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Pieter Cornelis Mondriaan ,1872-1944)以“新构型主义”(De Nienwe Beelding [1])闻名于世,他本人的抽象艺术作品对20世纪绘画、建筑与设计等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且留下大量的理论著述阐释自己的艺术理念。 尽管如此,据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所言,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在当时的公众眼中通常意味着极端僵硬,它们被视为纯粹理论的产物,而不掺杂任何情感,人们误以为他是个头脑狭隘、教条死板的人,“顽固地坚守着直角和原色”[2]。蒙德里安逝世后,逐渐有人站出来为他辩护,尤其强调他在现代抽象艺术发展中的地位。1945年,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3]在为蒙德里安的英文文章《构型艺术与纯粹构型艺术》(“Plastic Art and Pure Plastic Art”,1936)作序时特别提到:“20世纪最有力的构型性艺术表达,如亨利·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都必然用到已故的蒙德里安的表达方式……但新构型主义的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始终遭到阻碍,而且比其他任何艺术思想遭遇的抵制都更强烈,但它最终还是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和活力,并产生国际影响。”[4] 蒙德里安的绘画与写作都展现出他对现代生活的热情。蒙德里安的视觉艺术包含了其对20世纪新意识阶段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中对“现实”的表现正持续转变,社会意义也不断演变,因此蒙德里安的画作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能从画里看出,他试图在变化中寻求一种永恒且稳定的东西。抽象绘画的表达显然没有语言逻辑来得准确,蒙德里安超前的眼光迫使他需要用文字来补充说明他的艺术,这些文字记录下他对艺术与生活的探讨方式之演变。蒙德里安一再强调,他的文字和理论应视为其视觉艺术的结果,它们总是在画作之后才出现,而画作是“纯粹直觉”[[5]]的结果,亦是直接体验表达方式的结果,这个由“直觉”到绘画、再由绘画到写作的过程于他而言是不可替代的。 蒙德里安时常遇到对其作品和思想的误解,他曾无奈地和友人说道:“作家是最大的罪犯。” [6]这正是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印刷文字的力量会扭曲事实,并对理解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但随后他又很达观地补充说:“生活充满了障碍……但生活总是对的!” [7]对他而言,生活中遇到的障碍或消极因素是现实,现实揭露了生活中的不平衡,由此必须抗争——要有建设性地去对抗这些不平衡,而不是同样变得消极。 于是,自1914年参与组建风格派(De Stijl Group)至1944年逝世的三十年间,蒙德里安花费了大量时间撰述文章阐释自己的艺术与理念,其大部分文章完成后都很快在文化杂志或展览目录上刊载,使今天研究他的艺术思想成为可能。而仅看他的画作,是很难体会到他对新艺术——或者说对他理想中的现代生活——所寄予之厚望的。 谈及蒙德里安的写作,必然要提到另一位风格派巨擘——提奥·范杜斯堡(Theo van Doesburg),蒙德里安的第一篇出版物《绘画中的新构型》(The New Plastic in Painting,1917)就发表自范杜斯堡主编的《风格》(De Stijl)月刊。蒙德里安在巴黎受到了立体派艺术的洗礼,萌发对抽象艺术的兴趣,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很快宣布参战,蒙德里安刚好回家乡看望父亲,于是在中立国荷兰留下来躲避战乱。在那之后的五年里,他结识了一群同样激进的艺术家,为风格派的共同协作打下基础。这群艺术家迫切地挣脱传统具象绘画的束缚,创造一个符合新时代的新艺术、新世界,而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们希望发展出一种集体风格,限定以相交的水平垂直线条与红黄蓝、黑白灰六种颜色为形式来创作。“工厂制造产品,艺术制造生活”,蒙德里安相信,在理想世界里一切皆是艺术,直到今天,风格派对绘画、建筑、平面设计等领域的影响已持续了一百多年。 