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1)|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共七讲)
编者按|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院外将分为四部分进行推送。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将会陆续推出。
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1)|2015
本文5000字以内
周诗岩:因为这是第一节课,所以我先来一个开场白。这门课《美学与政治》主要研读阿多诺,还有上世纪关于美学与政治的两次比较重要的争论。有一次是阿多诺是重要的参与者,有一次是重要的评述人。这个课程按说早就应该在美院开了,但是这学期是第一次在美院开。因为没人讲,不可能有人讲,因为太难了,有的人可以专门来讲美学,要是专讲政治也有人来讲。但是讲美学与政治,你不读阿多诺没有办法来讲。但是讲阿多诺又很难,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国内连一本可以看看的中译的阿多诺文集都没有。因为翻译非常难,如果不是理解透了阿多诺的思想的话是很难翻译的。哪一本拿来,翻译可能都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所以你们在国内的中文的资料中还蛮难看到关于阿多诺的一些比较值得看的东西。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译稿,听夏凡老师讲解其实是件蛮幸运的事。最后介绍一下夏老师,夏凡前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现为独立学者。全部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翻译,所翻译的东西与学术体制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个人兴趣。夏老师说:“阿多诺老师对我来说就是呼吸机而已”。其他的东西让他状态来了自己跟你们聊。我们欢迎夏老师。
夏凡:我在讲课之前先讲两句话吧,我也有个开场白的。第一句话,感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视觉文化系和BAU学社,我一定要着重强调BAU学社。感谢周诗岩老师和王家浩老师,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心,让我来这里讲。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美院来讲的。因为我最后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国外马克思哲学。但对于美术我一窍不通。这是第一句话,感谢。
第二句话呢,刚才周老师已经表达过了,但是我还要用我的话表达一遍。我这个课是相当枯燥无味的,相当也不能说无趣,只能说是有趣的反义词的反义词的反义词(你不要把它理解成否定,而是强调)。这种“无趣”怎么讲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就是可能你们听别的课的思想感情是参观一个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那样的心情,那我告诉你,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听我的课你一定会失望的,那你现在就可以走了。我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抱着这样的心态听我这个课,才有可能听进去。阿多诺的这个话是非常让人受不了的,那么我们先说一句他比较温和的话,最刺激的话我暂时不能抛出来。即“奥斯维辛(位于波兰的犹太人集中营)之后的一切文化,包括对文化的最激进的批判,全都是垃圾。”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一切都是垃圾。照这个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关门了,美术可以over了,美术批评可以over了。这还不是他最激进的。就在这个文本的这句话的前面大概十行的地方,他引用了布莱希特的一句话,“文化的大厦(或译为宫殿)是用Scheisser(shit,粪便)造的。”我先让大家感受一下。因为我不可能什么都去解释。
下面正式进入我要讲的课,今天的课其实只是一个暖场。让大家进入讨论的语境,我就当大家什么都不懂来准备这个课的。所以在我讲的时候你们有什么不懂赶紧来问,比如说提到一个人名或名词你不懂,那你赶紧问,我就给你来解释一下。
这个课叫“美学与政治”。周老师刚跟我联系的时候她说这个课叫“文化批评”课,所以我准备的时候也是按照“文化批评”来准备的。但是我们做哲学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从概念开始搞,所以我又写下了这个标题——“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我本来标题写的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文化批评”课当然首先要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什么是文化批判”。看了这个标题又觉得怎么这么像“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朱文的小说)呀?所以就把它改成了“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了。但是由于我刚才念的阿多诺的那段话,大家也知道我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修辞的表达,因为他确实涉及到“我们今天的文化是不是垃圾?”的问题。但是,阿多诺为什么会说这个话?我们这个课以后再慢慢讨论。
1-2
