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进行式|与对象同构的超链接模型
现场张江2006|理念框架图|2006绘
编者按|
任何社会实践都涉及到展示——这是集体策展团队“BLOOM绽”在2015年“评论展——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1999-2013”前言中提出的主导议题。那么反之,展示之于社会实践,又当如何:展示激发社会实践?应当如何激发?本次推送的是BLOOM绽发起人于2006年策划“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2006”城市调研时,对这一计划的评述与部分的理念框架图解。作为国内首次将城市调研与艺术展示相结合的的大型城市公共艺术活动之一,“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是由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主办,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协办的,最终二十位来自大陆以及港台澳艺术家创作的公共作品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不同的场地上长久保留。
随着这十多年来城市发展与更新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文创活动的认识和接受度也逐渐提升,当前类似样貌的城市艺术活动已经层出不穷。我们在此回溯十年前的“现场张江”,一方面,恰恰正是基于这一变动的历史条件,另一方面,“现场张江”的策划框架以及组织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即使放到今天仍属少见。它开启的是一系列相关领域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命题,这些领域包括城市、建筑、景观、传媒、经济,当然也包括艺术。作者认为“现场张江”中的现场概念,只有在这些交互作用的关系中才能被真正把握。
此外,由这一展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仍有必要探讨:空间方面,文创活动是顺势助推城市的更新与转型?还是对现有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机制提出批判视域?创作方面,城市、建筑、景观、传媒等不同面向的力量之间的“跨界”应当是协作?还是互相交叠从而形成一个混杂着的复杂整体,让其中的异质性能量相互把彼此推向一个爆破性的极限?权利分配方面,公共展示促成的是一种参与性的消费空间?还是一种批判性的生产空间?由此,“现场张江”的调研式展示,不论是议题还是形式,都渗透着对其自身所确立的调研与展示两相结合之模式的反思:调研不止于为展示做前期基础,而是以图像与文字等层层中介的交叠,文本中特殊的超链构成,将其自身转化为对抗性的持续策动;展示不止于激发社会实践,而是调整自身的工作流程以勾勒出某种特定的统合计划。在国内建筑、展出与城市自1999年以来相结合的近二十年之际,除了“现场张江2006”之外,“院外”还将陆续推出其他相关的展出评论。
极限化,作为一种实验策略,是“张江调研”与大多数跨学科合作的一个差异点。
调研的进行式:与对象同构的超链接模|2006
本文3000字以内
协同?极限?
“现场张江”相较于其他展出(如果它暂时被定义为一个展出的话)而言,选择了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结构。这里的复杂性并不仅仅来自于它的主题概念以及运作方式。如果更为简化地描述“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即由各种学科和人员将研究和实践关联起来的一次活动,那么人们可以将其与一些时髦的词语连接在一起,比如,全球化、中国的本土化、城市化、跨学科、艺术和政府的合作,等等。
然而“张江”,当它作为有着多重身份的具体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地名出现在这个标题中的时候,当它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承载这一活动之载体的时候,它开启的将不再是某个单一系统(实践)或者单一领域的思考,也不仅是具体到关于“高科技园区和城市化”之间相连的讨论。它所开启的是一系列相关领域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命题,这些领域包括城市、建筑、景观、传媒、经济等,当然,也包括艺术。在我们看来,“现场”的概念,只有在这些交互作用的关系中才能被真正把握。
如果“张江”这一研究对象开启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关于其自身的确定主题,而是一系列围绕它而发生的交互关系,那么这种研究试图在什么层面产生意义呢?如果说“现场张江”的整体活动试图开启城市研究、城市建设和艺术实践的现实结合的话,那么“张江调研”则尝试以这次复杂实践为契机,建立多维度城市研究的模型。这一模型一旦确立,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作为已有的城市运作模型的一个模拟态,一个镜像,或者仅仅是一次折射,它如何让现实的多维度交互作用,在一次极端短促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呈现?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各维度的协同,而且更是推动各维度进一步地走向极限的过程。
将诸多学科的方向纠集在一个具体的对象时,它所要完成的工作,并不是从原本复杂混沌的一个城市现实还原出一个明晰可辨的判定,而是让多个判定重新交叠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相互异质的整体。因此,它诉求于不同学科的进一步的极限化,方能完成一次有效的交叠。极限化,作为一种实验策略,是“张江调研”与大多数跨学科合作的一个差异点,而后者常常以各维度权且的协同,试图达到弥合专业缝隙的目的。
现场张江2006|理念框架图|2006绘
并置?交织?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选择了城市的视觉性,空间性和传播性,作为调研过程的极限化的取向,并且促成相应的专业团队来完成各自的工作。他们分别对应了一个在场的短暂经历者,一个在场的(经历)城市空间的使用者,以及一个不在场的城市信息的接受者。
在这里,“城市”这一实践/研究的对象并不如同它在地图中所表明的那么具有公开性。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一张完全展开的城市地图,永远不可能被个人的在场经验所填充。因此所有个体对一个城市经验的获取仅仅依赖于一个人所遭遇的城市的不同层面。也就是说现实中的“城市”仰赖于这些个体经验的交织方才构成,它提供给城市创作以一种新的城市经验的可能,同时也干扰或切断着原先的交织。
因此,“城市”呈现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调研”的呈现方式。我们并非将各维度的调研成果相对独立地并置在一起,尽管这种做法在跨学科合作和交流中普遍存在而且简单易行。我们选择的是较为复杂因而也较难以顺序阅读的组织:寻找各维度交织的节点,基于这些节点呈现叠合的多层次信息。因此,呈现的结果必然是一个多结构差异交织的晶体的表面化,一种伽达默尔式的“视域融合”,而非一些异质元素的简单合集。
现场张江2006|理念框架图|2006绘
顺序?超序?