蒙德里安和范杜斯堡志趣相投,共同致力于将新构型主义融入到风格派理念中,并推崇普遍性和集体性为新时代的精神,坚决反对个人主义。但是二人都是极具主见的艺术家,1924年范杜斯堡发表了“基本要素主义(elementalism)”宣言,两人构型手段产生理念分歧,之后蒙德里安不再于《风格》(De Stijl)杂志上发表文章,直到1931年范杜斯堡去世,蒙德里安为之写下一篇简短的颂词,刊载在《风格》的最后一期纪念特刊上[8]。 20世纪三十年代,他还参与过巴黎的“圆圈与方块派”(Crecle etCarré)以及一个国际组织“抽象创作派”(Abstraction-Création),1937年在伦敦期间加入了“圆团体”(theCircle group),并在各类先锋杂志上积极发表文章,而到纽约后则经常与美国的抽象艺术家们一起活动[9]。这也足见蒙德里安绘画与写作两方面创作上的积极与自觉,及其贯彻“新艺术即新生活”的决心与行动力。 [1] De Nienwe Beelding德译为Die neue Gestaltung,英译为New Plastic/NewPlasticism。荷兰语中动词beelden和名词beelding表示给予形式、创造和通过图像延伸,与德语中的gestalten和Gestaltung含义一致。而英语中的plastic和法语中的plastique源自希腊语plassein,表示塑形和形成,但缺乏beelding中创造和结构的意涵。因此,本文没有依据其英文译名翻译成较常见的“新造型主义”,而选用“构型”一词,将De Nienwe Beelding译为“新构型艺术”,此外也区别于艺术史中已有的“造型”概念。参考谢明心《从风格派到国际先锋派的汇流:提奥·范杜斯堡的艺术理论与实践(1916-1922)》之注解。 [2] [美]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沈语冰、何海 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5:275.[3]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1915-1991),美国重要的抽象表现艺术家,其创作以毕加索和马蒂斯的艺术为基石,并受到超现实主义方面的艺术直觉、非理性思想的影响,代表画作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系列和《开放》系列,撰有现代艺术相关的论著,长期为抽象艺术发声。[4] Holtzman, Harry, andMartin S. James, eds. Piet Mondrian, The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 Boston: G.K. Hall & Co. 1986:1.[5] 蒙德里安称自己的绘画方法为“纯粹直觉(pure intuition)”,这是一种直接的方法,通过尝试和犯错,在给定的画布空间任意发挥,不采用任何先验的方法或者“黄金分割”。他还称其为“纯粹的感官享受(pure sensuality)”。[6]Holtzman,Harry, and Martin S. James, eds. PietMondrian, The 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Boston: G. K. Hall & Co. 1986:6.[7]同上:6.[8]1928年《风格》杂志停刊,1931年范杜斯堡去世,范杜斯堡夫人主持出版了最后一期《风格》专刊以示纪念。[9] Holtzman, Harry, andMartin S. James, eds. Piet Mondrian, The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 Boston: G.K. Hall & Co. 1986:3.Composition in Brown and Gray|1913 《新艺术-新生活:蒙德里安文集》 (The 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1986)第一次以英文整合了蒙德里安的文稿,其中还包含他在信件、草稿和便签上的随记,以及部分未曾出版过的内容,因而提供了今日研究蒙德里安艺术思想的重要资料。书中将蒙德里安的著述按照其写作完成的时间顺序呈现,并根据蒙德里安的经历分成了三个板块:风格派时期,1917-1924年;风格派之后,1924-1938年;英国与美国时期,1938-1944年。每篇文章前都追溯了当时写作及出版的情况,卷尾是蒙德里安生平出版物的清单,并且列出了参考文献。该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即《绘画中的新构型》,蒙德里安于1918年增添了文末的“附录”,使之更加完备。