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布克哈特

星丛共通体| 院外 2022-10-04
专题|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瓦尔堡并非我们的研究目的,他更像是通往问题的一种途径。瓦尔堡一直视自己为文化史学者布克哈特的追随者,在他不同时期撰写的论文中,我们总能看到布氏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的身影。布克哈特曾在撰书前写道:“文艺复兴应被视为近现代人的母亲与原乡。在想法上、感知上、在典范的创造上,我们深受文艺复兴文化的影响。”(花亦芬译)对于布克哈特和瓦尔堡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并非只是学科框架内的研究对象,而是近现代西方人心灵与思维转型的源头。虽然二人都看到这一源头善恶并置的两面,但瓦尔堡显然没有完全接受布克哈特所给出的解决方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的第三卷,关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探讨接续“国家”和“个人”两卷,在布氏看来,古典古代的复兴只是构成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一个要素,而非促成这一文化局面的关键。相较“复古”,布克哈特更看重“再生”,他将“再生”的能量归因于意大利民族性格中和古代的亲缘关系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分阶层的教养习得。布克哈特对民族(Volk)的强调难免引人警惕,但在他撰写本书的时代,意大利仍是八个独立的小国,虽各地力求改革,却收效甚微。布氏更看重的实为民族纽带中的连续性,并主张以“教化”承袭历史记忆中“善”的那一面,从而解答文艺复兴以降,脱离基督教、转向现世性与世俗化后所面临的问题。
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意大利民族性格(Volksgeist)的紧密结合,才造就了日后影响欧洲文明至深的文艺复兴文化。

文|布克哈特    译|花亦芬    责编|XQ

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年5月25日-1897年8月8日
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导论|1869
本文4000字以内
“文艺复兴”理念的传布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史全面的探讨上,本卷的重点是讨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das Altertum)的复兴(Wiedergeburt)。“文艺复兴”这个分期的概念其实正是从复兴古典文化这个历史面向得来的。
 
说实在的,没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影响,本书至今所阐述的历史实况已足以震惊意大利人的心灵,并促使他们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而稍后本书所要继续阐述的文化发展新貌,即使没有古典文化影响,大概也不会有太大不同。但是,我们至今所探讨的、以及接下来我们要继续阐述的意大利社会文化现象,在许多方面的确都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就不会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或者说,如果没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会变得难以理解。因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活泼风貌正是受到古代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如果略过古典文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深远影响不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其实不会那么重大、不可忽视。
 
但是,就本书的论述主轴而言,我们也不要忘记,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发展并非全然受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影响;而应说,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意大利民族性格(Volksgeist)的紧密结合,才造就了日后影响欧洲文明至深的文艺复兴文化。在与古典文化结合的过程中,意大利民族性格究竟还享有多少自主空间(Freiheit),端视个别情况而定。从当时以拉丁文书写出来的文学作品来看,意大利民族性格并没有被当成特别重要的主题来对待;但是在造型艺术与其他领域却可以看到意大利民族性高度的展现。因此,虽然上古与文艺复兴时代在时间上相隔遥远,却因为是同一民族(Volk),因此促使古典文化与近代初期意大利民族性格一起撞击出一个高度自主,而且是平起平坐、成果辉煌的文化融合。
 
面对来自意大利的这股强大文化动力(Antrieb),欧洲其他地区可以自己决定是要抗拒、还是要半推半就、或是全盘接受。如果是全盘接受,那就不要哀叹中古文化及其思维过早衰退。毕竟,如果中古文化还有能力与文艺复兴文化相抗衡,它自己就还有本事可以存活下来。那些只知沉浸过往、思古悼今的人如果真的让他们到中古生活情境里待过一小时,他们一定恨不得赶快回到现代环境里来。当然,在所有重大的历史发展过程里,都会有若干珍贵的、个别的文化成果惨遭毁坏,无法在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字记载里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不能因担忧小的文化成就被湮灭,就不让大的、可以影响全面发展的潮流停滞不前。这个主要的潮流就是在教会之外——至今将欧洲整合在一起的力量(但势力不会再撑太久了)——兴起了另一股新的文化创造力量。这股力量由意大利发出,继续往外扩散,最后成为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主要接受的文化熏陶。对此新文化创造力量最尖锐的批判在于它并非深入民间各阶层的常民文化(Unvolkstümlichkeit),因此在泛欧社会不可避免的造成“文化精英”(Gebildeten)与“市井小民”(Ungebildeten)的明显区隔。但是,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大家都在意的问题至今仍找不出圆满解决的方法,我们就会明白,上述的批判是没有必要的。此外,意大利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在社会阶层的区隔里,把有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看成那么绝对、必须十分在意的阶级界限。因为在意大利我们也可以看到,即是是最清贫的人,手里也都握有塔索(Torquato Tasso,1544-95)伟大的诗作。
古典文化对中古的影响

