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泪目!8死17伤!江苏一职校持刀伤人案,背后隐情令人心惊!
突发!宜兴一学校发生持刀伤人案件!致8死17伤!太恶劣了!
一小学门口突发!多名学生被撞伤!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1年10月6日
2022年11月12日
2022年11月12日
2022年11月13日
2022年11月13日
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4日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1月16日
2022年11月17日
2022年11月17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1月19日
2022年11月19日
2022年11月20日
2022年11月20日
2022年11月21日
2022年11月21日
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3日
2022年11月24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6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7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8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19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0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5月21日
2023年11月17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18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4日
查看原文
其他
“口袋花园”的拆与留 | 深度报道
Original
北青深一度
北青深一度
2021-10-06
记者/佟晓宇
编辑/杨宝璐
张维敬修建的小花园
“时间之外”小花园最近一次“拆违”是在六月,那是安娜贝拉绣球、无尽夏绣球、月季和小丽花盛开的季节,放在以前,这本该是这座“口袋花园”最绚烂热闹的时候。
建这座小花园,张维敬连设计带施工花了一年多,而“拆违”只用了几个小时。两次“拆违”后,那座栽种着上百种花卉、有着小鱼池和秋千架的小花园被一再缩减:先是休闲区域的廊架、秋千、摇椅等设施被拆除,廊架上的攀爬植物无法继续生长,张维敬只得将它们移种到了楼的侧墙下;再后来,用来给铁线莲和藤本月季爬藤的围栏支架也拆了,“时间之外”的牌匾和花园入口的廊架门顶也未能幸存,没了门顶,爬藤植物只能用绳子进行牵引生长。
五年来,小花园已经成了很多人休憩与获得慰藉的一个角落。以往的夏天,伴着上百种鲜花开放,社区居民来这里遛弯赏花,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如今,虽然它的完整与繁盛不再,好在经过居民和学者们的努力,主体得以保存下来。
只是,当雨季再次来临时,小花池里怕水的球根植物本需挖出来改种其他植物,但张维敬一直拖着,直到花期过了也没动手。
2016年时,张维敬家窗外的小区景象
IT男决定建花园
8月雨水充沛。在经历一场大雨之后, “时间之外”门口的藤本月季细长的茎失去支撑,伏倒在地,野草一夜间疯长起来。圆锥绣球经受住了大雨,但白色的花团里存了雨水,沉沉地压弯花枝。
张维敬扶起一只月季花,走进小花园。对照着他曾拍摄的照片,很难把眼前的小花园和以前的样子联系起来,经历过两次“拆违”之后,整个花园像一枝渐逾花期的花朵。
如今廊架顶端被拆除,张维敬绑了绳子,代替廊架让植物攀爬,绳子支撑力小,紫藤攀爬得费劲;蓝色小花池里的球根植物还没来得及挖出来,以往每到雨季,张维敬要花上几天时间挖出这些球根植物,再种上其他不怕雨水的花草。但经历了两次“拆违”之后,张维敬怠惰了,“懒得种”,他说。
小花园春夏的景色本是铁线莲和绣球撑起来的。架子被拆了,没有依附和遮阳,“几十棵呢,随便挪动,土壤也不适宜,会慢慢死掉。”张维敬阻挡不了“拆违”,也无法阻挡这些花一点点失去鲜活生命力。
因为受不了混乱的环境,也因为某个时刻妻子嗔怪太久没收到鲜花,2016年,42岁的张维敬决定在小区里建一座小花园。
他家在龙跃苑三区,小区里都是六层楼,他家住一楼,后门连接着入户平台外的公共区域,因为缺少规划和管理,这里荒杂混乱,充斥着馊臭味、苍蝇蚊虫,张维敬受不了。
长期从事IT行业的张维敬对建花园这事一窍不通——他既不知道一座花园的要素是什么,对植物也没有研究。于是用了近一年时间去规划。空闲时,他经常去花卉基地、大棚、花展、建材市场晃悠,时不时地上个山,下个河,捡个石头。
他和妻子每年都会外出旅行,决定建花园后,旅行的内容从随性游览、享受美食,变成了一个新的主题——逛园子。拙政园、北海公园、九曲花街、印第安部落、日本小院……站在园子里,他观察那些景观的设计布局风格,以及植物的种类。有时还蹲下来扒开土,研究长得好的植物下是什么样的土壤在滋养。
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张维敬开始买植物书籍、泡论坛,利用各种方式恶补植物知识。走在路上看到不认识的植物,也要随手拍下来,用识图软件“认识一下”,查资料了解它们的习性。