蒙德里安更早期的艺术思想,则主要通过他1909年的书信和1912-1914年间他在速写本上的注解来反映,它们均是由蒙德里安用母语荷兰语写成的,尽管是摘自信件与速写本上的只言片语,但都鲜明地展现了艺术家的思考;1917年至1924年间,蒙德里安在《风格》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以荷兰语写就;蒙德里安自1919年至1938年间生活在法国巴黎,最初他把自己的文章翻译成法语,而到了20年代后期,他已经尝试直接用法语写作了;1938年开始,他的出版物几乎都是英文的,1940年搬到美国纽约后,蒙德里安又开始直接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10]。 随着蒙德里安在艺术圈的活跃社交,他认识了不少直觉敏锐的抽象艺术支持者,其中不乏理论家、批评家等,他们既是蒙德里安的朋友,也是其艺术的记叙者、阐释者、研究者。另一方面,由于蒙德里安的个人经历,与之相关的荷兰文、法文、英文研究文献最为丰富。 约翰·约翰逊·斯威尼(James Johnson Sweeney)于1934年的芝加哥艺术展会上与蒙德里安相识,之后他在1945年第12期《现代艺术博物馆公报》上发表了首篇详细论述蒙德里安作品的报道,重点讨论其《胜利爵士乐》(Victory Boogie Woogie,1942-44)一画;1946年,斯威尼又在第13期《现代艺术博物馆公报》上发表了他曾经对蒙德里安的采访;1951年,斯威尼在《艺术新闻》上展示了他与蒙德里安生前的书信来往,蒙德里安对待信件有阅后即焚的习惯,所以目前留存下来的大多是蒙德里安的友人收到的来信。 米切尔·修弗(Michel Seuphor)是蒙德里安的第一位传记作者,前者创建了“圆圈与方块派”[11],而后者1930年加入过该团体。修弗最早发表的关于蒙德里安的文章是1949年的《皮耶·蒙德里安与新构型主义的起源》(“Piet Mondrian et les origines du neoplasticisme”,1949),简单介绍了新构型主义艺术的来源和特点;1955年他于海牙市立博物馆策划了蒙德里安作品展,并出版了展览图录;1956年出版的传记《蒙德里安:生活与工作》(Piet Mondrian: Life and Work,1956)是修弗的代表作,书中分类梳理出蒙德里安绘画的图录,并成为研究蒙德里安作品的标准参考资料。 前文提到的哈里·豪茨曼与马丁·詹姆斯主编的《新艺术-新生活:蒙德里安文集》 (The 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1986)是本篇论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该文集1986年出版,首次以英文整合了蒙德里安的绝大部分文稿。亦是由于蒙德里安继承人的身份,豪茨曼搜集到的资料较为齐全,在卷尾列出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并将其分为“生活与工作”、“部分展览图录”、“所处环境及关联”与“理论和具体领域”这四方面。 “生活与工作”部分的文献主要偏向记叙性质,其中总体介绍了蒙德里安生平与作品的,除了前文提到的修弗的著作,还有克尔·布洛克(Cor Blok)的《蒙德里安:荷兰公开作品图录》(Piet Mondrian:Een catalogus van zijn werk inNederlands openbaarbezit,1974)、玛利亚·格瑞兹·奥图兰吉(Maria Grazia Ottolenghi)的《蒙德里安油画集》(Tout L’oeuvre Peint de Mondrian,1976)、伊夫-艾因·博伊斯(Yve-Alain Bois)的文章《画家蒙德里安》(“Mondrian, Draftsman”,1980)等。另外,还有细分到各个艺术风格时期的重要记录,依照蒙德里安经历过的自然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构型主义早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伦敦和纽约时期排序,其中既有范杜斯堡夫人(Nelly vanDoesburg)的《回忆蒙德里安》(“Some Memories of Mondrian”,1971)这类个人视角的散文,也有罗伯特·威尔士(Robert Welsh)的《蒙德里安艺术中蓝色小方块构图的位置》(The Place of Compositionwith Small Blue Square in the Art of Piet Mondrian,1977)、卡米恩(E.A. Carmean)的《蒙德里安:菱形构图》(Mondrian: The Diamond Compositions,1979)这样具体的作品分析。 