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糜 之 恋

林伦伦 林伦伦方言茶话 2021-10-23

潮人嗜糜(muê5,妹5),日日食糜,甚者一日三餐,顿顿食之。即使是食桌(吃宴席),十二道大菜的霶霈(简体做“滂沛”,丰盛)之后,还是免不了来碗白糜配酸咸菜。好像这糜不食,再霶霈的“桌”也好像白吃了一样。潮语食谚有“食鱼食肉(bhah4)着菜佮(gah4)”,我改其一字曰:“食鱼食肉着糜佮”。

更有重度嗜糜者,出国旅游,不畏重负,带着迷你电饭锅和专门用于煮糜的珍珠米,还有专门配糜的保鲜袋装萝卜干和贡菜。走到哪个国家,就把潮州白糜煮到哪个国家。在国外旅游,潮人最受不了的就是那吃多了三明治、披萨和面包片的胃。晚上回到酒店,如果能煮上一锅米粒外软里硬、黏稠而有核儿的潮州白糜,那真是一种“它乡遇故知”的感觉,胃口立马舒坦下来。

潮式白糜(煮粥者兼摄影:陈海鸿)


我虽然没有像上文描写的重度嗜糜者那么极端,出国还带着“糜具”,但出门在外几天回家,第一顿食糜那是必须的。几十年过去,风雨不改。不管是汽车站、高铁站,还是机场,离家的车程大约都在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之间,上了出租车就给守家的太太打个电话报平安:“我回来啦!”其实是给她递个信号:“请淘米下锅,煮糜啦!”太太已深知我的这种“委婉语”,白糜大概20分钟左右煮好,让它“洰”(ge2,举)十分钟正好食:一是温度适口,不烫不凉;二是稠度适中:有饮(am2,暗2)而黏。我往往是行李箱一放下,没顾上去洗手,就坐在餐桌旁,美美地享受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家的味道——白糜。一碗白糜落肚,那甘香的“糜饮”不仅仅进入了肠胃,而是像营养液一样输进了血管,浑身立马热血奔腾,任督二脉不打自通,连日出差在外的疲劳消除殆尽。 

中度嗜糜者(摄影:陈海鸿)


潮人之家“有朋自远方来”,最常用、也最受欢迎的待客之道是:请食糜。

糜的种类很多,除了白糜之外,有各种各样的“芳糜”:猪肉糜、朥粕糜、鱼糜、蟹糜、虾糜……,鱼糜则还“橂鱼糜”“鱿鱼糜” “鲳鱼糜”等等之分;还有素食类的秫米糜、小米糜、大麦糜、番薯糜,等等。当然,还有琳琅满目的“物配”和“杂咸”。光“鱼饭”就有“巴鳞(lang1,狼1)“ “巴腯(tu2,涂2)” “吊景 ” “鮕鱼” “饶囝” “魟(gang1,工)鱼” “红目鲢”“赤涩”“ 黄裳”( cion5,墙)“ “乌颊(goih4,鸡4)” “肉脊(bhah4 zih4)“ ”银鱼”等等。外地人点菜时根本就是懵喳喳无从下单:鱼名不懂,老板告诉你的都是潮汕方言的鱼名,即使是翻译为普通话也是“硬译”,笑死人不偿命:“橂鱼”变成“电鱼”,“巴鳞”变成“巴郎”,“黄裳”变成“黄墙”,“乌颊”变成“乌鸡”……。就是叫得出鱼名来,也不知道这种鱼的味道和价钱,无法评估它的性价比。“请食糜”只是潮汕主人客气的说法,请你品尝海鲜才是真正的意图,有点像香港、广州的“请饮茶”啦。主人之意在糜,更在海鲜也! 

