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的由来|巴克敏斯特·富勒《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第二章
EXTITUTE|星丛共通体
文|巴克敏斯特·富勒 译|陈霜 责编|PLUS
本次推送的文章节选自2008年再版的巴克敏斯特·富勒三本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年初版)》(2017年已出中译本)。某种程度上,把巴克敏斯特·富勒仅仅称为建筑师的确是一种“错误”。不少人还将他看作是工程师、发明家、几何学家、系统学家、未来学家……这足以证明富勒自己一直以来想要破除专业化分工的试验,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不从跨界的建筑史,而是从更具统合性的另一种建筑史的视角,回溯性地去阅读富勒的创作,那么仍然可以将他看作是一位“建筑师”,因为富勒的所作所为并未偏离建筑师这一身份命名的本意——统合各种技术的操持者的形象。然而,在当下这样一个技术加速和组织创新的语境中,富勒往往会被重新塑造成另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偶像受人推崇。这与他在自己的文本中更多显现出来的幻想预测的那一面不无关系。但是,只有从他偶尔闪现的话语中,我们才有可能更为精微地体会到他的批判性所在。比如一方面他赞许冒险家们突破了人们此前用以解决危机的思维惰性,同时又不忘提醒人们不要将冒险家们当作领袖权威,不要将这一面的思维惰性无限放大。正如在此前推送的本书节选中他说到的那样“由顶级武力加以强制维护的‘国家’观念……会让人们陷入更加严重的专业化奴役深渊和高度个性化的身份等级泥淖中。”在第二章中,富勒远溯历史至“大航海”时代背景中,深入研究专业化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一方面那些“大海盗”们反“专业化”之道而行之,可以被看作是具有综合性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的勇士;另一方面“大海盗”为了成功守财,必须保密。因此假借地方总管之手,以“预见性的分而攻之”着眼于出其不意,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威力远远超过“延迟性的分而攻之”。这些拥有了雄厚财力的“强盗资本家”,乐于投资教育。于是所谓“专业化”本质上是一种奴役。但是“专家”因其身居高位,既享有终身职位、丰厚稳定的收入,又有文化教养,所以虽被奴役却沾沾自喜。由此,本地化的视角已无法察觉相当隐蔽的国际信息交流和贸易平衡技巧。富勒诸多构想试图合乎科学逻辑的进化论,也使得他的“乌托邦”明显地在六七十年代同期或乐观或悲观的氛围中独树一帜。我们不难从他另一本著作的标题“要么乌托邦,要么消亡”中看出,富勒仍然延续着他早期所身处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普遍理念。由此,比起具体分析他“设计”的方案,或从他的形式体系中获取再造创作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从他的乌托邦未竟之处,回到或者如何回到他一直关切的基源命题和总体原则,同时这些也是他最为激进的出发点。
“大海盗”作为幕后主宰,便能占据极大的隐蔽优势,积极投入与其他“大海盗”的全球竞争中去……虽然表面包装华丽,但“专业化”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奴役。
专业化的由来|1969
本文4500字以内|接上期
很显然,为了纠正或消除“专业化”这一错误观念,我们需要远溯历史,深入研究专业化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说在 20 世纪以前,普通人的视野仅为地球表面的大约百万分之一。人们的生活体验局限于此,很容易就导致了坐井观天的狭隘视角。不用说,那时人们都以为地球是平的,以为地平线向外无限延伸。直到今天,学校教育还是从点线面的概念开始,说什么直线和平面向外“无限”延伸,非常难以理解。这些概念过分简化,容易造成预设立场,妨碍了综合性体验可能带来的创新发现,因此极具误导性、盲目性和危害性。
当整个人类社会对世界的认知都处于这样的蒙昧无知中,那些具有综合性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的海上冒险家们立刻意识到,真正能与他们竞争的只有他们的同类——那些像他们一样具有综合性思维和全局性视野的勇士,也认识到或者正希望通过实践经验来学习了解“整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把这些海上冒险家们称为“大响马”或“大海盗”,因为在当时,陆地法律无法适用海岸之外。那么,这些海上冒险家——历史上第一批的“世界人”天生反骨、无法无天,只有自然法则能真正辖制他们;每当暴风骤雨来袭,严酷的宇宙定律往往带来毁灭性打击。公海之上,迷雾重重,暗夜行进,礁石处处,一切都是那么艰险无情。