在规划和建设小花园期间,他几乎不玩手机游戏了,空余时间都耗在园子上,常常花上几个小时站在屋后的那片杂草地旁,闭上眼睛,想象植物在这里生长、开花的样子。
不会使用专业的绘图软件,张维敬就用PPT设计。一年下来,他用PPT画了40多张花园的设计稿。开工前他找物业沟通,说了自己建造小花园的想法。物业应允,但提了三个条件,“他说你建花园可以,但是不能封门、不能种菜、不能用粑粑肥。 我说,得嘞,我本来就计划建一座开放花园。”
小区空地的土壤都是垃圾的回填土,不适合植物生长。张维敬请了工人挖土、筛土,又用草炭、珍珠岩、缓释肥等进行土壤改造。花园主体建设花了近四个月,之后半年,他开始陆续将植物和小景观填进花园。
他为花园取名“时间之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外,小花园能成为这座大型社区里的一小块慰藉之地。
小花园借鉴了中式、日式、简欧几种风格而建设
不只是一个“花园”
花园建好之后,引来本小区和附近小区的居民来参观,大家拍了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让“时间之外”成了网红地,有人“云赏花”不过瘾,专门从几十公里外跑来参观。据张维敬估计,每年来“时间之外”参观的有几千人。他的花园,成了小区的一张“名片”。
除了看花看草,在疫情期间,小花园也成了无法外出的居民们的精神寄托。2020年初第一次新冠疫情爆发时,小花园人流量最大。“人几乎没断过”,张维敬说。老人爱来这里,慢悠悠地在园子里溜达,还有人带着孩子来撒欢。有邻居告诉张维敬,小区封闭后,这里成了他们最放松的地方。
正如著名风景园林和建筑教育学家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在其著作《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所讲,在当今人们的社交活动都在家中进行,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时,缺乏交流和公共空间,城市居民承担了更多由此带来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正因如此,更多的人渴望公共生活。
张维敬的小花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这种渴望。几年来,小花园敞开怀抱迎接着人们,也馈赠人们以宁静和慰藉。两口子吵了架,丈夫“离家出走”来小花园散心,跟张维敬说,“终于给我个地方清净”,后来张维敬又跟他碰面,一问,矛盾早化解了;小区内没什么娱乐设施,孩子也爱来这里玩,也不吵闹,就蹲下看花,跟石头做的河马做游戏;不能出远门旅游的老人也爱来小花园逛,花下拍几张照,就跟出去旅游一样。
小花园也打开了张维敬的世界。实际上,刚和妻子搬来小区时,两人跟邻居没什么交集。张维敬告诉记者,那时候他总觉得“小区跟我没什么关系”。居住在中国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居住区之一,他始终被一种巨大的疏离感包围,“我只是住在这,按时交物业费,也不知道住在身边的人都是谁。”
位于北京昌平的龙跃苑三区面积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在这座超级社区,数十万人早出晚归,隐没进潮汐般的车流,人们分秒不差像齿轮一样卡入城市运行的节奏中。
但自从有了花园,生活的另一面向他徐徐展开。张维敬加入了花友群,跟大家交流植物知识。他凭此认识了很多邻居,有时下了班在小区里停好车,他会挨个跟业主们打招呼,有来参观小花园的老人不会拍照,张维敬就帮他们拍。去年冬天,社区还请张维敬过去给小团员们讲如何用手机拍照。
张维敬的妻子也未曾想到,小花园建成后会是这番色彩斑斓的景象。“她觉得太漂亮了”,张维敬说。因为小花园,妻子也跟邻居熟络了起来,还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成为社区的志愿者。
在龙跃苑三区,张维敬的花园不是唯一的一个,很多人在楼前的绿地上种花、种菜、种葡萄。这个物业并不算太完善的小区,因居民的自建花园而迎来一拨又一拨的专业人士和学者,有中国的月季大师,还有农大的教授。可以说,龙跃苑三区的花园不仅仅是一种景观,也是一种现象。
2015年,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李丁搬入该小区,直到今年3月搬出。这期间,他对小区进行了研究,其中,小区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李丁认为,小区内绿地的使用,无论种花、种菜,还是其它形式,都在业主的自治范围之内。绿地的高效使用既能提高社区美感,也是小区居民自治的方式之一,体现大家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小区物业费便宜,每个月物业费每平米只几毛钱,维护力度自然没那么大,很多地方长满杂草。在李丁看来,张维敬的小花园和其他社区居民种花种草的尝试,给社区带来了更多的氧气和人气。
李丁还记得,自己刚搬来时就为张维敬的花园而惊讶,“做得非常精致,搬过去没多长时间我就带着小孩去参观。”花园没门,迎接着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走在其中,除了能观赏景色,更重要的是,这里构建了一个“人性空间”。
