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买到就赚500万是荒唐的?

大卫翁 起朱楼宴宾客 2020-09-08


1

 

2015年8月17日,股灾2.0倒计时三天。


华谊兄弟终于完成了全市场瞩目的一次定向增发,媒体用的标题很一致——“三驾马车再度联手,腾讯阿里平安携手入股华谊兄弟”。

 

尽管在敲定融资方案的大半年时间里,股市已是牛去熊来,但大佬们还是坚持把钱打进了华谊兄弟的账户。毕竟就算在股灾中遭到腰斩后,当时39元的股价还是比25元不到的定增价高出了60%。

 

厚厚的安全垫,想来是这个项目顺利通过三家顶级公司投委会的重要前提。

 

买到就是赚到。这边定增一完成,那边便坐拥20多亿的浮盈。已入熊市的项目尚且如此,牛市里做的定增更是可想而知。

 

整个2015年,A股市场有398家公司做了三年期定增,448家公司做了一年期定增,1.3万亿的资金涌入定增市场,为的就是平均38%的折价率。

 

那是一场纸面富贵的狂欢。

 

牛市后期定增项目满天飞,每家FA手里都是一大把的增发项目书,盛况和一年后的中概股私有化、三年后的独角兽融资一模一样。

 

自诩定增之王的财通基金在那年6月发了一只定增的公募基金——财通多策略精选混合基金。只要1000元,锁定18个月,你就能和大户一起参加定增的狂欢趴体。这只基金只用了二十余天就提前结束募集,规模超过25亿人民币。

 

时过境迁,如今三马手上的定增股份还有一个月就要解禁了。这显然不再是一笔值得炫耀的投资——华谊兄弟的股价如今只剩下6块钱,即便算上中间十送十的高送转,参与定增的人浮亏还是至少50%。


没错,因为入股价比市场价低很多,三马的损失比起当年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入的“韭菜”们要小一些。


但一个亏50%一个亏70%,差别很大吗?

 

2

 

不,别误会,今天想聊的不是风雨飘摇的华谊兄弟,也不是最近让很多人走上天台的股市,而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楼市。

 

上周,一则新闻刷爆朋友圈——“买到就是赚到!买一套房立赚500万!”。


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华润城三期开盘,由于政府限价,这个新盘的售价和周边的二手房出现了明显的倒挂,只要摇中号买到手,瞬间就能有几百万的浮盈。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成了一场全城人民都想参加的套利狂欢。需要腾出指标的挤爆婚姻登记处,打印个材料都得在暴雨中排一整天的队,至于冻结200万意向金更是不在话下。


新闻里的被采访者啧啧感叹道,“今天此时此刻,人生最大的差别就是我在办公室里开会,他人在华润城选房。有时候赚500万好简单啊!”



有这想法的,并不只有素来冲在投资第一线的深圳人。

 

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有摇号购房的地方就有一二手房价倒挂的情况,各路人马闻风而动,为的就是这个堪比股市打新的套利机会——后者可以算是这几年监管层给留守股市不离不弃的散户们唯一送过的慰问大礼包了。

 

然而,这两种“打新”真的可比吗?

 

3

 

金融学里有个名词叫“比价效应”。


同一样东西,市面上卖1000块,这里只要800块,那傻子都知道800块买到的是捡了便宜货。然而,这里有两个前提——第一,这两个是同一个东西;第二,1000块的价格是合理的。

 

业务相仿、规模类似的两家公司,已经上市的随时可以用80倍市盈率交易,刚刚IPO的却因为发行价格约束只卖20倍市盈率。既然一旦买到后者就能立刻卖掉,那么当然可以依照比价原则去无脑申购。

 

而定增项目呢?因为是同一家公司的股票,质地自然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能拿到比市价低了好几成的定增价,怎么看都会是笔赚钱的生意。那么为什么,2015年A股完成的那300多单三年期定增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会亏损的呢?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流动性。

 

4

 

比价效应什么时候会失效?在作为参照物的价格明显偏离正常范围,且两者流动性差距甚大的情况下。2015年的大牛市中,那些进行定增的公司大多估值惊人,就算定增价比市价便宜很多,却依旧贵是一个字。

 

这还不是关键。股市里打完新股可以立刻出手,可定增不行。参与定增的投资者少则锁定一年,多则锁定三年——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场股市的泡沫烟消云散。


原来按手买入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坟头草都三米高了,可守着可怜“安全垫”的定增参与者却还只能看着尚未解禁的股份干着急。

 

那些曾经以为的买到即赚到,在没有变现之前,都只是纸上富贵而已。

 

5

 

如今的楼市,又是一个轮回。

 

轮回里有房价高耸入云且随时可以卖出的二手房(市场价格),有被勒令限价导致在周边参照物的对比下“性价比”凸显的新房(定增价格),也有只看到买了便能赚浮盈,却没有想过多少年后才能变现的套利者(参与定增者)。

 

如果是必须高位接盘的刚需,政府的限价举措无疑是好的。然而现实是,能拿出这么多保证金,背上这么多贷款的买房者有几个是刚需?刚需早就被赶到离市区十万八千里的城乡结合部了。


更多的人,不过是想薅一把时代和政府的羊毛而已。

 

可惜你想薅的是羊毛,人家要的是你的肉。谁能保证现在摇到号后欣喜若狂掏出几百万的张先生,不是三年前在FA的诱惑下签了定增项目购买协议的李小姐呢?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深圳华润城三期第一位选房的90后小伙,在选到中意户型后的感慨。


6

 

财通现在已经只字不提自己“定增之王”的称号了。它发行的那个26亿规模的定增公募基金,现在已经缩水到只剩下3个亿。


这只基金三年来收益率合计6%,是的,甚至还不如三年前买个余额宝。

 

不过比起在定增中浮亏50%的三马,以及更多在牛市中为了一点折价的蝇头小利而套牢的投资者来说,或许能赚一点,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后记


本来并不想写楼市,因为这个话题吃力不讨好。


反对者可以举出无数理由说明楼市和股市不一样,但在金融🐶看来,在居住刚需之外的买房,和买股票一样,都只是一种金融投资而已。


这次看到如此荒谬的新闻,还是忍不住得记下一笔。毕竟,记录这大时代的种种,也算是我开这个公号的目的所在。




这是一个金融🐶记录这个大时代的个人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