另一种时期分类则是强调蒙德里安所处的社会情境,分为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时期、象征主义时期、现代主义与立体主义时期、风格派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纽约及之后时期。这部分文献并不以蒙德里安为唯一主角,一般是艺术史或艺术流派综述,可以由此分析蒙德里安不同阶段受到的影响。讨论最为热烈的是风格派时期的蒙德里安,这一时期蒙德里安的新构型主义逐渐成型,并开始在欧洲舞台展现光彩,斯威尼就曾写过《蒙德里安,荷兰与风格派》(“Mondrian, the Dutch and De Stijl”,1971)一文,而雅费(H.L.C. Jaffé)所著《风格派1917-1931:荷兰对现代艺术的贡献》(De Stijl 1917-1931:The Dutch Contribution to Modern Art,1956)一书颇为详尽地论述了风格派的历史,对风格派的各个协作者都有所着墨,可以从中了解蒙德里安与范杜斯堡因艺术理念而分合的始末。另一大类研究文献,是将蒙德里安放在抽象艺术画家中讨论,如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所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ModernArt:19th and 20th Centuries,SelectedPapers,1978)中收录的《蒙德里安:抽象画中的秩序与无序》,分析了蒙德里安的四幅抽象画,由此希望改变当时一些人对蒙德里安艺术的刻板印象。 还有一些涉及绘画领域之外的蒙德里安相关研究,如雷内尔·班纳姆(Reyner Banham)在《蒙德里安的现代设计理念》(“Mondrian in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Design”,1961)[12]一文中分析了蒙德里安的新构型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户崎(E. Tosaki)的《蒙德里安的可视化韵律理念》(“Mondrian’s Philosophy of VisualRhythm”,2017)探讨了蒙德里安的绘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目前,国内专门研究蒙德里安的出版文献较少,主要是译自外文的蒙德里安传记或是翻译他的部分著述,如安虞所著《蒙德里安》简略介绍了蒙德里安各个时期的经历与艺术发展,徐沛君编译的《蒙德里安艺术选集》节选收录了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观点。蒙德里安相关的中文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将蒙德里安作为抽象艺术家的代表来研究,横向对比同时代、不同理念的抽象艺术家,纵向探求蒙德里安于抽象艺术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贡献,如蒋朝晖《早期抽象绘画中的“象”》一文中将蒙德里安与康定斯基、克利并列,分析他们对自然与抽象的不同理解和处理;二是研究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对现代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服装设计等领域的影响,通常是举例论述,研究并不深入。 本篇论文聚焦于蒙德里安的具体写作,据此探讨新构型主义的起源、发展与意义。正如蒙德里安本人所言,文字是他对画作的“总结”,从中以进一步解读他的思想,分析他对抽象艺术发展之思考,并尽量避免对其图像的误读。而另一方面,蒙德里安的绘画与写作互相对照,既使他的“新艺术”更趋于完整,也揭示出图像与文字各自的局限,蒙德里安认为他的画作背后的想法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文字经常不能使他满足,所以他频繁删改自己的手稿,如同前辈大师寻找新的方式来呈现主题一样,蒙德里安一直在寻找新的术语来更贴切地表达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夏皮罗曾提过,蒙德里安的绘画并不始终遵循他自己的理论要求,他的绘画往往理性而克制,文字却更能呈现他的灵光与激情,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展现出愈发完善的新构型性艺术,不断接近蒙德里安理想中的“新艺术与新生活”。 