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 —父娭(姨) 阿妳 —阿奶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1-07

 

      

       标题里的这几个称谓词:父母 —父娭(姨)  阿妳 —阿奶—阿姨,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却不容易。 


  ” 字,潮汕话读[bê6](爬6),在任何一本潮音字典里,都有这个读音,父亲、无父无母等均读此音;第二个读音是[hu6](负),如夸父(逐日)、尼父(也作“尼甫”,孔子)、渔父、神父(神甫)等。

但是,一些闽语专家认为,[bê6](爬6)不是字的读音,因为“父”字的音韵地位在《广韵》虞韵上声,音扶雨切,或者在模韵上声,闽语都不可能读出[bê6](爬6)这个读音。

 那么,哪个字才是[bê6](爬6)这个音节的本字呢,有些闽语专家认为应该是” 字。“爸”字从” 得声,在《广韵》假摄麻韵,读[bê6](爬6)没有问题。有人还认为,可能古闽语中的郎罢就是字的前身。唐·顾况《囝》诗云:“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囝别郎罢,心摧血下。”自注云:“囝,音蹇。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宋陆游《戏遣老怀》诗之一:“阿囝略如郎罢老,穉孙能伴太翁嬉。”陈衍《元诗纪事·俞埜山》:“郎罢耕田呼囝牧,阿翁眠起问姑蚕。”《中原音韵》字有在麻韵上声的读音,潮汕话读[ba6](巴6)、[bê6](爬6)都没有问题。


从爷爷的爷爷开始,潮汕人就把字读成[bê6](爬6)了,今天却说它读错了,你能接受吗?

您先别急,潮汕话将字音张冠李戴的训读字多了去了,将一个字的读音习非成是也不是少见的现象。但这个“父”字我却有看法,因为其上古音与巴爸等字一样,同属于鱼部字。而上古音鱼部的字,不论哪一家汉语音韵学名家的拟音,其韵母都是[a]韵母。后来,上古鱼部的字,一部分字分流到模韵或者虞韵去,韵母大致走的是[a--u/o]的分流路线;而有一部分则分流到麻韵去,大致走的是[a--e/E]的路线。我们现在因为普通话读“父”为[fu],潮汕话文读为[hu6]就认为“父”字不是[bê6](爬6)的本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假设也曾经在某个方言中是分流到麻韵去,由上古音的[ba]再变读为[bê]呢?

如果我们的这个假设推论有可能成立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把” 字文读[bê6](爬6)了,因为这只是古音的遗留而已。我们倒认为,” 字应是后起字,是” 字被 [pu]/[fu]的中古音占用之后,其上古音无字可写才造出“爸”字来代表它的。简单地说:” 字潮音读[ba6](巴6)——[bê6](爬6)与读[hu6]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间层次和不同流向的不同读音而已。

 至于“爸”字的当代读音,潮汕话读[ba]阴平声或者阳平声,则不知道为什么声调会变成平声。


说完了,下面得说母亲”的称谓了,母亲称为“bho2”,写作没有问题,不必多费笔墨。但是母亲的称谓在各地有不少不同,需要说一说。

最普遍的一种称谓是“ai5”,可以与合在一起称ai5。那么,这个“ai5”字怎么写呢?潮州歌册和潮剧剧本里多写作女哀,是潮人造的方言字。有人则用古字,《广韵》平声之韵里有这个字,解释云:妇人贱称。出《仓颉篇》,音“许其切”,属晓母之韵。韵母读[ai]没有问题,但声调、声母与潮汕话对应略有不同。

我们则认为,“ai5” 的本字应该是。“姨”指母亲可能是来自古代庶母的称呼。清·翟灏《通俗篇·称谓》:“其父之侧庶,亦称姨者,姨本姊妹同事一夫之称,后世无媵之礼,而侧庶实与媵比,故虽非同母姊妹,而得借此称之。”也有可能来自民间故意用偏称之俗,今潮汕乡间,还多有称母亲为姨者。一音[i5](移),为文读。母亲的姐妹称母姨,读此音;一音[ai5](哀5),为白读,指母亲,如父姨。“姨”字属《广韵》平声脂韵字,音“以脂切”,脂韵字潮音文读 [i],白读[ai],后者如“师(师父)筛(竹筛)狮蛳私(走私)梨眉嵋楣屎”等字,[i5]也好,[ai5]也好,都可以指母亲,但[i5]可用作面称,叫阿姨[ai5]则多用作背称,很少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叫ai5”的。继母(后妈),则称ai5 。过去的传统观念对后妈总有偏见,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后 ai5”苦先人囝(丈夫与前妻生的孩子)的故事,故有枭过鲎母,孬过后ai5” 的俗语存在。