后来,“大海盗”们狭路相逢,于是拔剑相向,一争高下,力求控制茫茫大洋的海上航线,最终一统天下。他们的战斗不为人知。但战败者大多默默无闻地沉没于历史洪流,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资料。而那些胜利的“大海盗”们继续驰骋海上、发家致富、扬名立万。他们之所以取得胜利,完全是因为他们有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反“专业化”之道而行之,他们是“专家”的相对面。“大海盗”们精通天文导航、风暴气象、海洋学、船舶科学、经济学、生物学、地理、历史和其他科学,也擅长与人打交道,懂得管理。他们的预测策略范围越宽,时效越长,他们就越成功。
但是,这些“大海盗”们即使再强悍、精壮、博闻广识、足智多谋,偶尔也得打个瞌睡、歇个觉,因此他们意识到必须在身边配备一群超级忠诚的部下。这些部下最好肌肉发达、头脑迟钝,而且目不识丁,这样便看不出也领会不了精明主子的谋略和意图。部下头脑越迟钝,“大海盗”们越安全。只有聪明人才有可能图谋取代“大海盗”。因此,“大海盗”们把“保密”作为头号战略。只要其他“大海盗”不知道你的目的地,不了解你的往返行程,他们就无法采取伏击行动。例如,当你海上寻宝两年,身心疲惫地满载而归时,若是别人得知你到港靠岸的时间,则他们就会在几艘小船里放置“定时炸弹”,于黑暗中对你发动围攻袭击。因此,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上不断爆发抢劫或二次抢劫。总之,“大海盗”要成功守财,必须保密。结果,我们今天对“大海盗”的生活知之甚少。
达·芬奇头脑聪明、深谋远虑,是设计科学家的典范。他获得米兰公爵的资金赞助,不断设计出各种加固防御工事、军用武器及民用生产工具。其他各大军事强权也都拥有各自的综合性设计科学家、艺术家兼发明家,如米开朗琪罗。
很多人会发问:为什么今天没有这种人了?如果你认为今天不会再出现“达·芬奇”,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达·芬奇和伽利略的时代,数学由零起步,突飞猛进,不仅极大地改进了造船科技,也大幅提高了导航安全性。随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海上冒险。那些有权有势的“大海盗”领袖兼金主命令他们属下的“达·芬奇”们投入工作,首要任务是为自己设计建造一批功能强大的新式船舶,以期开启环球之旅。接下来,“大海盗”登上环球舰船出海远航。他带上了“达·芬奇”和“魔法师梅林”[1],目的是让他们在旅程中继续工作,发明出更高效的工具,制订出更强大的战略;“大海盗”希望在“达·芬奇”们的辅佐下,击败其他“大海盗”,成为世界之王,占有全球的人力与财富。“大海盗”欲成就海上霸业就必须确保机密,因此,“达·芬奇”们被隐藏到幕后,不为公众所知,不闻于传奇逸事,不见于历史记载。
“达·芬奇”们以海为家,最终当上了船长、舰队上将或是海军造船厂总指挥,负责设计和建造船队;“达·芬奇”们也有可能进入海军学院执教,负责为“大海盗”制订和发展下个世纪的综合性全球战略。新世纪全球战略不仅包括安排航运任务、制定全球航线网络,而且包括创建船舶工业(设计、建造和维修),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与之配套的采矿业及海军基地。这种达·芬奇式的规划堪称今天的大型全球工业化的鼻祖。为了管理物流,“大海盗”们开始建造铁皮蒸汽船,修建炼钢高炉和铺设铁轨;此时,“达·芬奇”们忽然出现,化身为诸如特尔福德[2]之类的卓越工程师,成功建造了遍布英国的铁路、隧道和桥梁,以及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原来你说的就是大英帝国?”让我告诉你:不是。所谓的“大英帝国”其实是全世界的误解,误解了世界的真正主宰是谁。“大英帝国”的说法也揭示出普通民众对“大海盗”的幕后统治一无所知,社会大众不知道是“大海盗”操纵着各个地方政府及其首脑,通过他们掌控和统治着全世界。各地政治貌似各有差异,但实质相同,仅仅在内部民主程序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无关痛痒的区别而已。我们在下文中很快会看到,英伦三岛虽然远离欧洲大陆,偏安一隅,却造就了一支英勇的无敌舰队,建起多处海军基地,从而控制了欧洲的所有大港。然而,英伦三岛不过是顶级“大海盗”的囊中之物。既然“大海盗”负责为英国人建造、维护和供给舰队,他们也就趁机假借英王之命,征召或强行征召英国本土人民,顺理成章地组织起舰队。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无敌舰队成员全是英国岛民,便想当然地认为舰队属于大英帝国,误以为是英国人野心勃勃,企图征服世界,却不知道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大海盗”。“大海盗”成功地瞒天过海。事实上,英伦三岛的人民从不曾野心勃勃地妄图出征海上、一统天下。全体英国人只不过受了顶级“大海盗”的摆布。当英国人听说自己国家已称霸世界,便应声欢呼罢了。