现在我们还是首先进入这个课,刚才讲到我这个课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所以大家忍着点儿。首先有个语言学上的小问题,在我的课堂上,“批判”和“批评”这两个词我是不加任何区分的。而这两个词在中文中的语义有轻微的差别,比如说艺术批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名声都不太好,大家一般都觉得是个贬义。根据周老师跟我介绍,在美院这两个词就是敏感词和禁忌了。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甚至在世界上,批评家几乎与“托儿”同义。那么我们首先要进入这个语境的话,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批判。那么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批判(critical)和危机(crisis)都是同一个词源。这个在阿多诺文章里说“批判是在危机语境下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也就是说现在存在的这个东西,比如说一个艺术作品,一个文化,是错的、假的。但是,由于它是一种否定,所以它在客观上也就意味着不够好,还有一个更好的东西给它。很多人对批判有误解——他们纳闷的是,你的优点我都知道,但是我为什么还要批判你?就是因为我认为你可以更好,而且只有更好(better),没有最好(best)。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就是说你如果认为有一个完美(perfect)的例子在那里,显然我们现在是没有达到的。也有人说我:“你为什么总爱批判别人?”我那时候还不会用上面那些话来回答,我只是跟他解释,我只是觉得他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我想帮助他。但是别人就会觉得你为什么说我不好,为什么批判我。所以批判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的。这样一个不喜欢批评的文化,大家都是有感觉的。从希腊语词根来讲,“krino”这个词,这是在我这里的第二篇文章阿多诺写的《批判》里,意味着作决定,意味着区分,就是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或者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那么,因此和批判联系在一起的词就是“乌托邦”,就是目前事实还不存在的、但是比现在存在的更好的东西。因此,“一切否定都是肯定”。无论我们能不能说出来那个更好的东西是什么,更不要说我们能不能做出那个更好的东西来,但是由于我对现实的批判,那么就有值得去创造出来的东西,真善美的东西。无论我们能不能说出这个东西、描绘这个东西,批判都是包括着乌托邦。而从最根本上说,批判的方法,它的目标最后都是归结到哲学上,虽然我们做文化批判的、做艺术批评的并不一定是做哲学的。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哲学,其实最后是没有办法做批判的,因为有个评判标准的问题。因此要进入我们这个讨论语境,就要探讨第一个问题——批判的三个传统。古希腊我们就不讲了,我们直接指向近代。
第一个传统是康德的传统,康德写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一部美学著作。康德的批判其实就是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设限。大家知道哲学史上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理性论”。讲到“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其中有经验论的解释,但是也会提到人有理性的能力,人有这种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才有理性。而康德的传统就是要给“理性”做一个自我的限制。这个就涉及到启蒙运动这样一个背景,康德他对“启蒙”有一个很著名的定义,在1784年《什么是启蒙?》这个重要文本里,他给启蒙下了个定义“启蒙是什么?是把人从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下解放出来”。在那里,康德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启蒙口号,Sapere Aude! 拉丁文,翻译成中文是“敢于理性,敢于运用你的理性”。理性这种能力我们都是有的,只是我们敢不敢用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四处批判,但是请问他骂他自己的导师了吗?没有。因为他不敢骂,不好意思骂或是什么。所以,你不敢运用你的理性,因为你有各种利害冲突,怕得罪人等等,“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人必须在一切事物上有公开利用理性的自由,就是说要到公共领域去讲,私下里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批判这个东西显然不是盲目的服从权威和外在的规定,比如一些传统等,而是运用理性,自己认为对还是不对。
康德的“三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正好对应“真”、“善”、“美”三大领域。《纯粹理性批判》就强调什么是“真”;《实践理性批判》强调什么是道德;《判断力批判》强调什么是“美”。那么因此,他这里面的三大理性批判实际上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因为理性如果不自我批判的话,变成一种不受限制的理性的话,它必然带来灾难。我们为什么从启蒙讲起,因为阿多诺最重要的一个文本是《启蒙的辩证法》。启蒙本来是要用理性来消灭神话,但是由于理性的不断扩张,达到了一个无节制的程度,它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走向了非理性。比如说关于法西斯主义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的这样一个高点,大家都觉得到了这样一个人间天堂的地步——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下半叶,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德国开始的电气化革命,经济发展几乎和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差不多的那种感觉,本茨发明了汽车等等——为什么在人间天堂的感觉里,突然帝国主义战争频频爆发?有了一战,然后有了二战,有了集中营,从人间天堂到了地狱。人类文明到了这种高度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非理性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像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认为这是因为理性太少,非理性处于主体。但是阿多诺的观点非常奇怪,他认为是因为理性太多,理性就变成了“工具理性”,这个今天不再细述。就是说,康德的观点关键就是“理性的自我批判”,真正的批判是面对一切对象的,因此理性自身也要受到理性批判。不能只批判别人不批判自己。这是第一个要点,这样才能防止理性变得盲目,变得愚蠢,走向自我毁灭。