蟹糜(来源:百度图片)


潮人嗜糜的习俗,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甚至一代人两代人养成的,而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饮食习俗。《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仪礼·既夕礼》:“歠糜,朝一溢米,夕一溢米。”由此可见,先秦时代我们的中原祖先就开始了吃粥食糜了。而且,还有一种尊老敬老的良好习俗,那就是当进入仲秋之后,天气冷了,政府部门要给老人家“行糜粥饮食”,也就是要煮些热粥送给老人家们吃,“以养衰老”。汉末魏初的工具书《释名》在其《释饮食》篇中是这样解释“糜”字的:“糜,煮米使糜烂也。”也就是说,“糜”的本义就是粥。因为粥有“糜烂”之状,便可引申为形容词指糜烂。汉代有“糜沸”一词,就是指像煮糜一样沸腾翻滚。《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糜沸蚁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源:微信下载,摄影者未详)


其实,从考古成果看,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至今已有七八千年。专家认为,河姆渡文化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现在已经发现的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年左右,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天啊!咱祖先食糜的历史最少也有七八千年吧,往远里算则有万年历史了。这碗“糜”,真的是源远流长哦!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多年的稻谷(来源:百度图片)


后代诗文中,也常见用“糜”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本来陈太丘是让这兄弟俩蒸饭的。但这兄弟俩只顾去偷听大人的论议而忘记放蒸饭的竹箅,米掉到水里,就煮成粥了。宋·黄庭坚《送王郎》诗:“炒沙作糜终不饱,镂冰文章费工巧。”

而各种各样的粥,古代也叫“x糜”或者“xx 糜”。最著名的应该是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的故事。《晋书·惠帝纪》记载: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惠帝这个“肉糜”,就是肉粥,与潮汕话叫法一模一样。

用豆类煮的粥叫“豆糜”。《太平御览》卷三十引《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膋其上。”豆糜,就是豆粥,犹如现在的红豆粥、绿豆粥等。

百鸟朝凤(来源:百度图片)


稀粥叫“淖(cioh4,尺)糜”,很稀的粥,也叫“淖饮糜”,如“日昼食两碗淖糜定,只阵肚困死(午餐只吃了两碗稀粥,现在肚子很饿)。”“淖糜”一词,古籍中有不少用例,如《左传·昭公七年》:“粥于是,以糊其口。”晋·杜预注:“粥……孙炎云:‘淖糜’也。” 唐·李商隐《为汝南公华州贺赦表》:“养庶老,颁淖糜暖帛之资。” 宋·钱穆父《赠秦少游》诗:“西邻为禄无多少,稀薄才堪作淖糜。”宋·陆游《秋雨》诗有句云:“常有淖糜供旦暮。” 又《龟堂独坐遣闷》诗有句云:“食有淖糜犹足饱,衣存短褐未全贫。”又“淖”入声药韵一音“尺约切”,与潮音cioh4(尺)相合。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落解(log4 goi5-7)糜”,指又稀又烂的粥。如:“你煮撮落解糜,鬼正爱食(你煮了这些有稀又烂的粥,鬼才爱吃)。”本来我以为,这就是一个乡间的俗语,没有想到,这也能与读书考试挂上钩儿。《元人杂剧选· 陈州粜米》:“一日三顿,则食那落解粥。”又:“我这一顿落解粥,走不到五里地面,早饥了。” 顾肇仓注:“落解,稀疏、稀薄的意思;落解粥,稀粥。”说正与潮汕话合。陆澹安《戏剧词语汇释》又谓:“故时文人考试落第后回家,只能煮些稀粥吃,叫落解粥。”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因为“落解粥”又叫“稀解粥”或“解粥”,《望江亭》四:“吃了些无是无非的稀解粥,忍了些受饥饿的瘦皮囊。”今潮汕话也单说“解”,如“撮糜煮到解解。”“解”音稍转而读阳平。其实,写作“漉螇”(漉,湿漉漉的;螇,腌制得烂烂的小海鲜)也无不可。

     行文至此,时已深夜,想食暝糜(夜粥)了!


【延伸阅读】

1、可宅可诗:深度慢游南澳岛

2、季节的味道

3、追索“打唥”  偶得“彳亍”

【照片说明】

本文套图照片除署名者外,均来源于百度网络资料,特此鸣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