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进新就业形态创新发展研讨会专家发言之一:刘燕斌演讲

6月10日,由中国就业促进会指导、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办的“领会新要求 聚焦新重点 发展新动能——推进新就业形态创新发展研讨会”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本期推出专家主题演讲之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燕斌研究员《分析新形势 发展新动能 推进稳就业保民生》


分析新形势 发展新动能 推进稳就业保民生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刘燕斌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的讲话精神,对深刻认识新就业形态的重要作用、顺应发展大势,及时补齐短板,促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进而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就业形势的新情况新特点

疫情对我国就业格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稳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一是城镇失业率明显升高,返岗复工复业尚不到位,开工不足值得重视。1-4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大幅减少,2-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明显上升。还应注意到,截至4月末外出农民工规模尚未恢复到往年的正常水平。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仍占一定比例。工时、产能利用率同比降低,表明不充分就业增加。

二是第三产业、餐饮住宿等行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对就业基本盘产生了较大影响。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文体旅游等行业,众多中小微企业、个体户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许多企业停工歇业,大量从业人员待工待岗或失业。其复工复业受疫情防控等多种因素制约,难度大、速度慢。疫情对这些行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强烈冲击不仅大幅减少了就业岗位,而且对从业者的基本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是疫情冲击与就业格局中原有矛盾相互交织,促进就业面临扩大增量和稳定存量双重繁重任务。疫情冲击使得就业的总量、结构、质量、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同以往相比,当前促进就业的紧迫任务不仅需要着力扩大就业增量,而且还要更加注重稳定就业存量。两者必须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四是疫情席卷全球对各国经济造成强烈冲击,对全球就业造成灾难性影响,使我国就业形势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行《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受疫情冲击,今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劳工组织报告显示,疫情蔓延使得12.5亿就业者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高风险,约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38%。我国是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中外贸易、投资、产业链、供应链、各生产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疫情在全球蔓延和世界经济衰退将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持续冲击和深刻影响。

今年全年,我国就业将始终承受来自防疫、经济下行等多方面的压力,小微企业倒闭失业、重点群体就业、规模性失业、困难就业群体基本生活等问题等值得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仍具备稳就业、保民生的坚实基础和基本条件。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一定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的稳定。


二、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符合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新就业形态在抗击疫情中脱颖而出,平台企业和劳动者为稳就业、保民生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新就业形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生产力,也改变着生产关系;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也改变着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是伴随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力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是顺势而为、长久大计,而不是权宜之计。

(二)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作用不凡、贡献突出。

一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平台企业在疫情高发期为抗击疫情、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当前和今后防疫、发展两手抓,稳就业、保民生的有生力量。在疫情高发期,滴滴、美团、顺丰等平台企业的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劳动者坚守在抗疫情、保民生的第一线,提供了免费接送医护人员的城市交通生命线;支撑着居民粮油蔬菜药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线。

二是平台企业劳动者为复工复产发挥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的关键作用,其快速创新、应变能力,也是今后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稳定就业基本盘的关键支点。疫情爆发后,阿里组织多个团队科研骨干研发健康码,夜以继日工作,团结协作创新,关键时刻拿出硬核产品;使健康码一周内在全国快速普及,为统筹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是在疫情高发期,美团、盒马鲜生等平台企业在就业逆境中新增就业岗位,开创了“共享员工”新模式。既显示出平台企业的极强适应力和新就业形态的顽强生命力,也开辟了一条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就业市场异常失衡的情况下,劳动力跨业应急调节,稳就业、保民生的新路径。

(三)新就业形态在当前和今后稳就业、保民生中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新引擎,为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就业岗位不足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数已经超过7800万人。中央决定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有力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进而有效扩大就业规模,创造出更多新业态、新就业形态。

二是新就业形态为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了多种选择和重要途径。受疫情影响,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新就业形态及其依托的三新经济和平台企业具有就业领域宽、包容性强、自由度高等特点,既可以提供信息通讯、软件设计、线上教育等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复杂劳动岗位;也可以提供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电商等熟练劳动岗位,为重点群体市场化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中,在阿里、猪八戒网、滴滴、美团等平台网络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占有很大比重;家庭责任重的劳动者、残疾人、青年、妇女也有了更多的参与社会劳动,增加收入的机会。

三是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应对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受疫情影响,企业用工变化加大,就业市场运行波动大幅增加,稳就业压力明显上升。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可以按照市场供需变化及时调节劳动力的供给量,有利于熨平市场波动周期,从而有效减少结构性、摩擦性失业。许多网约车、快递、外卖、电商的从业者都是灵活从事兼职工作。这样,有助于减少失业和不充分就业,促进劳动力跨业流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增加劳动者收入,改善民生。

实践表明,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能够成为当前和今后稳就业、保民生的一个有力支柱,一条重要途径,一支有生力量。


三、补齐短板、创新制度、推进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

新就业形态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主要有法律短板、政策短板、制度短板,以及人才短板、服务短板。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稳就业、保生活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就要及时跟上研究,抓紧补齐短板,不断完善制度。

(一)补齐法律短板,填补法律空白,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法律是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建议:

一是修订完善《就业促进法》,补充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新就业形态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厘清各方法律关系;

二是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特点,研究制订平台就业的报酬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有关劳动标准,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夯实基础;

三是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以便在发生劳动争议时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处理。

(二)补齐政策短板,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作用。平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关系着数以亿计的百姓民生。保平台企业,就是保新就业形态,就是保灵活就业。鉴此,应加大对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实现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发展政策与稳就业政策衔接;数字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发展平台企业与促进新就业形态协同。

二是加大对平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免税、减费、增贷、专利、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鉴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态势,建议考虑适当延长“免减缓返补”、增贷等支持政策的实施时间,帮助更多平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三)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制度创新,为新就业形态人员量身定制社会保险制度,形成就业灵活,社保稳定的新局面。

一是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特点、收入水平、分配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社保费率、缴费方式、待遇水平并提供便捷的社保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尽快建立相关社会保险制度,使劳动者在遇到职业伤害或失业风险时,及时得到补偿和救助。

三是提高社保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更多平台从业人员能够享受到社保补贴扶持政策。对于平台企业使用或帮助残疾人、贫困家庭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加大就业社保补贴力度。

与此同时,还要补齐人才短板、服务短板,为助力平台经济提质升级、新就业形态顺利发展,稳就业、保民生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推进新就业形态创新发展研讨会专家发言之一:刘燕斌演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