李丁谈到,社区同其他空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社区里人和人之间存在归属认同和一种社会性关系,“community(社区)是带有认同的,带有人际关系的,这个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间怎么形成关系?要有交流的空间。”
而张维敬的花园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居民们在这里相遇,交谈,了解,彼此搭起友善、互助的桥梁,邻里关系得以变得更为温馨和融洽。
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刘悦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他和团队从去年开始研究社区花园营造工作坊。通过五天或者一个礼拜的工作坊,让大家掌握小花园的设计和维护。李丁认为,这些小花园的创造,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利于人与人沟通的氛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社会连接,建立信任感。
小花园要拆除时,邻居抱着张维敬的妻子哭了
花园保卫战
2019年起,花园的命运变得坎坷起来。这年秋天,回龙观地区进行了一次“拆违”,张维敬的小花园名列其中。
收到消息时,张维敬有些懵,“在物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维护时,我们自主自发的建设,共享给邻里的花园成了违建。”
很快,小花园要被拆除的消息传到了邻居们耳中,惋惜声此起彼伏。“很多花园里都看不到这么多花,拆了我们去哪儿看呢?”
很快地,居民们“保卫花园”的行动拉开了序幕。有邻居在业主群里发起了守护花园的接龙,讨论如何保护花园和环境;有人去找居委会和街道,提出“别拆花园”的诉求;在11月的寒冷天气里,还有人挨家挨户搜集签名,两天时间内搜集了几百户邻居签名,形成了保留口袋花园的纸质文件。
张维敬也提出,愿意将花园无偿捐给小区和社区志愿者,交由大家共同维护。“拆违”当天,在张维敬拿着签名,以及一些在场邻居的再三恳求下,街道和“拆违”人员最终同意保留花园的主体,只是拆除了休闲区域的廊架等设施。
那一次“拆违”,来了七八个人,几个小时后,内廊架和廊架上的秋千就被拆了;鱼池的电源线也被挖断,没了供氧系统,从此鱼池不能再养鱼;攀爬植物失去倚赖,为了不让它们死掉,张维敬不得不将它们移种到楼的侧墙下。
那次“拆违”对于小花园而言还不算伤筋动骨,他将空出的地方重新设计布局,填上新的植物。但事情并没能结束,2021年5月,回龙观地区开始第二次“拆违”,小花园再一次被定义成违建。
这一次“拆违”,张维敬看到很多人的眼泪,有个年轻姑娘甚至抱着他妻子哭起来。张维敬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龙跃苑三区拆违复绿的资金约有20万,在社区被认定为无违建社区后,由社区执行款项用于小区绿化。“(这点钱)对于我们这个30多栋楼的小区来说是不够的。”
第一次拆违之后,张维敬加入了社区花友群。平日里大家交流植物知识,也互赠植物和种子。得知小花园将要被拆,群友们都表示不解和难过。“小花园明明已是三区的一张名片,为什么偏要让它毁于一旦?”一位花友在群里问。
第一次“拆违”,一位花友说,自己邻居窗外的月蔷薇墙消失了。架子拆了,花儿摊了一地。那些被拆掉的架子,“不是居民为了遮风挡雨,只是为了帮助花生长”。张维敬很害怕,他怕这些具象的、活生生的美好在生活中一点点消失,徒留几张照片证明它们存在过的痕迹。
花友群里的花友建议他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民意,“我们都是小区的主人,有权表达意见、质询。”
李丁称,针对小区私搭乱建情况,他们曾在2019年龙跃苑三区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后,试图推动业委会和小区物业共同制定一个公约,“我们来认养绿地,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建设,比方说篱笆不能太高,也不能用粪肥等等。”但这个设想最终没能顺利推行下去。
李丁认为,两次针对小花园的“拆违”并不合理。他告诉记者,在我国城市小区红线内,属于业主自治范围,而非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小区内可以由业主来协商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只要业主大会有四分之三以上的通过率就可以实施。
“法理上,我们可以通过业主大会讨论换物业公司,甚至可以拆楼重建,只要能通过相关规划部门审批备案就行。当有人没经过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大会决议,私自种了一块地,或影响了其他业主生活,被举报了,政府才可以作为第三方参与协调。”
李丁说,针对小花园的“拆违”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也很难界定。“按照相关法规,没有报批的建筑附着物或者构造物属于违规,如果是私搭乱建,影响居民生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大会进行谴责,或者委托物业公司进行规范管理。”
