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产 复制|莫霍利-纳吉《绘画 摄影 电影》

BAU学社| 院外 2022-10-04

包豪斯成立百年之际,“重访包豪斯”丛书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尽管丛书的出版恰逢包豪斯百年,但它不仅仅是包豪斯百年献礼,更是将这一系列历史档案放置在当代包豪斯的视野中,将包豪斯理念转译到当代社会环境中,翻译与解读曾经的文本,并加入当代学者对包豪斯的研究。曾经的文本重构了当代艺术在源头处的历史情境,当代学者的研究则构成一种穿越历史的对话,二者共同重建了历史与当下的关联。目前已出版4种:《包豪斯剧场》《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与日记》《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包豪斯剧场实验》等。这4册分别代表丛书的3个方向:原包豪斯丛书、包豪斯人的著作和当代包豪斯研究,构架出丛书的整体框架,既是丛书的阶段性小结,也是后续研究的起点。以该研究计划及丛书出版为契机,从思想史和文化史来解读包豪斯,重新认识包豪斯,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对话,为当下提供更多的思想动力。本次推送的是即将出版的原包豪斯丛书(1925-1930)莫霍利-纳吉所著的《绘画 摄影 电影》中的一篇短文,在已出版的《包豪斯悖论》附录中译稿的基础上又做了修订。

责编|BAU学社
▼ MALEREI  FOTOGRAFIE  FILM
著|[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译|温心怡
校|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生产  复制|1925
本文1000字以内
我们并没指望过将所有那些人类生命中无法估量的事一举解决,但不妨这样说,一个人之所以能构作而成,靠的就是将所有的功能装置统合在一起;换言之,既定时期的那个人,只要将构作自身的功能装置,无论是细胞的还是复杂器官的生物能力,发挥到极限,就能达到他的最佳状态。艺术在这一点上大有作为,而这也是艺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整体上的综合效应正取决于趋于完美的运作。艺术,尝试着创建更为深远的新关系,关联起已知的与那些迄今尚未知晓的视觉、听觉及其他的功用与现象,以便在日益增长的丰富性中将这些未知事物整合进功能性的装置中。
 
当所谓的新已然显露无遗,功能性的装置就想要再往前一步,渴求产生更新的深刻印象,这是人类境况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新的构型实验永远有必要存在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只有生产出新的、前所未知的关系,构型才是有价值的。还可以换一种说法,从构型艺术这一特定视角来看待复制(对现有关系的重复),如果复制无法丰富人们的见识,那么它充其量也就是精湛技艺的问题。
 
由于生产(生产性的构型)主要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我们必须把以往只用作复制目的的装置(手段)拓展到生产的目的上。[注]
 
 如果我们希望重估摄影的领域,让它也转向生产性的目的,我们就需要利用摄影板(溴化银)的感光性:将我们自身(借助镜子或透镜装置、透明晶体、液体等)构造的光现象(光影之戏的契机)定影其上。我们不妨把天文学照片、X光照片、闪电照片也都视为这种构型的前身。


[注] 我在两个领域做过这类研究:留声机和摄影。当然,我们还可以用类似方式思考其他复制手段,如有声电影(恩格尔 Engel, 马索尔 Massole 和 沃格特 Vogt)、电-视[Telehor] 等。拿留声机这个案例来说,情形是这样的:至今人们还只是用留声机复制已有的声学现象。想要复制什么声音,就先让声音的振动通过针在蜡版上刮出痕来,之后再借助膜将蜡盘上的刮痕翻制下来,这样一去一回声音就又出来了。如果一个人不借助那些机械外力,而直接在蜡版上刮出痕来,那么这个设备就得到了拓展,转向生产性的目的。如此,就可以在复制中生产出某种声音效果,这是一种不需要新的乐器或者管弦乐队就能生成声音的新方法,这是从未存在过的新声音,以及新的声音关系,由此也促进了音乐的概念和作曲的可能性。(见我在“De Stijl”1922 Nr. 7,“Sturm” VII/1923 以及  “Broom”[New York] März 1923,“Anbruch”[Wien] 1926 上的文章)
László Moholy-Nagy|1895年7月20日-1946年9月24日

