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五音”字典的起源和发展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0-24


所谓“十五音”字典,其实就是一种把相同读音的字排列在一起的字表。这些同音字表以韵母为部,按部编写;以声母为纬,以声调为经,然后拼切出字音。因为同一格子(页)里都是同音字,所以只要认得其中一个字的读音,其他字的读音便都可以自然习得。它简单易学,可以作为扫盲读本,因而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第一本这种字典叫做《潮声十五音》,所以此类字典便被统称为“十五音”字典。



关于潮汕方言的“十五音”字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澄海商人张世珍编写的《字学津梁:潮声十五音》(后人只称《潮声十五音》,下文同)。

关于《潮声十五音》的编辑源流,李新魁先生曾做过比较研究。他在《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一文中说:“潮州话《十五音》的编撰,并不是当地的首创,而是有它长远的源流。潮州地区最早的《十五音》,是参照福建漳州的《十五音》编撰的,因为潮州话和漳州话都属于闽南方言区,语音比较接近,而且地域也相毗邻,所以漳州的十五音对潮州有一定的影响。”(载《韩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漳州音的“十五音”是漳州秀才谢秀岚编写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而《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则改编自黄谦的《彚音妙悟》,《彚音妙悟》则与《戚林八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李新魁先生《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考证说:“漳州的十五音又是根据泉州的《彚音妙悟》编成的。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泉州人黄谦根据福州的《戚林八音》编为此书。《戚林八音》也是流行于福建闽北地区的通俗韵书,它是合并明末戚继光所作的《八音字义便览》和林碧山所作的《珠玉同声》而成的。”林氏的书原也是根据戚氏的书改订的,后来合而为一,所以称为《戚林八音》。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先生生前也曾对《戚林八音》、《彚音妙悟》和《彚集雅俗通十五音》的渊源关系有过考证。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他的《泉州〈汇音妙悟〉述评》和《漳州十五音述评》(载《泉州文化》1980年第2-3期)等大作。


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在粤东闽语同音字典的编写方面筚路蓝缕、功不可墨。但由于编者不是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还存在种种有待改善的缺点。之后的字典,便对前者都有所改进。一是对其析音不精、列字不当的错漏进行增益调整。例如漳州十五音是声母[b-]/[m-][l-]/[n-][g]/[ng]不分,而粤东闽语与福建闽南话分道扬镳以后,逐渐分离出来,于是变成了“十八音”。 


      《潮声十五音》之后,有些读者可能懂得语言学的知识,所以便从声母方面做了增益,例如刘声绎的《潮州十七音》、姚弗如的《潮声十七音新字彚合璧大全》,刘绎如的《新编潮声十八音》等。刘绎如在其自序中开章明义地指出:“(我)发觉其中有不少之错误,举其大者厥为所采字母之不足用。十五音之字母,即今之所谓声母,十五音以‘柳边求去地’等十五字为声母,而潮音应有十八声母,方足运用。因此常有将两个不同音之字强合为一音之弊。例如以‘人’与‘阑’列为一音,‘疑’与‘宜’列为一音,‘文’与‘门’列为一音,实足使阅者迷乱,莫能辨别。又十五音将潮音分为四十部首(即四十韵),亦不敷用。”还有谢益显的《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是黎锦熙先生的弟子,音韵之学自然精通,所以特别注明是“增三”,即“增加了三个声母”。



列字方面的最大问题,一是鼻化韵字与阴声韵字混淆;二是前后鼻音混淆;三是训读字很多;四是编者的家乡口音不同,会明显影响到这类字典的列字。例如姚弗如是澄海澄城人,其口音无闭口韵尾[-m]/[-b]。在他的《潮州十七音》中,就有了闭口韵尾跟非闭口韵尾混淆的列字。例如:“疆僵姜捐娟坚”与“兼”、“天”与“添”、“颠”与“珍”、“迁”与“签”同列等等。在声调方面,主要的错误是把阴去和阳去两个调类经常搞颠倒了。例如《潮声十五音》列“八音”例字,把“上去声”的“棍、告、嫁、禁、计、贡、剑、见、镜、贵、降、敬、句、酵、寄、监、过、叫”等字列在“下去声”的位置上。这跟生吞活剥自漳州话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有关,因为漳州音的去声是没有“上下”(阴阳)之分的。


1979年,中山大学李新魁先生配合他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的出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韵表式的《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在审音归字问题上,以汕头市话为代表点,对上述旧韵书式字典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彻底的改进。


链接阅读:

1、“林伦伦方言茶话”开台辞

2、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



篆刻作者:郑淼(澄海电力局)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