超序,即超链接,是我们建议的关于本书的阅读方式。当调研以立体交织的方式呈现,超越了线性的阅读,因此超序的阅读方才可能,而且不仅仅成为可能,事实上,这差不多是对于本书而言最适合的阅读方式。这如同每一个个体感知城市时会面临的状态:不同类型的信息拼贴跳切,同一信息跳闪在城市不同语境的片断中,某些相同的困惑生发出相互碰撞的异质观念,而某些观念又需要跨越系统以寻求对接。网状信息因此必然需要由超链接的方式获取。
本书的组织顺序呈现了调研者自身的一次思考逻辑,即提供了该超链接文本的一种可能的面貌。但我们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启发更多可能的思考维度和阅读逻辑。因此,我们在文本组织中刻意标明了类似超链接按钮的信息节点,并保留了信息链接的痕迹,以期待更多的文本的开放性。
现场张江2006|理念框架图|2006绘
超链接模型的开放性
之所以将本书称为调研的“进行式”,而不是“完成式”,正是为了表明该调研及其文本的开放性。“开放性”的一个比较浅显的理由是,它并非展出活动时间序列上的一个先期阶段,而是伴随事件发生全过程并实时补足信息和调整结构的流变。因此,在本质上它必然是位于“未完成的”。然而,张江调研的开放性决不仅仅依赖于研究对象的生长性,而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研究模型建构时的立场和策略:关于主题的设置,关于研究尺度和研究角度的把握,以及对表达方式的选择。
1. 主题与问题
本调研选择以一系列的问题,而不是论点,以开启多维度的信息。致力于激发开放的讨论,而非闭合的话语垄断。这并不是一种切入主题的设问式的策略,而是贯彻调研整体结构的立场:激发并催生质疑和思考,而不急于在既得的信息下自圆其说。因而,调研的推演并不以问题的解决为标志,而是以在宏观问题下发展出更具体的微观问题为标志。尽管在信息的组织中呈现出调研者的某些观念倾向,但是通过成对问题的设置,调研者仍能保持了最大可能的中间状态,警惕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以提供异质观念可以不断对话的空间。
2.尺度与角度
张江调研在不同尺度(张江-浦东-上海-长三角-中国-世界)和不同角度(城市-建筑-传播-经济-人文-视觉-其他)的排列组合下完成。但是,这里的“不同尺度”并非需要在几个界限分明的档位上生硬切换,它们可以针对某一角度进行无极变速式的平滑过渡,近似于电影术中“拉镜头-推镜头”(zoom-in and zoom-out)的作用。而在同一尺度上不同角度的转换也类似于电影术中的“移镜头”(tracking camera)和“摇镜头”(panning camera)的效果。事实上,很多微妙的变化和参差的比照只能在如此的平滑转换中得以“捕捉”。也唯有如此,我们可以获得方向各异又连续生长的信息线,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点。由此,生成立体交织的网状研究模型,确保尽可能多的可以继续生长和交织的思考维度。
3.文字与图像
本书选择图像与图示作为主要的表述方式。这是张江调研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研究最显在的差异。因为图像语言在信息元素上的确定性和在结构关系上的多义性,正好对应了超链接模型的特征。读者可以准确并且形象地读取局部信息,但在阅读各类信息组成的图像结构中却不得不加入自身的思考和选择。因为图像结构的逻辑可以是因果、对比、类比或者概括等等,所以在形成连贯的文本时,读者必然基于自身观念和知识背景进行再组织。这正是超链接模型所需要的:相对于调研者自构的文本,更期待不同阅读主体建构的文本和以此生成的问题。对这些异质文本以及质疑的激发和记录,构成这一超链接模型持续生长的动因和真正的意义所在。
现场张江2006|部分作品及开幕仪式
原载于《DOMUS》中文版2007年第1期
文|王家浩|“城市进行式·现场张江2006”调研策划
责编|绽
十二组主题/问题:
1. 张江是什么?什么是张江?
2. 张江园区?张江镇?
3. 空间生成?空间升级?
4.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5. 经济发展?生态发展?
6. 看见?看不见?
7. 独特?不独特?
8. 有希望?更有希望?
9. 远?不远?
10. 选择?不选择?
11. 梦想在张江?张江在梦想?
12. 快?更快?
外篇. 张江?硅谷?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