附|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年表节选|1923-1928


1923年3月31日 
与包豪斯签教学合同,成为包豪斯一员。之后取代伊顿(Johannes Itten)主持预备课程(Vorkurs),并任金属工坊(Metallwerkstatt)的形式大师(Formmeister)。
1923年月19日 
柏林艺术大展(Die Große Berliner Kunst-Ausstellung)开幕,莫霍利的作品入选。
1923年7月 
其关于音乐与留声机的文章在《风暴》杂志上刊登。
1923年8月15日 
包豪斯夏季展开幕,莫霍利设计的展册也在展览上呈出。
1923年 
出版《新排印设计》(Die neue Typographie)。
1924年 
与奥斯卡·施莱默和法尔卡斯·莫尔纳(Farkas Molnár)合写出版了包豪斯丛书第四本《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出版包豪斯丛书第八本《绘画、摄像、电影》(Malerei, Fotografie, Film)。在《今日》杂志发表了《动态大都会》(A nagyváros dinamikája)的脚本。
1924年1月17日 
其一件作品被魏玛的州立博物馆(Landesmuseum)展出。
1924年2月1日 
第三次在柏林风暴画廊办个展。
1924年7月26日前
拜访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925年3月1日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柏林风暴画廊办个展,开始用字母数字命名其画作。
1925年7月 
夫妻两人前往巴黎,与蒙德里安(Mondrian)等人见面。其后在法国贝勒岛(Belle-Île-en-Mer)与吉迪恩夫妇(Sigfried Giedion 和Carola Giedion-Welcker)结识并一同旅行。
1926年11月18日 
在马格德堡(Magdeburg)授讲绘画与摄影。同日,其七副画作在布鲁克林由匿名社(Société Anonyme)展出。
1926年12月4日 
德绍包豪斯校舍开张,同日发行了莫霍利设计的《包豪斯》杂志第一期,并刊登他的文章《精神之直行-技 术 之 迂 行 》(Geradlinigkeit des GeistesUmwege der Technik)。
1927年1月25日 
其四件作品在纽约安德森画廊展出。
1927年4月初 
在柏林与马列维奇、 塔德乌什·佩泊(Tadeusz Peiper )和密斯·凡德罗见面,并与马列维奇谈定在包豪斯丛书系列中出一本。
1927年8月上旬 
夫妻两人造访瑞士阿斯科纳(Ascona)。
1927年12月下旬 
前往法国庞马尔(Penmarch),与伊利亚·爱伦堡(Ilya Ehrenburg)讨论计划一部电影。
1928年 
为吉迪恩的新书《在法国建造,以钢铁 建造,以钢筋混凝土建造》设计了封面。
1928年1月17日 
宣布已决定在三月底离开包豪斯。
EM3、EM2、EM1|拉兹洛·莫霍利-纳吉|1923

相关推送|

重访包豪斯丛书|总序 
超越建筑与城市
当代历史条件中的包豪斯
以“包豪斯丛书”的译介为开端的出版计划,无疑与当年的“包豪斯丛书”一样,也是一次面向未知的“冒险的”决断,去论证“包豪斯丛书”的确是一系列的实践之书、关于实践的构想之书、关于构想的理论之书。通过相互推进的翻译、写作、研讨与讲演,对这一专项研究感兴趣的个体如今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师生协同的研习团体“BAU学社”,或许这正是包豪斯开创者格罗皮乌斯当年用“乐队协作”来比喻的社群愿景。
这样一个主体,位于建筑与建造之间的“裂缝”,它真正指向的是:超越建筑与城市的“建筑师的政治”。
当下历史条件下的包豪斯|沿着他们与我们的主体路线潜行的历史展示:在物与像、批评与创作、学科与社会、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某种等价关系。
▼ The Paradox of Bauhaus: Critical Point of the Avantgarde
著|周诗岩,王家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的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暴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先锋派的数次遭遇。
▼ The Theatre of the Bauhaus: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Stage of Oskar Schlemmer
著|[英]梅丽萨·特里明厄姆
译|张靓秋
校|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当代西方研究包豪斯剧场的代表性成果,聚焦于包豪斯大师奥斯卡·施莱默的绘画、编舞和剧场作品,通过准确的理论视角和精彩的作品分析,阐明这位包豪斯舞台工坊的领导者在设计和现当代表演领域发挥的历史作用,并将施莱默的非凡实践视为包豪斯的空间探索与当代舞台乃至当代伦理、美学和社会相关联的重要纽带。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对于所有涉猎二十世纪先锋剧场、行为艺术,以及现代德国实验剧场和魏玛时代表演史的研究者尤有助益。院外还将陆续推送本书部分的内容。
▼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Oskar Schlemmer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唯一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