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艺术合作社”怎么作?|批评·家
批评·家|170514|合起来作
批评家的家是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后勤策源地。自2014年上线以来,“批评”(criticize/critical)这个与危机(crisis)有共同词根的词,一直是小站不言而喻的基底。在这个空间中,“批评”兼具动词的进攻性与形容词的反思立场,理论与历史得以相互碰撞,从而勾连具体个案与基本问题的交织。
本月起“批评家的家”的线下活动,召集批评家与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面向共同关心的议题。此次“批评·家”活动由“共艺术合作社”(CACO)的发起人为我们讲讲这个台湾第一个通过社会局审核正式立案、由艺术家组成的合作社,在怎样的情境中,以怎样的态度,怎么合,怎么作,怎么社?
“共艺术合作社”怎么作?
主讲人|黄孙权
专业方向|策展人,艺术家,行动者
“为了将艺术作为开创完整生活的力量,我们成立台湾第一个通过社会局审核成立案,由艺术家组成的合作社——“共艺术合作社”(CACO)。这是直接面对社会的合作社。我们将社员每个基本需求列出,从生活需求到创作机会,从口舌欲望到创作欲望,商议集体解决的办法,自己收获自己 (we harvest ourselves)。
从2016二月起修缮屋舍开始,花了八个月时间将老旧眷舍改造成集体工作室,公共书房与社会厨房,形成一个真正的团结经济体。2016年九月正式成立,对外公开招募社员,无论出钱多少都有同样的权利,盈余红利分配按照消费与劳力贡献来分配而非股金。合作社是政治与经济的民主体制。我们自己创作自己筹划展览,自己卖作品。我们自己亨煮食物,购买地方小农作物,强调低碳而非有机。我们调查地方小农与传统店家,做地方历史访谈。共艺术所在地的黄埔新村是国民党来台建立的新一军眷舍,反共的堡垒,却因为历经政治的白色恐怖与冷战斗争,后又因为房舍老旧以及都市更新之故,原住户被迫撤离。在这里,我们既在历史的核心,也在历史的未来。我们修房子,也修复社会关系。
一切仍在发生中。让我们直接面对革命成功后的第一天,从街头回家后的第一天,从双年展走出后的第一天,我们如何生产自己所需,将会是有效的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的真实生活。在这个169平方米的老眷村建筑空间里,有着关于我们对生活的各种想像,在这里我们共享书、音乐、食物、艺术,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选自|《让我们合作社吧》2016
批评·家|170514
活动时间|2017年5月14日|16:30-19:00
活动地点|杭州六合天寓|3-1-2001
召集人|张欣悦
主讲人|黄孙权
上期活动|批评·家|170506
纳粹德国1937年“堕落艺术展”研究计划|主讲人|骆舒星
MoMA“包豪斯:1919-1928”展览个案研究|主讲人|陆怡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