论文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对应蒙德里安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阶段——风格派初期、风格派矛盾期、风格派之后,并择取他各阶段的代表性文章以分析新构型艺术的发展:第一部分围绕蒙德里安在《风格》杂志上刊载的第一篇文章《绘画中的新构型》(De Nieuwe Beelding in deschilderkunst,英译The New Plastic in Painting,1917)展开,论述蒙德里安在风格派初期对新构型性绘画的初步设想;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蒙德里安离开风格派之后的写作、投稿经历,之后以《新构型主义的基本原则》(“Principes généraux du Néo–plasticisme”,英译“General Principles ofNeo-Plasticism”,1926)一文为例,上承蒙德里安归纳的新构型性艺术的六条准则,下启表达“纯粹关系”之方法,是转向生活即艺术的前奏;第三部分主要通过《新艺术与新生活:纯粹关系的文化》(L'ART NOUVEAU—LA VIE NOUVELLE:La Culture des Rapports Purs,英译The New Art—The New Life: The Culture of PureRelationships,1931)及《立体主义和新构型》(Le Cubisme et laNéo-plastique,英译Cubism and Neo-Plastic,1930)两篇论著总结新艺术的特征与意义,前者承载着他构建新生活的艺术家使命,后者则驳斥了针对抽象艺术的质疑声,由此阐明新构型艺术存在与发展的意义。 [10] Holtzman, Harry, andMartin S. James, eds. Piet Mondrian, TheNew Art -The New Lif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Piet Mondrian. Boston: G.K. Hall & Co. 1986:17. [11] “圆圈与方块派”由画家华金·托雷斯-加西亚(JoaquinTorres-Garcia)和诗歌批评家米切尔·修弗共同创建,成员约有80人,囊括了当时巴黎大部分活跃的抽象艺术家。由于缺乏资金且修弗的身体状况不佳,该协会下的《圆圈与方块》杂志只在1930年出版了三期。[12] Banham, Reyner.“Mondrian in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Design.”Architecturereview, October 1957.Reprinted in Arts Yearbook 4, 1961:227-229.Yves Saint Laurent’s The Mondrian Collection|1965 目录摘要 /1Abstract/2引言/4 第一章 风格派初期的写作/11第一节 蒙德里安与风格派的分合/11第二节 由自然到抽象的新构型主义绘画/141、从自然的主题与形式出发/142、走向抽象艺术/20第三节 新构型主义形成的社会动因与内在因素/25第二章 新构型主义的视觉准则/29第一节 风格派之后的艺术活动/29第二节 新构型主义的基本原则/32第三章 表达纯粹关系的文化/37第一节 新构型艺术的特征/401、艺术的本质:普遍性/402、二元对立下的平衡/423、摆脱主题:非描述性/444、生活与艺术的结合/46第二节 新构型艺术的意义/48 结语/57 参考文献/63致谢/66Grande composizione A con nero, rosso, grigio, giallo e blu|Piet Mondrian|1919-1920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2021年硕士毕业论文《蒙德里安的写作:新艺术与新生活》论文指导| 周诗岩 未完待续|相关推送|提奥·范杜斯堡|《新构型性艺术的基本概念》英译本|后记风格派历经荷兰阶段与国际阶段,二十年代初,范杜斯堡走出国门,去往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一方面宣扬风格派艺术理念,另一方面也希望为这个团体吸收新鲜血液。1921至1923年,他在魏玛与其他欧洲先锋派发生现实上的联系与理念上的碰撞和交融,尤其是包豪斯、达达和构成主义:他对包豪斯的抨击和挑衅,启示包豪斯在过度的浪漫主义倾向中悬崖勒马;他同时是一名构成主义者,并且拥护达达破坏一切、革新一切的精神。这几股创新力量在他身上汇流,他成为了自己理想中具有普遍性视角的现代人,并将这种精神传播到所及之处。蒙德里安梦想着普遍的和谐,其作品构筑了一个乌托邦——一个更鲜明、更清晰的世界;在他身旁,还有一位充满干劲的范杜斯堡。后者为之努力的世界遵循着和谐与普遍均衡的法则,但如果这只能在未来实现,他并不会甘心。他的目标是,以和谐之精神重组并革新自己时代的世界。从“自然/自由”到“时代/永恒”|讲座|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