那么,如果我们今天说到“ai5”这个词,还能写作吗?我认为是不行的,因为你写个字出来,大家肯定读作[i5](移)。我们只好把字让给[i5]这个读音,用于“阿姨”、“母姨”和“妻姨”等词,我们就用女哀或者来代表[ai5]吧。如果从用字方便、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这个角度看,我建议选用(先别管它在古韵书里的词义)。

 

母亲的另外一个叫法是“阿“ni1”,“ ni1”的本字可能是。南朝··顾野王《玉篇·女部》:“㜷,……齐人呼母。”《广韵》平声支韵:“㜷,齐人呼母。”字也作“嬭”,《广雅·释亲》:“嬭,母也。”《北齐书·恩幸传·穆提婆》:“提婆母陆令萱配入掖庭,提婆为奴。后主在襁褓中,令其鞠养,谓之干阿嬭。”干阿嬭即干娘。宋·孔平仲:《代小子广孙寄翁翁》诗:“爹爹与嬭嬭,无日不思尔。”元·无名氏《杀狗劝夫》一:“现如今爹爹嬭嬭都亡尽,但愿得各个嫂嫂休嗔忿。”又,“嬭”字《广韵》有“奴礼切”读音。这是普通话nǎi音的源头,也是后来字的读音。潮汕话今读阴平声,未知何故,也许是为了与表示乳房的阳上声有所区别吧。

“嬭”这个字,也指乳房和乳汁,牛羊等动物也然。《广韵》上声蟹韵:嬭,乳也。妳,同上。”这个字潮州、汕头、澄海等地读[ni6](尼6)。如母妳(母乳)、牛妳、羊妳、鲜妳、酸妳、食妳(吃奶)等。有个别地方,在某些词中读阴平声[ni1],如牛妳粉(牛奶粉)、妳脯(胸脯,澄海莱芜的双乳峰旧称妳脯山)。饶平和另外个别地方读[nê6](冷6),这也符合与古音的对应关系。但乳母(奶妈)潮汕话叫“嬭母”,面称“阿嬭”,仍然读[ni1],有些地方读[nê1],阴平声。“阿嬭”在一些地方也用以称母亲。指乳母的词义,古代文献有用例,如《宋书·何承天传》:“承天年已老,而诸佐郎并名家年少,颍川荀伯子嘲之,常呼为嬭母。”《北齐书·崔季舒传》:“(静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嬭母。’”《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此人是东宫嬭母冯氏。”除此之外,古汉语还称“嬭母”、“嬭媪”、“嬭婆”等。

“嬭”字在《广韵》中就收了简化字(或曰别字)“妳”(别体字做㚷”),我们就用这个字,很方便。

“妳”其实与字是同源字。“妳”字刚好在潮汕话中有两读,归不同的两个韵母:一读[i]韵母,如前面举的所有例子;一读[ai]韵母。今天,我们正好把读[i] 韵母的都写成,读[nai2]的都写成,如奶奶(祖母)、阿奶(过去尊称富贵人家的妇女)、大奶(大老婆,草头)、二奶(二老婆,二人)等。

顺便提醒澄海老乡一下:因为饶平等地把乳房、乳汁叫做“nê6(冷6)”,把妈妈或者奶妈叫做nê1(冷1,澄海话则把[nê6](冷6)这个音节当作程度副词,“阿nê1(冷1)”当作代词(这样)。所以,饶平的姑娘们最怕澄海人跟她们说:妹哙,你生来 nê6雅雅…(姑娘,你长得这么漂亮…)。或者说:“…哦是阿nê1(原来是这样啊)!因为澄海人说者无心,而饶平人听者有意,就容易造成误会了。


另外,一种小鱿鱼(?)叫做ni2,或者ni2,新鲜的叫做ni2。汕头等地还用来引申指年轻姑娘,把泡妞叫做ni2。其量词很特别,用ni2)。这个“ni2”字可以模仿字的造字规则而写作鱼尔。以前曾经在一些市场看到有写成鱼染或者鱼尼的,都不如写作鱼尔好。

 

链接阅读:

1、大家无话新妇儫[ghao5]

2、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

3、爱嬷着刻苦,惜翁着落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