自十四世纪起,上古希腊罗马文化强力进入意大利人的生活,被尊为文化的柱石与源泉、以及生命存在的目标与理想,有时亦刻意被高举为与教会文化相抗衡的新活水源泉。所以,上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实早已不时对整个中世纪——也包括意大利以外的地区——产生影响了。查理曼大帝所提倡的古典文化教养基本上就是反七、八世纪的蛮族文化而来的“文艺复兴”;说实在,他也不可能以其他方式来改变当时盛行的蛮族文化了。就这一点而言,也可从阿尔卑斯山北方的仿罗马式建筑看出端倪。在上述这些仿罗马式建筑上,除了一般惯用的、或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基本形式外,有时也可发现有若干直接从古代建筑形式习得的语汇穿插其中。同样的情形亦可见于经院学者的文体风格。当这些隐身在修道院的知识分子从古罗马作家身上汲取到愈来愈多养分时,他们笔下流露出的古罗马文采便愈益明显,这自艾哈德(Einhard,c.770-840)刻意仿效古典拉丁文写作文体开始便不曾间断过。
 
意大利早期的古典文化复兴

古典文化复兴在意大利的发展与阿尔卑斯山北方不同。随着蛮族势力在意大利沉寂下来,这些身上多少仍流着古代文化血液的意大利人马上记忆起他们远古的遗绪,他们歌颂它、并且希望重新点燃它的光辉。在意大利以外的地区,复兴古典文化比较是以博古深思的方式来表现个人对特定古典文化类型的喜好;但是在意大利,复兴古典文化却是同时以唤起深具文化素养之知识精英以及普罗大众内心情感的方式来读大家共同肯定古典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它唤起了大家对自己民族荣光的记忆。对意大利人而言,要懂拉丁文并不困难,而且随处可见的古迹与历史遗产也要求他们要尽快具备理解拉丁文的语文能力。受到这个时代潮流的驱使,以及看到当时民心排斥隆巴底人引进的日耳曼政治制度、泛欧骑士制度、阿尔卑斯山北方的文化,再加上大家对教会与基督教的反弹,于是兴起了近现代意大利新的精神风貌。这个新的精神风貌注定成为欧洲的典范。

十二世纪的拉丁文诗歌

随着蛮族势力在意大利开始消退,古典文化对造型艺术产生的影响清楚见于托斯卡纳地区(Toscana,Tuscany)十二世纪的建筑与十三世纪的雕刻上。而在诗歌文化上亦不乏其例。例如,大家都承认十二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也就是当时拉丁文诗歌写作上最有影响力的人——非意大利人莫属。这里所指的就是《布拿纳诗集》(Carmina Burana,c.1230)里用拉丁文写出最佳杰作的作者。他铿锵有力地以押韵的诗句写出对尘世生活的喜悦与享受,而异教神祗则以尘世欢愉守护者的姿态再现人世。任何人如果一口气读完它的诗作,大概都不会否认这是一个意大利人——很可能是一个有隆巴底血统的北意大利人。当然,之所以会如此断定是有根据的。在某个层次上,这些十二世纪云游教师(Clerici vagantes)所写的拉丁文诗——其中包括带着轻佻之气(Frivolität)的作品——应被视为当时欧洲文化的集体创作。然而,创作《论菲立德与花神》(De Phyllide et Flora)与《内心烦忧》(Aestuans interius)两首诗的人应该不是阿尔卑斯山北方人;同样地,那位写出“当戴安娜皎洁晶亮的明光闪耀之际”的诗人是个观察细腻入微的好宴乐之徒,他也不太可能是阿尔卑斯山北方的人。从他们的诗作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开始重新用古希腊罗马的世界观来面对人世;尤其这些诗是以中古史体写就,所以其中蕴含的俗世精神更加引人注目。
 