小花园遭遇第二次“拆违”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正带着学生在小花园考察。李迪华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学研究,他在社区报上看到关于小花园的报道后,立马找到记者,希望能联系张维敬,来花园看看。“社区的小花园就应该建成这个样子,兼备互动和审美功能。”李迪华说。
当时,张维敬正在给李迪华介绍花园如何建成,恰好“拆违”的工作人员来下达了通知。周围的居民聚拢过来,有人甚至流下泪来,但工作人员却一直强调“明天必须拆”。居民们围着李迪华,告诉他,“我每天的业余活动、孩子的成长,都跟这个花园有关系”。
李迪华联系了街道办事处询问原因,得到的答复是“有居民举报”。这让李迪华不解,“即便是有市民举报投诉,也应做好调查,理性判断投诉是否合理。”
对于这个理由,张维敬也百思不得其解。他告诉记者,自己从未收到过邻居的任何反对意见,为了不影响大家的生活,就连小鱼池里的环氧装置都只在大家不休息时启动。
左图:拆除后 右图:拆除前
救活每一朵花
第二次“拆违”之后,张维敬有段时间变得沉默,脸上少有笑容,他不愿再摆弄那些植物。妻子只得安慰他,“别折腾了,好好挣钱,我们去买带花园的房子”。
但花园的意义,并不是“带花园的房子”可相提并论,多年来,张维敬在这座花园里投入了超过30万元,以及无数的心血,收获的是邻里的友谊。他更在乎因花园而带来的那些宝贵的东西。
今年七月,龙跃苑三区对面的二区因疫情封闭。张维敬联系邻居,在短短一小时内组建了一百多人的志愿者群,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菜,并协助居委会组织核酸检测。
就如同李丁所言,小花园奠定了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基础,经过小花园的连结,在面对疫情时,居民更积极地协作起来。“这不是陌生人能一下子完成的,彼此之间熟悉、了解,是经过沟通交流而形成的一种信任。”
小花园让人们开始关注公共空间建设。“实际上,很多专业的人都在做这件事,比如艺术家会进入社区彩绘,历史学者通过公共使用学去建立乡村的博物馆,通过书法、艺术去丰富社区文化,很多专业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社区、城市文明,还有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当中去。”李丁说。
李迪华跟李丁在某些看法上是一致的。在他看来,现在很多由房产公司建设的小区绿地,在物业的管理下,单调乏味,缺少互动和审美功能,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而张维敬的小花园则有着巨大的疗愈作用,它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了释放精神压力,与人交流的场地,也促进了居民对小区公共事务的关注。“我们居住的小区绿地就应当建成这个样子,供大家去劳动、参与、交流,抚慰自己内心,改善邻里关系。”
李迪华希望,社区在对张维敬的小花园处理上,能够有更良性的解决办法。“在我们的居住区的绿地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中,一定要有鼓励和保证居民参与自己家园建设的内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至少应该是我们社区的主人。可我们往往把对景观空间的权利让渡了,甚至把它忽视了,变成了单纯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旁观者。这一点我们要向广场舞大妈们学习,很多社区原来是没有广场的,她们去跳舞了,就有了广场。”刘悦来在演讲中说道。
张维敬深知“鼓励”有多重要。就在他的小花园面临“拆违”那段时间,一位曾多次向他咨询、自己也准备建一座小花园的邻居,搁置了计划。那个年轻男人曾来小花园参观过好多次,对他的小花园羡慕不已。后来他找到张维敬,说自己手里有些预算,也想建一座小花园,“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怎么建),咱们一块弄。”
很快,做了些规划后,他的小花园开始挖土了,然而在目睹了张维敬的小花园遭遇“拆违”之后,他的建设计划就搁置了下来。
“我仍感激通过小花园认识那么多朋友。它是一座桥,我们已经建立了联系,桥虽有可能断,但我们终将会再建立另外一种形式的桥梁。”张维敬说。
花友鼓励他“早点恢复心情,还要做三区最美的园丁”。第二次“拆违”后,铁线莲攀附的栅栏被锯断,那一天,花友们自发赶来小花园,来“抢救”每一朵花。他们按照铁线莲生长的趋势,小心翼翼地把花藤缠绕在铁丝网上,并祈祷它们能像以往一样盛开。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青深一度】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两次“雇凶杀己”失败后,她在抵抗没有尊严地活着
“30万救助金”背后的10年信访拉锯战
32年前,一场关于盲孩子的大学教育实验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