第二个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也是今天几乎没有人去讲的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我面试研究生的时候会提一些很刁钻的问题,比如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副标题是什么呀?”这个答不上来没关系,但“马克思《资本论》的副标题是什么呀?”这个答不上来就不要读研了。这个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很年轻的时候就讲过“批判的彻底性”有两层意思。第一,任何批判都不要怕自己做出的结论。我用我的理性得出一个结论,比如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个结论真的太可怕了——实际上这句话比我前面引述的阿多诺的那句话还要温和一些。阿多诺经常批判那些实证主义者,比如说他批判路斯,路斯说“装饰是不好的,是恶的”,如果按照他的理论走下去,应该废除所有的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装饰”,都是“无目的的”。但是小资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是很害怕自己做出结论的,他们不肯得出自己的逻辑应该得出的结论,都是说了一半就停了。就好像说,按照实证主义者的逻辑,诗歌是应该被废除的,因为他们没有用嘛,但是他们觉得诗歌放在那里对他们这个实证主义的科学原理好像也没有什么伤害,那就让它存在吧。因为他们缺少激进的东西,很害怕自己做出的结论,总是话说到一半,觉得这个结论太可怕了就算了。这是青年马克思的第一个检验批判和彻底批判的标准。顺便说一下,彻底就是激进,两者是同一个词(radical),化学上叫“自由基”。
彻底性的第二个标准,和康德的标准是比较接近的,因为马克思也是从启蒙的这个语境成长起来的。康德的“启蒙”是说“人要在一切事物上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而马克思讲的是“检验批判彻底性的第二个标准是不怕同现有势力相冲突”,就是我不害怕任何权威。这其实是西方理性传统非常简单的一个事情,叫做“我爱柏拉图,我更爱真理”。因为这个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他是柏拉图的学生,所以后来一般就变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但在中国基本上是“吾爱吾师,所以吾爱真理”或者是“吾爱真理,所以吾爱吾师”,“爱吾师即爱真理”,“爱真理就是爱吾师”,“不爱吾师就是不爱真理”。所以要讲批判,先批判自己的导师。连自己的导师都不敢反对,你乱讲什么批判。当然我们这个“批判”有个前提,是理性的,是讲道理,不是张嘴就骂。讲道理就是有概念,有逻辑,说话要符合形式逻辑。中国现在的学生最差的三样东西,第一是语法不会,第二是修辞不行,第三逻辑没有,所以不会写文章。
那么马克思得出什么结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很吓人的。法国大革命要建立一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但是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罗伯斯庇尔曾经阴谋做到这一点,但发现除了搞断头台以外他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市民社会的基础就是必须以自私自利为它的基本的社会基石,如果不自私自利的话,这个社会是无法存在下去的,正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面包师并不是怕你挨饿而给你烤面包的,他是为了自己赚钱才会去烤面包。就是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私利牟利,通过这个市场“看不见的手”,最后集体的利益就会最大,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叫做“亚当·斯密教条”。这个教条现在连自由主义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了。但是中国的很多自由主义者还在鼓吹“亚当·斯密教条”,你让每个人都指导自己,就是你政府不要有计划,也不要干预市场。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你自己说要自由平等博爱,但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有些人(资本家)可以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去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这就是剥削。现在这些词我们都不太讲了。这样一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其实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并没有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
文|夏凡
责编|莲灿
未完待续|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阿多诺《批判》《文化批评与社会》导读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等导读
登堂:阿多诺本雅明论争|阿多诺与本雅明书信导读
入室: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章导读
欢迎来到现代主义的荒漠!|阿多诺《强制下的和解》、《介入》导读
云上的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美学理论》节选导读
拓展:形式再思考|媒介、艺术与空间
自从2012年回声[ECHOGRAPHIA]导读计划启动,已经走过了4年。我们的理论推进也从媒介批判导读系列进展到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又再前进到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空间生命政治的导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