十二世纪及其后数世纪的一些诗作也有小心谨慎遵循六音步诗与五音步诗的格律来写,并在其中穿插各式各样古希腊罗马的题材——尤其是神话的题材。然而,这些作品并不能唤起大家对古典文化遥远的追忆。自阿普鲁斯用六音步韵写年鉴与其他作品开始,我们不难看到当时人奋力钻研古罗马文化家维吉尔、奥威的、陆康、斯塔提乌斯与克劳底安等人的作品。但是,他们采用这些古典创作形式只为了夸耀自己博古多闻,正如古希腊罗马的文章之于古籍收藏家文森·波维、或是神话与寓意专家阿拉努斯一样。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只是断简残篇地仿古,或是零星地编纂收录,而是要真正地“再生”。这种再生的精神其实已浮现在十二世纪一本不为大家熟知的诗集《神职人员》(Clericus)之中。
 
十四世纪的精神

意大利人尊重、而且全面地吸纳古典文化是从十四世纪开始的。因为这个发展需要有成熟的城市生活为后盾,而此时也只有意大利具备这个条件——不分贵族与市民大家共同居住在一起,一起打造这个社会有可以共享的文化教养(Bildung)。而且要对文化教养有渴慕,并且有足够的闲暇与能力来享受、学习这些文化教养。当他们下定决心挣脱中古以神为主、不以人为之主的形而上思维,确实建立属于人世层面可以习得的文化教养(Bildung)时,他们也知道这非短时间内一蹴可及,马上就可以使大家不论从直觉上或从理性认知上都愿意欣然接受——他们需要典范。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务实、通达地面对人世生活的态度,正提供他们仿效的楷模。所以他们奋斗且感恩地接纳、采用古典文化各种形式与内涵。曾经有一段时期他们所说的人文涵养就是学习古典文化的各种风貌。
 
当然,对意大利来说,重新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是比其他地区来的容易。自从霍恩斯陶芬王朝(Hohenstaufen)衰亡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不是无暇兼顾、就是无力再掌控意大利了。随后,教堂也迁往法国南部亚维农(Avignon),因此,当时掌握意大利大部分地区统治实权的不是僭主就是非法取得政权的人。追求觉醒的有识之士希望能树立新的、可长可久的理想,因此像尼克拉·洛伦佐(Cola di Rienzo)便企图以恢复古罗马荣光的意大利霸权来收拢人心。他出任第一届保民管(Tribunat)时便以此自诩,虽然此举最后只落得闹剧一场,但借着唤起大家对古罗马荣光的记忆来塑造民族情感,在某个层次上仍然奏效。因为将旧的历史传统赋予时代新意,的确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让大家感觉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进步的民族。
文章来源摘录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第三卷导论中译本,联经出版社2013年版。
专题目录|

历史救赎|
周诗岩|阿比·瓦尔堡的姿态:图像生命与历史主体
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导言
尼采|历史的用途及其滥用|节选
瓦尔堡|论布克哈特与尼采(1927)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节选
阿甘本|什么是当代人

古代图像的死后生命|
布克哈特|古代的再生|导论
瓦尔堡|桑德罗·波蒂切利(1898)
瓦尔堡|丢勒与意大利古代(1905)
贡布里希|古典传统的双重性:阿比·瓦尔堡的文化心理学
周诗岩|讲给真正成年人的鬼故事

间隙的图像学|
瓦尔堡|费拉拉的斯基法诺亚宫中的意大利艺术与国际星相学(1912)|选译
瓦尔堡|往昔表现价值的汲取(1927-29)
阿比·瓦尔堡纪事年表
温德|瓦尔堡的“文化科学”概念及其对美学的意义
贡布里希|阿比·瓦尔堡:他的目的与方法
阿甘本|阿比·瓦尔堡与无名之学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以侍女轻细的步态(图像的知识、离心的知识)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归还感性
专题主持|XQ
相关推送|

世界历史沉思录导言
布克哈特将西方文明的危机视为历史过程的产物,但他相信,通过考察和反思历史,能够找到克服这一危机的药方。在阐述历史学习的任务时,布克哈特无意构建黑格尔式的世界历史体系,他更看重历史遗产(记忆)中对人类文明有益的一面,即解决当下历史危机的“永恒智慧”。布克哈特尤为强调历史所承担的教化意义,面对“高度专业化”的历史学科,他选择了“业余爱好者”作为一种理想的参照,这自然让人想到布氏的另一本遗著《缅怀鲁本斯》。
|我们的方法就是审视人的过去、他的现在和他的将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考察有一点病理学的意味。
下|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分散的知识之间原来的有机联系,那么我们就掌握了这种永恒的人类精神的连续性。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