那些听命于最高级别“大海盗”的“达·芬奇”们潜心制订长远规划,埋头研究前瞻性发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夺取海洋控制权的大型战略在实践中证明了多艘舰船的战斗力优于单艘舰船。于是,聪明的“达·芬奇”们创建了海军部队。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所有资源(包括矿藏、森林和土地)的供给进行控制;控制了资源供给,他们才能安心造船,并且发展船舶工业,以保障其海军舰艇的制造、供应和维护。
[1]魔法师梅林(Merlin Ambrosius)是英格兰亚瑟王传说中的人物,法术神奇,道行高深,能预知未来。
[2] 特尔福德(Thomas Telford,1757—1834)是一位苏格兰土木工程师,曾任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第一任会长,负责建设了英国无数路桥隧道,享有盛誉。
随后“大海盗”们制订出一项重要战略:“分而攻之”。在战斗中,一方力求拆散瓦解对方的舰队,或者趁对方有几艘舰艇上岸修理而势单力薄的时机,出手攻击。除此之外,“大海盗”们还有第二项重要战略:“预见性地分而攻之”。“预见性的分而攻之”着眼于出其不意,打得对方措手不及,其威力远远超过“延迟性的分而攻之”。那些世界顶尖的“大海盗”们早已明白凡夫俗子都无足轻重,有可能图谋夺权者唯有聪明人。于是,“大海盗”决定运用“预见性地分而攻之”的战略,综合解决问题,彻底消除隐患。
“大海盗”环游世界各地,或是占领征服,或是上岸交易;每到一地,他都会精心挑选一名最强健勇猛的本地壮汉,任命为当地头领。受到“大海盗”青睐的壮汉就成为“大海盗”分派在各地的总管领导。如果地方总管尚未起心动念,“大海盗”还会授意他自命为王。尽管在私底下,地方总管是臣服于“大海盗”的,但是在“大海盗”的许可和指使下,他会在台面上向全体臣民们宣称自己乃一方霸主——神选之人。为了确保控制权,“大海盗”对地方总管有求必应,任其索取必需物资。地方总管的黄金皇冠越是堂皇耀眼、珠光宝气,王宫和城堡越是雄伟壮观,他的“大海盗”主子就越是隐秘、不为人知。
地方总管们遍布全球,“大海盗”给他们郑重交代了一项任务:“你们留点神,但凡发现机智聪明的年轻人,统统报告给我。咱们需要人才。”因此,“大海盗”每视察一地,地方总管都会上报一张名单,名单上列出的青年均锐气四射、才华横溢,都是本地青年中的佼佼者。“大海盗”就会跟国王(地方总管)说:“好吧,你去召见他们,跟他们训话。当他们依次上殿晋见时,你对第一个青年说:‘小伙子,你非常聪明。我决定为你安排一位历史老师,他满腹经纶、学识渊博。待你学成,如果你能通过由老师与我出题的多门考试,我将任命你为皇家史官。’”当下一位青年才俊上殿晋见时,国王只需要换个官衔,告诉他说:“我将任命你为皇家财务大臣。”以此类推。最后,“大海盗”告诫国王:“训话结束前,你务必警告他们:所有的人各管各的事,不许刺探别人的业务,违者格杀勿论。我一个人负责全局就行了。”
这就是学校的起源,其原始雏形即皇家私塾。希望读者们明白我并不是在开玩笑。事实如此。这就是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和专门科研机构的起源。当然,要建立一整套学校系统,就必须招募优秀教师,为师生提供衣食住行,其耗资巨大,还须动用大量人力。只有以“大海盗”为幕后推手的“强盗资本家”有如此雄厚财力,并乐于投资教育。一旦青年才俊被培养成了专家,便可壮大本地国王的智囊团队,促进该国强势崛起,称霸陆上。这样,“大海盗”作为幕后主宰,便能占据极大的隐蔽优势,积极投入与其他“大海盗”的全球竞争中去。
虽然表面包装华丽,但“专业化”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奴役。“专家”虽被奴役却沾沾自喜,因其身居高位,既享有终身职位、丰厚稳定的收入,又有文化教养。然而,国王却不会把他的继承人培养成专家,王子必须接受以“全国”为思维单位的全面训练。
总之,宏大的全球视角和更宏大的宇宙视角成为“大海盗”们的专利,他们对天方四角、天下一平的本地视角不屑一顾;本地视角狭隘有限,知识范围仅限于单个帝国(或王国),足不出“国”就能学习和掌握。唯有“大海盗”们心怀全球,了解所有的资源,唯有他们懂得导航、造船和驾驶技艺,也唯有他们洞悉宏大的物流战略,掌握相当隐蔽的国际信息交流和贸易平衡技巧——这是本地视角无法察觉的。有了这一身本领,套用赌徒行话来说,顶级“大海盗”就成了“庄家”,“坐庄”则必赢。
