冰箱……艺哲在生活中践行着的,真正契合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20世纪中期,曾提出的建筑设计哲学——“Less is more“。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少即是多”,或许才是人们的幸福良方。
在众筹之前,小院招募了第一批共建志愿者,建设的过程共花了15个月,期间约有70多位志愿者参与。到如今,这栋艺哲一家三口居住的Eco House,集结了100多位志愿者的心血与劳动。
Eco House二楼的5米多长的榻榻米,是志愿者的大床,帐篷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床,床下是一批批志愿者制作的环保酵素。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这里看不到过度消费的痕迹。
“熟悉我的人就知道,其实在大理,我一年四季的衣服就那么几件。宝宝海蒂是穿二手衣服长大的宝宝,她身上的衣服全是哥哥姐姐传给她的。我们已经过了用奋斗去满足物欲的阶段了。“
“从食物上来讲,我们的院子没有用冰箱,因为不喝冷饮、很少吃肉。同时幸运的是,大理有好的有机生态农场,我们订购每周的食物,同时也支持农夫,使他们可以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当然我们现在还抵制不了的,是快递。拆下来的盒子箱子会给到邻居,剩下塑料的东西还是要丢进垃圾桶,会叫我惭愧。”
“如果一个人清楚了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相比决定想要什么,决定不想要什么会更清晰地制定属于自己的标准。
“如果我们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可能会感觉没有冰箱就活不下去。可一旦你跳出了这个思维上的局限,跳出自己原来的视野和对生命的限制的话,世界可能就会不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说,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开阔的视野,或者有多宽阔的眼界,不是说Ta去过多少个国家、见过多少人、有多高的学历。而是看Ta每次去到一个新环境,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鸟笼里面。”
“我之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苛责自己与他人,后来在Eco House与108位志愿者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慢慢发现真正能影响身边人的,是需要一个很随和的心态与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才不会叫人感到压力。
每当向内看,发现自己情绪上垃圾一堆堆的,便明白没有资格去苛责他人。”
对如今的艺哲来说,零垃圾不止是把院子清理干净,而是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欲望,觉知自己当下说出的每句话、每个行动、把身体与情绪中的垃圾抛出来。向内看,改善自己的内心道路与环境。
如今,除了一家三口真实地生活在零垃圾环保理念的小院,艺哲一家人与Eco House的志愿者,作为社会组织,每月持续举办的社区公益活动,如读书会、溯溪等,向所有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人,可以深度了解和参与Eco House的环保活动。
定期的返村志愿者活动,也让有志于了解乡村、环保理念的人,能一起在小院生活、经营社区、践行环保理念。
减少不必要的物品、过淳朴的生活,不被金钱、场所和时间所束缚;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放下包袱、勇敢前行……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充实”,幸福的形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如果要做出正向的选择,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舍弃很多东西。
将环保的理念践行在生活中,或许,个人作出小小改变,会令自己、令世界变得更好呢?
THE END
文案:依澜 艺哲 江颖|图片:Eco House 江颖
©本文版权归“大理好在”所有,如欲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