版权归译者与出版方所有,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设计革命: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手册|1969
未完待续|
以下引自杰米·斯奈德为自己的外祖父巴奇(即巴克敏斯特)的再版书所写的前言:
时至今日,“地球危机”已不再耸人听闻,不再遥不可及。世界性危机已成为全民共识,还交织着气候急剧变化、环境急剧恶化,更不要说核武器危机和全球大面积极端贫困问题持续无解了。当前形势告诉我们已经越来越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这时,人类的集体意识已经逐渐清醒和明朗起来。今天的人们几乎再也不可能回避地球危机了。例如,科学家指出,如果北极冰盖持续快速融化下去,那么五年之内便将荡然无存。如果我们仍然无法认识到人类完全有能力建设可持续的未来,有能力把“危机”转化为“生机”,那么即使我们对环境问题有所警醒,也很难彻底走出当前困境。那么,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将如何帮助你理解可持续的未来?将如何帮助你参与到拯救地球的行动中,学习驾驶“地球号太空船”成功进入安全飞行模式?我所了解的巴奇有一项卓越的才能,那就是他善于描绘最宏大的全景图像,让我们很容易发现目前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阻止地球危机。巴奇在书中把这样的拯救行动描述为一门“宏观上综合全面而微观上精准确切”的学科。在他看来,拯救行动具有两种相反的极端特性,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引起失衡,最终导致拯救行动失败。巴奇把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大策略”称为“综合性预期设计科学”。他认为这是解决地球危机最有效的工具。
第1章|综合的天性
第2章|专业化的由来
第3章|进化的本质
第4章|地球号太空船
第5章|普遍系统理论
第6章|协同效应
第7章|人体机能的扩展
第8章|生生不息
相关推送|
包豪斯之于今天
包豪斯体现了最大限度的集聚作用以及最大限度的动力、非稳定性、转化。之所以它能够构成了一个独具张力的场域,是因为一面以总体艺术作品去探寻新世界中的新人类,另一面以个体之间的差别反对所谓划一的概念,这两极的同时存在意味着历史上的包豪斯本身就是自我批判的。乌托邦理念的溢出价值,以及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社会功能,可实践的社会行动,可以将这两个关键层面的结合看作是对“包豪斯之于今天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问题的回应。
只有将包豪斯的理念转译到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在完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贯通。
如果想要看透“包豪斯之于今天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所在,那么我们就不能死盯着包豪斯的形式和产品不放。
“社会主义记忆”的消失
霍克海默“论阶级关系的社会学”和“专制国家”
霍克海默的《论阶级关系的社会学》(1943,未出版的手稿)与阿多诺同时发表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思考》(1942)以及此前霍克海默的《专制国家》(1940/42)可以被看作是一段持续的工作,标志着他们是如何从现实诊断的意义上“改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断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来看,上述的这些文章也都受到了瓦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的启示。不同的是本雅明描述的是历史的基本危机,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1940年代看成是历史已经成为了“敲诈勒索”的历史。
现如今,那些敲诈勒索的行径早已取代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世界政党……不指向超越,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斗争。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